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网络“陋词”的英译

2016-06-21 08:20王红玫黎藜
现代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直译

王红玫 黎藜

摘 要:网络“陋词”文化是新兴网络文化与传统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特异文化符号。各种形态的“陋词”共同存在于网络世界里,是一种有差异也有共通的客观存在现象。信息时代,网络语言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语言的翻译必不可少。本文将对中文网络“陋词”的形成机制、特点、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并从交际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从借用、回译、直译、特殊构词法等方面讨论其英译对策。

关键词:网络陋词 旧词 回译 直译

一、引言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形态,以其更新快速、词汇新奇、个性鲜明等特点广为人们使用。这种新兴的交流方式,突破了传统语言的桎梏,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和交流习惯,催生出各式各样依附于网络的网络用语。在网络词汇的构成中,存在很大一部分充斥着贬低、侮辱、性暗示、暴力、攻击等特点的词语。对于这一类用于非正式场合、较为粗俗唐突、不礼貌,常为广大网民所使用的极不规范的用语,我们称之为网络“陋词”。而这些“陋词”的特征是建立在网络语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简单性、口语化、修辞手段多样化、暴力倾向性等为主。这些词在产生之初大多偏向贬义,但随着表达效果及使用范围的泛化,在语气和情绪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再完全属于攻击性、辱骂性语言,反而带有强烈自嘲、自谦、无谓的态度,极具诙谐性与创意性。“陋词”从“武骂”到“文骂”的变化,是一个从敏感走向脱敏的转变过程。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是不同的互联网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联动作用产生的特异产物,盛行于网络世界。因此,在广泛的日常国际互联网跨文化交际中,恰当的网络语言译本显得必不可少。

关于网络语言及网络“陋词”,前人对其研究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讨论网络语言所具备的可行性、创新性和必要性(梁琦秋,2012)。归纳网络语言在语言学和非语言学上的争议,讨论其语言价值(施春宏,2010)。以网络语言暴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并多角度剖析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阐明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性(李宪玲,2010)。从模因论视角出发,对网络语言中的暴力语言变体进行剖析,探索网络语言交际中的暴力语言变体的产生和进化等等。(王静,2013)

本文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为前提,以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为基础,从“陋词”(即网络暴力语言)的定义、来源、分类及翻译等角度展开讨论,分析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并对其中的一些流行“陋词”进行英译,以期使译文既保留原汉语网络词汇言简意赅、幽默诙谐的特征,又能最大化地使其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让目的语的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

二、“陋词”的来源及构成分类

“陋词”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受语言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受各地方言俗语的意义及功能的影响;二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今国家相关部门为了净化网络语言坏境,对网络言论实行强力管制,许多敏感词汇均受到限制,因此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替代性词汇,如“尼玛”等;三是受外来文化的渗透及影响。针对其构成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类。

(一)仿拟

“任何一种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①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能够被不断地复制、模仿和传播,因而语言也是一种模因。这种模仿、复制与传播,用一个词加以概括即为“仿拟”。数量庞大的网络词汇就是人们借助仿拟机制加以创造的。

谐音仿拟,即以具有相同或相似语音为复制因子而进行的仿拟创造。例如:“尼玛”“草泥马”“逗比”“烧饼”“深井冰”“碉堡”“魂淡”“滚粗”等。这些“陋词”的原型义大多偏向贬义,较为粗俗。网民以谐音、缩写、变形、新型词等形式的变体替代了原先的暴力语素,形“雅”大于义“俗”,在互联网中迅速传播,广泛运用。

(二)借用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方便了信息的传递,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视频网站(You Tube)等社交网络的普及应用,更加密切了各国人民的交际,各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汉语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新兴词汇便来源于此,例如:粉丝(fans)。而一些常见的网络“陋词”,如“逼格(bigger)”“碧池(bitch)”则是直接由英文“陋词”音译而来。这一类词的特点是形“俗”而义“雅”。

(三)方言变体

张薇、王红旗(2009)在《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一文中认为:“网络语言不仅具有独特的使用者和交际场合,也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完全符合社会方言的条件,是一种社会方言。”作为当今人类语言系统的语言成员,方言和网络语言相互影响。某些网络“陋词”便是在一些传统地方方言俗语的意义及功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属于一种特殊方言变体。如“你妹”“特么的”“我靠”“菜鸟”“废柴”等。还有“作”“作死”等,义为“自寻死路,找死”,也有“惹人嫌,使人恼”之义;多用来形容不知轻重,不顾危险,没事找事。广泛存在于各地汉语方言中。这一类“陋词”受方言影响颇深,多具有一定“历史渊源”,是一定传统和现代的社会文化交织融合、不断积累下的产物。

