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

2016-06-22 00:05王巧玲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心理健康语文教学

王巧玲

【摘要】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有着进行感恩教育的先天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并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54-02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能遗憾的看到有的学生对父母的唠叨感到不耐烦,有的学生因不能忍受别人的一点点失误而大打出手……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便会深思:我们的学生怎么了?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谈“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时说:“人生有三件大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与人为善。第三,与人为善。”猛然间,我突然发现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人的最初本性——感恩!同时,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为学生打好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更应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呢?

一、摄取教学素材,寻找教育时机

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必须以教材为裁体,但又不囿于教材,灵活机动,寻找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切入口。

1.触动学生心灵。

感恩是一种情感教育,不触动学生的心灵,不让学生感动,那是无法实现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为此,语文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情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我在教学古诗《游子吟》时,先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形象地感受到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位慈祥的母亲拿着针,眯缝着眼睛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密密地缝补衣服;再让孩子反复地有感情朗读,读出画面背后的情感,孩子读懂了“这一针针、一线线,分明是母亲的爱,母亲的希望和祝愿啊!”;在此基础上,让孩子静心用文字表达,母亲除了为孩子缝补衣服外,在平时,还会有哪些平凡而感人的画面呢?孩子们有的写“可能是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母亲花了一个下午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用筷子夹起一块块肉放到儿子的碗里,低着头声音哑哑地说:‘儿子,明天就要出门了,多吃一口、多吃一点……母亲的声音哽咽住了。孟郊抬起头看着两鬓苍苍的母亲,泪花不禁留了下来”;有的写:“冬夜,很冷,孟郊还在灯下看书,突然一件衣服盖在了他的身上。孟郊回头看着母亲,母亲慈祥地说:‘儿子,早些休息吧,被窝我已经睡暖和了。簌地眼泪从孟郊的眼角滑落”;还有的写:“夏天,天气是那么炎热,孟郊一边用手擦着额角的汗,一边认真地看书。不知不觉起风了,变凉快了。回神才发现来是慈母手拿蒲扇在轻轻扇着、扇着” ……在孩子们的表达中,与其说是在展现画面,不如说他们是在感受一份份浓浓的亲情。因此,一种感激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2.善于就地取材。

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结合到教材中,找到感恩教育的时机。如在教育孩子如何爱惜粮食时,如果光靠大道理教育,效果肯定不佳。我就结合古诗《悯农》的教学进行思想渗透。这一堂课,我先出示事先在食堂拍的几张照片,照片上剩饭剩菜堆积如山,有几个学生拿着才吃了几口的饭菜就去倒。学生看了则表现出或难为情,或惊讶,或不满的表情。抓住时机我就进行教育:“同学们,看了这些照片你想到了什么?”瞬间地沉默后,学生的手一只只举了起来,他们认为:我们应该爱惜粮食,不能随意地浪费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还不够,这种认识只是暂时的,还没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学习《悯农》一诗:“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我读懂了粮食是来之不意的,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的结晶。我们以前浪费粮食实在是太不应该了。”……随即,我出示一张画有丰盛食物的图片,问学生:“同学们,面对这份食物,你想感谢谁?请写在感恩卡上。”于是“我要感谢农民伯伯,顶着烈日,忍着高温,辛辛苦苦地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你们的辛劳,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谢谢你们!”“感谢食堂的叔叔阿姨,每天给我们准备好可口的饭菜。我们今后一定珍惜你们的劳动成果。”“感谢王老师,让我们认识到了浪费粮食是对不起农民伯伯,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自己。”……感谢情,感恩意随着感恩卡传递到了农民、食堂工作人员、爸爸妈妈、老师的手中。

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乏这样的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抓住这样的契机,有机地进行思想渗透,行为教育,定能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受到来之不意,因而心中永存感激之情。

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感恩动机

1.改变空洞说教,提倡教学生活化。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避免脱离学生实际,要创设一种生活情景,抓住导入、明理、深化、反馈、矫正几个环节,导学、导疑、导议,使感恩教学浸润其间,不落凿痕,水到渠成。如每到新生开学第一天,我一定要上《新生入学教育》一课。课中,除了让他们认识校园环境的同时还重点了解园丁伯伯、清洁阿姨、保安叔叔等工作人员的工作,让学生意识到校园的美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在这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很自然地告诉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爱护学校的一花一草,同时更是把感恩之情悄悄地根植到学生心中。

2.改变冗长呆板,提倡教学互动化。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恩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恩;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恩;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恩;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恩;学会用语言表达感恩。

三、注重知行结合,设计感恩作业

1.发动学生收集资料。结合教材内容,师生共同动手,可以收集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也可以收集发生在身边的感人细节,创设丰富的教育资源环境,使学生加深对感恩的体验。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前,我组织学生调查学校或居民区残疾人的情况,为课后开展“送温暖”活动打下基础。组织学生收集给残疾人送温暖的事迹和不尊重、不爱护残疾人的反面例子,以便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感恩教学。

2.精心制作感恩卡。让学生在做卡、送卡、读卡、对照卡、展览卡、评比卡等活动中拉近孩子与亲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心灵的距离。如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让学生给老人做一张贺卡,在重阳节前夕送给老人,表达对老人的美好的节日祝贺;上《窗前的气球》一课时,同学间也互赠友谊卡,表达对同学间友谊的珍惜和曾接受对方帮助的感激之情。

3.设计感恩思考题。如上了《王二小》后,让学生思考“感激先烈的同时,我们今天感激谁?我为别人带来了哪些快乐?”等问题后把这些感恩思考题写成日记或读后感。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过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感恩教育是触及学生内心的教育,把感恩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课堂闪耀着感恩的光芒,洋溢着感恩的温馨,充满着感恩的感动。我们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借助教材资源实施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心理健康语文教学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