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蔚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没有问题也就难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浮于表层和流于形式。要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我们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课题着眼,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解题入手打开课文的“窗户”,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只要能紧扣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例如:教学《天火之谜》,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经过质疑,归纳出:①什么是天火?②谜指什么?③谁揭开天火之谜?④怎么揭开天火之谜?等等,引导学生带着上述4个疑问边读书边做标记,然后同桌互议,师生交流。这样借助学生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样的释疑解难中积极地开始了。
二、从词句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整篇课文的精髓,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质疑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我不能理解”这个层面上,而应该能以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为抓手,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例如:教学《黄果树瀑布》这课时,围绕“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我要求学生以“为什么”的形式提出了“为什么作者用每个细胞灌满活力来形容?”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了“作者用每个细胞灌满活力而不用充满活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质疑过程中提倡学生驳问,因为它能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同时也是他们主动钻研精神的表现。
三、从难点着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难点,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老师不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通过对难点的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如我在教《爱如茉莉》这课时,较难理解的是为什么“父母之间的爱就如茉莉一般?”在教学“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过程中,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问学生:看了这句话,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到爸爸是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了?爸爸为什么不吃我买的饺子?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让学生再读“妈妈说真爱像茉莉……”的那一段。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积极的思考,同学们不难发现:正是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的爱,才让爸爸感觉到妈妈生病了,直奔医院。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在阅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亢奋状态,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能更深一层。
【作者单位: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