(四)旧词重组

旧词重组是特殊的“陋词”搭配方式之一,通常采用合成法、拼缀法或派生法,把各个标准词语打造成新词。例如:“坑”若组词“坑蒙拐骗”,意为用狡诈、欺骗等手段使人受到损害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俗语中也用于形容一个人品行不好、自私自利、出卖他人、使他人蒙羞等意思。于是,便产生了“坑爹”“坑人”“坑队友”“坑货”等一系列词,比喻帮倒忙、整蛊、欺骗、蒙羞等意思。汉语方言中形容品行不好的女性常用“婊”,而今天出现的“绿茶婊”“心机婊”等,是“绿茶”或“心机”与“婊”意义结合而产生的新词。而“傻逼”“装逼(犯)”“牛逼”“撕逼”等词,由一个常见形容词或动词主导词汇意义,加上无具体实意的“逼”作为词缀,通常指一类人,或一类行为。这种旧词重组的方法,不仅用于网络语言,也广泛应用在传统媒体和日常生活中,例如“宅男”“无厘头”“知本家”等。旧词重组是人类语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词法之一。

(五)旧词缩略

旧词缩略,也是常见的构词法之一,指通过将标准语的短语词组缩略而转变为新词。汉语中,旧词缩略通常表现为首字缩略或语义概括。如“矮穷矬”“土肥圆”等。由三个形容词结合组成了一个新的形容词,指与那些少数精英人士“高富帅”“白富美”等相对立的广大普通群众,可用于精英人士对普通群众的讽刺,也可以作为普通群众的自嘲。旧词缩略这种构词法,也广泛用于英语俚语和网络英语词汇的构成。整合旧词,再构造成一个全新的词语。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构词法,极大地丰富并活跃了现有的语言系统,为旧的语言系统增加了活力和生命力。

三、“陋词”英译策略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加之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了汉英对译常见的四大难点:语言难点、思维方式难点、文化难点和非语言因素难点。因此,在汉译英时,译者往往会面临一个抉择,进退两难:一是过于忠实于原文,导致译文繁琐冗杂,使目的语读者觉得晦涩难懂;第二种情况是,多数使用意译,尽量使译文最大化地为读者所理解接受,但同时却损失了原文的韵味,顾此失彼。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曾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理论。其中,交际翻译的目的是“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Newmark,1981:39);其重点在于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逐字式地复制原文的文字。交际翻译并不是一种极端的翻译策略,而是一种中庸的翻译之道,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于一体。

(一)借用黑人英语

非裔美籍黑人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的语言带有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享有一个专业名称——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近几十年来,专家对黑人英语的深入研究发现,黑人英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黑人群体。它不是单纯由民族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民族方言),它的使用与社会经济地位、教学水平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美国黑人英语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社会方言之一。黑人英语的形成是特定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经济状况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与民族本身无关。今天,并不是所有的黑人都说黑人英语,也不是说黑人英语的人都是黑人。

相较于标准英语,黑人英语显得粗陋、低端、不规范,但也有一些说法相比正式英语更为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结合上文中提到的网络“陋词”的几种构成分类,针对谐音仿拟和由方言影响而产生的这些“陋词”,我们可采取直接借用黑人英语、英语方言俚语的翻译方式。这些词本身在汉语语境中都有自己独有的含义,因为在有些时候其发音或形象意义会与一些粗鄙的“陋词”“不谋而合”,因此被借以使用来代指该词,旧词新用,从而又形成一个全新的网络词汇。译者在翻译这些特色文化转换的“陋词”时,可借用黑人英语中有相似含义的词来进行翻译,以“方言”译“方言”,直观贴切,符合异化的翻译原则。如:“尼玛”“草泥马”(hell)“烧饼”(noodle)“深井冰”(kook)“碉堡”(bad-ass)“你妹”/“特么的”(damned)“我靠”(fucking/shit)“菜鸟”(newbie)“废柴”(dumbbell)“娘娘腔”(candy-ass)。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谐音仿拟或是由方言影响下的中文网络“陋词”,实际上是一种词形上的改变,使用某些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同音字或谐音字来代替原本较粗俗的字眼,是一种生动巧妙的变体,从这一方面来说,恰巧与黑人英语的特征类似。这种翻译手段的优势体现在以“变”译“变”的便捷上,并且极大地保留了原文本诙谐幽默的特点。借用黑人英语的翻译法,将翻译重点放在目的语文本的读者的文化理解上,将异域元素转化为目的语文化,体现了交际翻译理论中侧重于受话者的翻译主张。

