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成效分析

2016-06-22 03:00井西晓张志明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井西晓,张志明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成效分析

井西晓,张志明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自2011年新疆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正式启动,目前已陆续选派2.7万名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接受培养,绝大多数学员已实现稳定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就业政策,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受训学员就业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新疆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升。通过对部分学员及其就业单位的调查发现,培养计划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培养内容与工作需要之间匹配度不高,受训学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不显著等。因而,应结合培养目标,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改进培养模式,提高培训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和受训学员兴趣点的匹配度,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培养计划的成效。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对口援疆;培养成效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增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四部委于2011 年9 月15 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新疆未就业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赴对口省市培养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0 号),计划两年内安排新疆2.7 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19 个援疆省市进行培养。该计划实施已近5年,本文从培训学员和用人单位两方面进行实地跟踪调研,以期客观评价培养工程的实际效果,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由于培养工程实施时间不长,因而学术界对此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研究视角:第一,对少数民族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如陈皇和李红[1]从不同层面分析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性,深入思考和探索了高校统战工作中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针对培养院校的教学环节提出了政策建议。如吴甚其[2]提出要整合培养资源,加强教学指导等。马勇[3]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培养计划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提出应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学方案的专业性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多元性,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第三,培养计划实施的完善路径。如李素秋[4]对赴援疆省市参加培训的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来自于语言,由于对国家通用语言掌握得不好,而与很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因此提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教育。孙佳鹏和石伟平[5]指出目前的培养过程存在专业不对口、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不恰当等问题,并提出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善餐饮条件并加强人文关怀等建议。刘科江和邹冰[6]认为受训学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年龄、专业和汉语水平差异大,提出应在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的背景下建立“校园现代媒介平台”,从而以更生动的形式和更丰富的内容提高培训实效。马勇[7]则提出应以项目管理为基础,从项目管理的内涵、特征出发,把项目管理应用于新疆班的培养实践,实现新疆班培养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主观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障碍和培养计划所面临的问题,但缺乏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对受训学员的跟踪调查。一项政策的好坏需要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从而客观地找出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因此,从受训学员和用人单位的角度评价赴援疆省市培养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定量统计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的培养成效,本课题组在对南北疆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设计了《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成效调查问卷》,此问卷分为学员问卷和用人单位问卷,从学员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对培养成效进行调查。本文仅就此次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等进行分析。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研究的形式

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共向29家用人单位和参加培养的93名学员发放了问卷。共收回用人单位问卷29份,回收率为100%;收回学员的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为99%。在发放问卷的同时,我们还派工作人员到用人单位进行访谈,记录用人单位对培养学员的评价,为进一步的分析作准备。

(二)被调查用人单位和学员的样本结构

此次调查的用人单位主要涉及农村小学、幼儿园、医疗卫生机构和农牧技术推广站(所)、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国土规划等部门,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文化广播、卫生服务、计划生育、财政、统计、法律、综合服务等行业领域。

从被调查学员的基本情况看,93名学员中,男生占38.7%,女生占61.3%;汉族占4.3%,维吾尔族占93.5%,回族占1.1%,其他少数民族占1.1%;未婚者占36.5%,已婚者占63.5%;学员中2008年以后毕业的占大多数,且其在大学中学习的专业各不相同,其中学习比较多的专业是医学和计算机技术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员们的基础和知识水平是不同的。

(三)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另一种是对学员的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德”“能”“绩”三大方面共计12个具体指标进行评价。对学员的调查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学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在校情况(何年毕业于何专业)、毕业后的情况(是否参加工作、收入来源、未工作的原因);二是调查学员对培养的认同度,共5项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对胜任力的影响、培训收益、观念改变和民族交往等;三是调查学员对培养院校组织和安排的态度,共11项内容,主要包括后勤保障、教学设施、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师水平等;四是学员的培训需求及工作地区的意愿。

