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
摘要: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理论及特点,如何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基于此,积极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入手,就“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及实施路径展开探析与归纳。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现实意义;实施路径
何为“立德”,何为“树人”,“立德树人”作为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基本任务,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事实证明,“德”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的成才也不是自发形成的。“立德树人”是在培育、实践、锻炼、造就中形成的。为此,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工作入手,来探讨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理念与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并提出积极的对策和建议。
一、“立德树人”理论渊源及发展
从概念提出来看,“立德树人”中要先“立德”,后“树人”。《左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由此可知,对于古人来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最高境界,必然需要从树立高尚的品德志趣上来追求崇高理想,而后才能实现事业上的立功、立业。将“立德”作为“树人”之首,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的重视。《管子》中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对于粮食来说一年为界,对于种树来说十年为界,而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则是一生的事。基于“立德树人”的理论来源,从“立德”与“树人”的关系上来看,两者具有辩证的关联性。“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离开“立德”,何谈“树人”,离开“树人”,何谈“立德”。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于“德”的内涵及意义又存在不同的理解。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概念,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并成为崭新的“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简言之,“立德”中的“德”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内的广义的“德”;对于“树人”中的“人”,也是广义上的培养人才,包括各类、各行业专门性人才及创新人才。“立德树人”作为党和国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理念,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明确写入十八大报告,是站在新的历史时代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德育工作的方向。积极将“立德树人”纳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引导大学生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上,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开展“立德树人”与思政教育工作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与思政教育工作协同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求
从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来看,“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当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而将“立德树人”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也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总方向。我党历来重视教育的方针,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工作来说,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作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只有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才能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思政教育工作中。
(二)“立德树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根本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人才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怎样去培养人,应该如何去发展人,特别是在人力资源配置日趋社会化、全球化的今天,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仍然依靠“人才”。人才的概念及内涵,主要包括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才标准的界定也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任何历史时期都强调两个基本标准,一个是“德”,一个是“才”。“德”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品质,而“才”是一个人专长及能力。陶行知提出“教育是教人做人,先生不该专教书,应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只顾读书,应学为人之道”。对于“做人”与“为学之道”,其实就是对一个人德性、品质、人格的建树过程。当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于当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在掌握必要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基础上,必然要具有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立德树人”作为当代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从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客观实际入手,就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进行完善,促进大学生科学成才,健康成长。
(三)“立德树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通过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策略来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统合,立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点,来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德才兼备”,开阔视野,“知行统一”,成为合格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推进“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任务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归纳十八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课堂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本任务。为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积极梳理和归纳十八大精神,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推进“立德树人”任务的实施。教育部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建议》要求,并将思政教育理论课程与十八大精神进行融合。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做好对十八大报告主线的引申,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帮助学生来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二是做好十八大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方面,明确总任务、总布局、总依据,确保教育总方向。三要着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自觉、自强,坚定信念,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二)强调“育人为本、德育先行”方针
从“立德树人”写入十八大报告,到坚持“育人文本,德育先行”重要理念,要将学生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位置,要确立学生发展观,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科学成才,努力营造有利环境,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坚持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要发挥德育工作在各专业知识学习中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围绕思政道德教育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伟大目标。
(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分动的思想基础。“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思政教育全过程,要从思想上、内容上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信念教育,坚持爱国主义核心民族精神教育,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成长成才。同时,注重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创新,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换为思政教育的自觉追求,保障“立德树人”工作顺利实施。
(四)强化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素质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必修课”优势,多措并举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一方面加大十八大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的探讨与渗透,增强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另一方面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变化,结合社会生活问题 展开切入点,增加学生共识,化解学生思想困惑。
四、结语
“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融合,不能局限于思政教育课程本身,要树立整体观、系统观、全局观,强化各类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和融通。一方面做好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善于借鉴和渗透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成果;另一方面要强化育人功能,从教育服务上来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积极探索社会教育途径,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合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张翠方.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在微时代的创新[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6).
[2]韩丽华.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J]. 理论界.2014(08).
[3]尹冬梅.构建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