老玉帅
[摘 要]“视觉化”表述电视新闻稿的做法,可以很好地对新闻画面的不足产生弥补作用。从而使得受众能够在新闻内容难以用画面表现时产生其效果。本文体现的便是“视觉化”电视新闻稿的方法和作用,以期能够在这一领域产生相应的借鉴效果。
[关键词]电视;新闻稿;视觉化表达;作用;方法
一、电视新闻稿视觉化的作用
1.新闻场景再现
对新闻报道而言,丰富新闻的内容的办法莫过于有声语言。在日常新闻活动层面,若是“预知”新闻,或者恰好在事件发生时的整个过程都被拍摄下来——如哥伦比亚曾发生的“航天飞机爆炸”事件,在画面足以说明问题的时代,新闻稿件写作往往会“退居次席”,而在报道突发、历史事件方面则显得困难,如:新闻报道中关于二战中滇西远征军者并无影像资料,故而只能以充满画面感的句子来在新闻稿中完成。在此层面上,著名的成功案例便是著名作家、美国人查尔斯?库尔特先生的作品《在路上》——百余年前的历史事件不可能采访到谁或者拍有价值镜头,查尔斯?库尔特先生在事发现场所见者无非墓碑、河水、青草之类。故而其仅仅写了电视新闻稿并拍摄了一系列空镜头——其成功的关键便在于新闻稿的“画面感”——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仿佛可以看到两军对垒的场面——尽管只有芳草离离、微风吹拂,却如同遍布山谷的千军万马;尽管只有石堆、墓碑、河水,却如同壮怀惨烈、“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景象浮现眼前。因为新闻稿具备较强的视觉形象,将信息的“镜头表现力”予以有效提升,故而新闻稿+空镜头的创作办法便获得了“1+1>2”这一好处。
2.人物心理活动形象化
类属“精神范畴”的新闻人物心理活动处于摄像机无法“透视”的隐秘状态,有必要以有声语言将之完成。如社会各界帮助一个孩子找到失散的弟弟这一新闻,以哥哥望着窗外这一电视画面配以“一切都将重新遥远起来,一切都将会留兄弟两人的记忆里,而这些,都将是人间最珍贵的东西”的画外音,现场音像与当事人的心声融为一体,以新闻稿件来将人物心理加以形象展示。
3.画面表义清晰化
若无文字解释的话,受众往往会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而会对画面内在含义产生差异巨大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故而有“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先生才以“模糊语言”来描述画面。因为电视新闻画面“与生俱来”的含混性,其必然会有着为数众多的指向和解释。如对长途大巴车和火车相撞的画面,尽管观者会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但却难以判断究竟发生于何时何地,应将之和有声语言、视觉性强的画面相互搭配,并进行解释和限定,方可将新闻的含义加以清晰化,令受众对之能够形成更深刻的把握和认识。
二、“视觉化表述”电视新闻稿的办法
1.抓住细节
就“视觉化”新闻写作而言,记者应将自身摆在电视纪录片“制作人”这一位置上,其文字应具备展示事件和人物细节的“电视镜头”效果,从而展示较强的现场感。若欲有此效果,记者的首要活动在于采访时对现场和人物加以仔细观察。
威廉·曼尔先生在其作品《走进特写报道》中提到,作为记者,应高度集中精力于观察过程中,并对观察到的东西加以仔细分析。故而在采访过程中,作为记者应该对全部的细节加以尽可能的搜集。根据需要在写作中选取细节来“视觉化”其中文字,将文字“动起来”。从而使得受众获得更多信息。
2.采取充满动感、通俗易懂的用语
若打算令电视新闻稿体现出的内容均可令受众“置于眼前”,故而必须多用动词于新闻稿件中,从而体现其通俗易懂的一面。在此方面,首先应多用动词。作为最生动活泼语言因素的动词,在事件、表情、变化、动作的过程陈述中“出场率”颇高。在新闻稿件中,其可以“活化”本来平常的事件,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若其运用恰当,则可以使得消息产生“动起来”的效果。其次则应将语言“通俗化”。科技类、法制类、经济类的电视新闻中,专业性较强的词句出现频率不低,造成了不好用又不得不用画面表现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新闻稿则可以用有声语言形式产生“外行能看懂,内行有看头”的交流效果,将知识和信息“送给”受众。
3.蒙太奇的表现方式
本属组接电影镜头方式的蒙太奇,再被用在新闻报道稿件的写作活动中,往往会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很好的再现方式。新闻稿的蒙太奇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理解为按照蒙太奇的思维规律来将一系列具备画面感的句子组织起来,以此来体现出新闻主题。行文过程中直接衔接各种环环相扣的句段,若以此形式来写新闻稿,记者首先要展现景象蓝图于脑海中,随后以“电影镜头”形式下的诸多语句来对新闻事实加以体现,表述事实过程中同样如此,方可使得新闻具备相应的“镜头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通过自己的笔,让受众看到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所以在撰写新闻稿件时,视觉化表述要与画面相辅相成,并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马小喆.?从听觉到视觉的体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J].?音乐时空.,2015(10).
[2]覃芹,何秋红.?解读基于传媒视觉化的儿童媒介使用困境[J].?新闻爱好者,?2014(02).
[3]李卓雅.?视觉化手法在广播中的运用[J].?现代视听,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