三、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培养效果的评价

1.用人单位对学员“德”的评价。本文中用人单位对学员“德”的评价主要涉及对学员思想品德水平的满意度和对学员专业理论素养的满意度。这两项主要是通过用人单位对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方向、思想信念和组织纪律)、职业道德(包括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评价得到,这是用人单位对学员最看重的方面,学员通过赴援疆省市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理论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数据显示,在对学员思想品德满意度的调查中,选择“满意”的占62.07%,选择“较满意”的占13.79%,选择“一般”的占24.14%,没有人选择“不满意”。在对学员专业理论素养满意度的调查中,选择“满意”的占55.17%,选择“较满意”的占6.90%,选择“一般”的占20.69%,选择“不满意”的占17.24%。对学员专业理论素养比较满意的,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62.07%。这两组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对学员的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基本满意,但是对学员专业理论素养的评价,还有17.24%的被调查单位认为不满意。

2.用人单位对学员“能”的评价。表1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总体上是满意的。对学员实践动手能力比较满意的占42.3%;对学员社会适应能力比较满意的占64.5%;对学员组织管理能力比较满意的占60.6%;对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比较满意的占62%;对学员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满意的占37.9%;对学员人际沟通与合作精神比较满意的占65.5%。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受训学员总体是满意的,但是对受训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口头文字表达能力的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对口头文字表达能力的不满意率达到17.2%。

表1 对学员能力的评价 单位:%

3.用人单位对学员“绩”的评价。对“绩”的评价涉及学员的组织纪律观念、执行力、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工作能力五个方面。表2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上述几项的评价,满意和比较满意合计占比分别为62.1%、48.3%、62.1%、65.5%和62.0%,同时有11.3%的用人单位对学员的执行力不满意,对学员工作态度不满意的也占10.3%,这基本符合学员的实际情况。由于学员的工作经验比较少,所以对于执行力和工作态度等缺乏训练,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增加学员的实习课时,使学员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

表2 对学员绩效的评价 单位:%

4.用人单位对学员工作能力的总体评价。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员工作能力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58.62%和3.45%,认为“一般”的占20.69%,这说明用人单位对学员的印象总体上是满意的;但对学员工作能力评价“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分别占10.34%和6.90%,这说明在培养学员工作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因为培养工程可以帮助学员提高工作能力,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次性的培养终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培养工程应更加注重对学员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学员对培养效果的评价

学员对培养效果的评价主要涉及培养认同度、培养院校的组织和安排、培养教师以及总体评价这四个方面。

1.学员对培养认同度的评价。调查显示,参加培训对学员胜任目前的工作有帮助。在对“参加培养对工作的帮助”的调查中,认为参加培训“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分别占受访者总数的50.54%和40.86%,认为“有一点帮助”的占8.60%,没有人选择“没帮助”。不同的学员对于参加培养有不同的收获,这也可从一个侧面体现学员对培养的认可。数据显示,88.2%的学员认为通过培养可以接触到一些适用的新知识,81.7%的学员领略到了祖国内地的大好河山和繁荣发展并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还有很多学员都认为通过培养可以帮助其改变工作态度,获得工作技巧和技术,进而增加从事工作的机会。总之,培训对于学员学习新知识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培训可以使学员更加适应社会,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且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学员的观念和思想也改变了不少。其中,97.8%的学员认为培养对于改变以前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帮助比较大,学员们通过培养,获得了新的知识,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了新的能量;但仍有2.2%的学员认为启发帮助不大,因此对于以后的培训,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调整,如使设置的课程更加贴合实际等。

2.学员对于培养院校组织安排的评价。表3主要是评价培养院校基础设施和培养课程的情况。从总体上看,培训学员对于所在的培养院校印象比较好,对培训院校的住宿条件、后勤服务和教学设施评价比较高,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合计占比分别为87.1%、86%和88.1%。对于赴内地培养的学员来说,后勤保障做得好,更有利于培养学校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对培养工作来说,比较重要的是进行培训课程的评价。大多数学员认为培养课程难度适宜,只有少数认为比较难一些;对于授课过程及课堂讨论,79.5%的学员认为课程训练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兴趣,使自己能够很好地参与课堂互动,96.8%的学员认为培养内容与自己比较适宜,正好适合自身发展。