(二)回译

英语词汇中存在着许多外来词,有些词已被大众接受并广泛使用,如“dama(大妈)”“kung fu(功夫)”“mahjong(麻将)”等。为了保留这些外来词汇本来的特征,在翻译这一部分词汇时,通常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在汉语网络“陋词”中,有的词汇直接由英文词汇音译而来。在翻译这类词汇时,只需将其回译原词即可。如“逼格(bigger)”“碧池(bitch)”等。

“回译”有其特殊性,应避免导致原意的曲解。这一特殊性限制了回译的使用范围,一对一的还原,是这种翻译手段的核心要求。

(三)直译

在汉语网络词汇里,“矮穷矬”“土肥圆”“高富帅”和“白富美”等可以直译为对应的英文形容词,在词与词之间加上连字符“-”,从而体现形容词词性。如“short-poor-ugly”(矮穷矬)“out-fat”(土肥圆)“tall-rich-handsome”(高富帅)“white-rich-beautiful”(白富美),使人一目了然。

“交际翻译能确保对等效应,逐字翻译式直译不仅是最好也是唯一有效的翻译方法”(Newmark,1981:39)。但是,在翻译网络词汇时,直译并不是一种海纳百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手段。只有英汉这两种语言在构词结构相通,且不会产生特殊文化“纠纷”时,才可以使用直译。如上所述,形容词叠加而组成新型形容词这种语言模式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可行的。这种形式的直译,是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在重视源语语言形式的同时,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则,使译文更流畅清晰,体现了语言系统的常规性。因此,使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语用效果。

(四)特殊构词法

通过对网络“陋词”的收集整理可以发现,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汉语词汇,很难直接找到对应的英文词汇。在翻译这种特殊词汇时,要求译文既要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构词特色,又要使读者能“一目了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构词法对其进行翻译。1.类似于“坑爹”“作死”这一类由一个动词的词义主导整个意群的词语,在翻译时,也可采取“名词+动词”组合的结构,其中,名词或动词可根据词性做一些曲折变化,但要注意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词,其意思可以主导这一类词的主要含义。如,“坑+名词”这一系列词,可译为“noun.+shaming”结构,如“Father shaming(坑爹)”“Partner shaming(坑队友)”。2.具有一定形容词词性的名词。如“傻逼”“装逼(犯)”“牛逼”等,这类词在中文网络词汇中很常见且使用广泛,其特点是由一个形容词(少数情况为动词),加上一个相同词缀,构成新词。翻译时,可借用英文构词法:“shability(傻逼)”“zhuangbility(装逼)”“niubility(牛逼)”。

这种翻译方法与上述所提的直译法略有不同。特殊构词法重视源语的语言形式,但没有完全忠于目的语规则。具有特殊的语言变异结构的词,在英译时要作到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四、结论

网络“陋词”现象随处可见,这些不同语言形态、语言体系下的“陋词”大多出于网民逆反心理的价值取向。这种逆反心理是当代各国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共同心理特征之一。各国的网络“陋词”虽然属于不同语系、语言形态,但具有相近的意义体现和大致的文化趋向,使得不同国家的“陋词”具有相通性。因此,网络“陋词”的翻译工作是时事所需且行之有效的,但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摒弃其“形”之糟粕,取其“意”之精华,在“大俗”中求得“大雅”。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陋词”的来源及构成形式的基础上,将网络“陋词”分为五类:仿拟、借用、方言、旧词重组和缩略词。考虑到网络语言翻译工作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陋词”的不同英译策略。这些翻译方法行之有效,可适用于大部分“陋词”的翻译,能够最大限度地表情达意,也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接受并使用。

注释:

①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6.

参考文献:

[1]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1981.

[2]兰凯伦.网络语言“亚文化”现象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6).

[3]刘碧涵.网络调侃语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7).

[4]李波阳,王伦峰.从交际翻译视角看汉语网络语言的英译[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5]闫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5):213-294.

[6]尹丕安,李莎,段婷婷.基于模因论的网络语言的跨文化机制

以及翻译观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7]张媛媛.网络詈词“你妹”成因及表达效果小考[J].牡丹江大学

学报,2014,(5).

[8]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J].济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1).

(王红玫 黎藜 浙江温州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325000)

猜你喜欢
直译
中国文学外译中“直译”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及时代因素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中英文化间的成语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