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扬起自主的风帆

2016-06-22 07:44俞敏亚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例题交流情境

俞敏亚

什么是知识?怎样获得知识?在传统的知识观点支配下,教学是外部向学生灌输知识。自主学习就是要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该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自主探究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学习方式下的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课堂中教师的过多“引导”使得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自主探究的就是其思想其方法,知的便是所以然。

1.创设情境,营造研究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问题始于情境。好的情境和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目标、方向的首要条件。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认数”一道习题时,教师先用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请学生当一回小芳,从家到学校一共有900米,走了800米还有多少米?700米呢?然后填一填:

[已走的路\&800\&700\&600\&\&\&\&\&100\&还剩的路\&100\&\&\&\&\&600\&\&\&]

虽然是一道普通的填数题,但学生填得格外认真,趣味盎然。

2.铺设道路,引导学生正确探究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尝试和探索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和进行“数学过程”的教学。如在学生填完上表后,引导学生看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第二行你又发现了什么?和同桌说说。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乐于探究

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正确探究外,还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即时的肯定,使他们对于自己的探究活动充满希望和信心。如在学生得出看了第一、第二行的结果时,马上给予肯定:“你说得很好,但你还知道了什么?”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对于教师的下一个问题非感兴趣,十分投入地思考这一问题,最后请全班同学交流,由学生自己得出: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减小,和不变。

同时,在探究时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探究伙伴,共同合作,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

二、自主创新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和传统,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去思考,往往能找到独特的解决方法。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旨在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教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引导学生走创新性学习之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在教学三位数连加竖式计算178+194+236时,教师先请学生独立计算,由于第一次接触连加形式的计算,在校对答案后难免会有几个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教师要求学生来做一个小医生,找找计算错误的原因,连续两次的进位加使得学生忘记加进的一。这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有没有一种比较简单的,不容易发生错误的计算方法呢?”从计算比较简单这一角度出发,有的学生就会发现在例题中个位上4+6=10,可以先将它们相加,再加上8,要比先算8+4再加6计算起来简单,十位上同样可以先算3+7=10。这一发现使这道例题的计算变得简单,通过另一个类似例题的计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方法的简便。这时教师总结,刚才的方法因为是先凑成整十计算,所以可以叫作“凑十法”。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最为熟悉的十以内的加法,将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提高了计算的效率。在之后的“简便计算”中,更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创造新的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互动交流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应改变学生惯于“听”的被动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互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各抒己见,从相互交流中获取新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先出示图例:电话机206元,取暖器292元,自行车604元,电饭锅305元,电风扇195元,要求学生完成问题“800元可以买回哪些东西”。先请学生自己说说“我想用800元买什么东西”,之后再和同桌说说你买了什么东西。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我的同桌说800元可以买回电话机和自行车,我认为不可以。”于是,教师就请全班同学来看一看,加以辨析。学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的是因为206+604>800,所以不能买,认为可以的是因为206可以看作200,604可以看作600,200+600=800,所以可以。这就是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在数学知识中800左右都可以看作是800,但在实际生活中拿着800元是买不到810元的东西。学生通过交流对于这一点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补充,互相激发灵感,使他们的知识更为全面,思维得到补充。

【作者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江苏】

猜你喜欢
例题交流情境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