表3 培养院校的组织安排评价 单位:%

3.学员对于培养学校教师的评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接受培训的学员来说,教师讲授内容能都被学员听懂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数据显示,大部分能听懂和完全能听懂教师讲授内容的学员,分别占受访者总数的52.7%和36.6%,还有10.8%的学员选择一半能听懂一半听不懂。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语言沟通不畅,因内地教师大部分都说汉语,而赴内地参加培养的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学生,因而存在语言沟通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员本身的知识积累不多,教师讲授内容深度较大,就会造成部分学员听不懂。

学员在相应的学校进行培养,培养学校为学员配备了最好的教师,但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讲课风格,不同的讲课风格对学员接受知识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学员对于不同的讲课风格有不同的喜好程度,讲课风格按受欢迎程度的高低依次为“实战性强,案例丰富”“授课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理论性强,系统性及条理性好”“语言风趣幽默”“知识渊博,引经据典”“激情澎湃,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通过对教师讲课风格的评价,可以看出学员接受培养的目的更贴近实际,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案例,以实战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且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表4是学员对培养学校教师的整体评价,其中对教师整体评价中“优”和“良”的比例之和达到了92.5%,这说明接受培养的学员对内地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是充分肯定的。

表4 教师的整体评价 单位:%

4.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总体评价。“对本次培养课程的整体评价”这一问题采用的是书面回答的形式,学员们对本次培养课程的整体评价内容比较集中,大部分学员对培训的评价为满意或比较满意,但也有少部分学员认为授课内容的理论性强,有时听不懂。

(三)培训需求及工作地区意愿的书面建议

对学员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专门设置了如下3个题目,让学员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进行描述,对此,95%以上的学员都给予了认真回答,且他们的书面意见和建议比较集中。

就“您对本次培养工程是否有不适应的地方,应如何改善”这一问题,由于新疆和内地地理位置、气候差异比较大,且饮食主要以清真食品为主,所以,大部分学员认为气候和饮食方面不适应。对于培养工程本身来说,少部分学员认为实习期短,专业性不强。

就“您认为个人在岗位专业技能上,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这一问题,大多数学员认为除了需要加强自己汉语能力方面的培训以外,还应注重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在能力上,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就“培养结束后愿意回新疆工作还是留在内地工作”这一问题,大部分学员回答愿意回新疆工作。因为相比于内地,新疆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并且自己的家人都在新疆,所以学员更愿意回新疆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培养成效的建议

从本次对学员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培训学员总体评价较高,学员对培养成果也较为认可,培养工程不仅提高了学员的素质,而且使其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等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学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必然要求培养工程从各个方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学员在培养单位的学习表现并不理想,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被选中参加培养计划就能万无一失地安排工作,这也是影响培养成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基于此,笔者认为应统一建立未就业本科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训和就业见习考核机制,对培训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培训资格,并不予落实工作,以此来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受训态度,提高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此外,还应通过建立地州、县市就业岗位承诺和责任制度,与学员签订培养协议,培训结束后,在不违背现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情况下,由自治区统一组织进行考试考核,合格者按照预定的岗位上岗。

(二)调整课程结构,改进培养模式

赴对口援疆省市进行培养这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道德素养、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使学员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掌握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工作技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而,建议相关部门和院校在课程上进行一定的优化,根据岗位和专业特点,综合考虑设计培养方案,适当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从偏理论教学向偏实践教学发展,逐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1.优化理论课程。接受培训的学员大部分为大学毕业生,在一些基础理论课程上已经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为了在短期内达到培养目标,应更加注重在一些系统性、理论性的课程上进行优化,精心选取与实践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偏应用类的课程。

2.优化配置师资力量。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发现,教师的授课风格、授课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培训师资进行协调优化,专门组织培训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如了解少数民族禁忌、思维方式,特别是进行语言上的培训,以保证沟通质量,对教育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可通过学员给教师打分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授课质量。

