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风和日丽,北京几位专家偕同十几位全国名师莅临学校指导工作。笔者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里,欣喜地享受着。《语文主题学习》杂志的执行主编马红芳老师细心地提议道:“外来远客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免得彼此太过生疏。”于是,一波波的清甜声音响起,“大家好,我来自江西……”“大家好,我来自内蒙古……”“大家好,我的家乡在天津……”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惊艳了我的心情,心潮难抑,到底是怎样的一股力量将这些天南海北的精英们吸引到了我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不要只我们说,高主任,你也让你们学校的老师谈谈嘛。”几位名师评完课,马老师微笑着再次提议。“好,那我给大家介绍一位。”高主任忽然把目光落到了我身上,“这就是传说中的杨明明,《绿色的翅膀》的编辑。”我猝然不及,吃了一惊。原本只想做个虔诚的听众,竟然要被推向人前。“杨老师,介绍一下你的教学心得吧。”几十双眼睛齐齐地望向我,我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
“高主任非常幽默地把‘传说二字用到我的身上,其实,我真是愧不敢当。我并非科班出身,从2012年才开始改科。如果硬要说心得的话,那就是,我一直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爱它!所以,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喜欢它……”原本毫无准备的我,就这样倾诉起自己的心声,越说越多。“让学生爱读,爱写,自由地读,自由地写,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说到最后,我甚至有些激动了。话音刚落,坐在远处的毕唐书先生就率先鼓起了掌。他现为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的特聘专家,已是花甲之年,精神却矍铄得很,是位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他赞赏地冲我笑着,掌声落罢,他收回目光,望向我校的王文智校长:“这是这段时间我听到的最真诚的经验交流。”面对这句贵重的评价,我没有雀跃,只有欣慰。幸好,自己行走的方向并未偏差,还算正途。会后,我一直沉浸在这种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多好啊,一群人可以为着同一个梦走到一起,交流彼此的心得,只为让语文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细细追忆自己这几年的历程,不能说没有迷茫,甚至有时可以用 “山穷水尽”之落魄来形容。实事求是地说,我以前教英语学科时,无人引领,一路下来,始终是风生水起。然而,当我抱着十二万分的热情投入语文的怀抱时,才蓦然发现,自己竟然不知该如何“爱”她!
在我们的求学时光中,语文课堂是典型的应试模式。十几年过去,教育领域挥舞着的是素质教育的大旗。“海量阅读”的大旗,让我惊喜万分,却也让我无所适从,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做好这个引路者。并且,自己执教英语的多年经历,也让我养成了一些“陋习”:任何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任何知识点都是可以“死记硬背”的……所以,自己虽然爱语文,但内心深处却时常沮丧:为何自己不能让语文课堂“随心所欲”?为何自己的课堂总是干涸不流畅?
与语文的初次“触电”是那个冬日的午后,我接到了马红芳老师的电话,她热情地评析了我所寄发过去的学生的文章,对我也多有鼓励之言。那刻,我全身的细胞都被点燃了,原来自己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差”。后来的几次接触,马老师为我推荐各类书籍,指引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继续行进。昌乐县教研室的张丽华老师也是不遗余力地“照顾”着我们的成长。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她发来一条短信,是名师王君所记载的一堂作文课实录。我有些讶异地一口气读完了这些文字,心潮澎湃,激动难平,原来作文课可以这样上!如获至宝般,我开始搜罗她其他的教学记录,每日都会享读品析,眼界也渐被打开。
王君老师的课堂是激情四射的,文字是感性青春的。她的笔下,无数次出现一个名字——余映潮。余老前辈可谓是语文领域的泰斗,半是崇敬,半是好奇,我购买了他所著的几本书。踏实浑厚的讲述风格,正如他严谨丰富的课堂,真真让我感悟到了“大语文”的风采。睡前享受一下这些智慧的文字,已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越读越觉出自己的浅陋,越读越能品出语文的醇厚,越读越能让自己的课堂轻盈。我深深感激着生命中这些或熟识或不曾谋面的人,深深感激着他们的富有魔力的文字,深深感激着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追梦激情与大爱情怀。
课堂在继续,语文在继续,我的探究之路也在继续。我相信,这种“继续”永远没有句点,伴随着它的会有低落,会有失败,但永远不会有停滞,不会有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