3.注重学员语言能力的培养。针对学员培养时间短、任务重、多民族的特点,培养工程应特别注重语言方面的培养。汉语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如果汉语水平太差,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并且还会影响到岗以后的工作。因此,建议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参加该培养工程的少数民族学员最好在参加以前就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同时,培养学校也应注重在培养过程中对学员汉语水平的培训,加强学员使用汉语的频率,以此提高学员的汉语水平。

4.适度调整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对学员参加培养获得的收益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参观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场馆以及名山大川,学员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收获比较多,因此在实践课时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收效明显的人文素质培养。另外,培训学员在培养结束后大部分都要回到新疆发展,因此,在培养的实践课时中应增加与新疆发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例如从不同角度了解新疆发展、新疆与内地的关系等内容。

(三)提高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和受训学员兴趣的匹配度

一个人在与其兴趣点相匹配的环境中工作,更容易得到乐趣和内在满足,最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培训中,首先要寻找与学员兴趣点相匹配的职业岗位,进而针对工作岗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培训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不仅会降低学员的受训意愿,还会降低培养计划的实效,对用人单位来说还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只有提高培训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和受训学员兴趣点的匹配度,培养计划的成效才不会是“空中楼阁”。提高匹配度可以根据霍兰德提出的人格类型对学员进行分类,即分为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因而据此进行培训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可以提高培养计划的实用性、有趣性和针对性。

(四)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之外(实践课除外),更应加强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不同民族之间的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存在距离感,授课教师大部分为内地院校教师,教师与民族学生之间由于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的不同,存在着更大的距离感。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会使教师与学员的沟通越来越少,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的效果。所以在培养中,一方面应加强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应增加课堂上教师与学员的互动环节,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少数民族学员的汉语口语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五)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调研发现,很多培训学员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就业上“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就业主动性,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由政府和学校安排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大学毕业生的市场调控机制,培训学员的传统就业观念导致他们不仅不能主动寻找就业机会,有时甚至抓不住就业机会。同时,多数培训学员的就业定位较高,认为好工作就是到行政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而不愿意到私企工作。在地域上,更多学员愿意留在乌鲁木齐、喀什、阿克苏等相对较大的城市,而不愿意到小城市或农村去发展。笔者认为,在学员的就业观念上应该给予相应指导,帮助学员调整心态,面对市场化的现实,鼓励学员到基层、到企业,通过自身的真才实学、苦干勤劳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皇,李红.高校统战工作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路径探索——以上海大学新疆高校毕业生培训班为例[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75-77.

[2]吴甚其.新疆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教学指导方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7):124-128.

[3]马勇.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新疆班培养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6-118.

[4]李素秋.赴援疆省市培养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情况调查——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例[J].语言与翻译,2015(2):80-85.

[5]孙佳鹏,石伟平.新疆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来沪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4(28):79-82.

[6]刘科江,邹冰.关于“校园现代媒介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以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粤培养工作为例[J].新校园,2015(7):131-132.

[7]马勇.基于项目管理的新疆班培养工作研究——以福建省培养高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61-64.

[8]张竑魁,李磊.援疆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15个地州的调查数据[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5(2):15-22.

【责任编辑:陈小昆】

An 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Program of Unemployed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Graduates to Pairing-assistance Regions

JING Xixiao, ZHANG Zhiming

(Xinjia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Urumqi830012,China)

Abstract:Since 2011,ethnic minority college graduates training program in Xinjiang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So far,27,000 unemployed ethnic minority graduates have been chosen to receive training in pair-assistance regions of Xinjiang, and the majority of them have achieved stable employment. As a long term employment policy, training program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but also influence the overall labor quality of Xinjiang. By making survey to part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employment unit,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is training program,such as the training content not matching the job requirements completely, the training effect of spoken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not significant. Therefore, it is of necessity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curriculum,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make the training content match the job requirements and trainees’interest better, help them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 college graduates; pairing assistance; effectiveness in training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疆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工程及成效跟踪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3XMZ08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新疆少数民族闲散青少年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XJJC850001)

作者简介:井西晓(1978—),女,管理学博士,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治理;张志明(1991—),男,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16)02-0045-07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16.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