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报告

2016-06-21 15:12涂媛,何林,陈丹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肥大细胞增生症真皮

△通讯作者

儿童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报告

涂 媛,何 林,陈 丹,章 培△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 成都 610017)

患者,女,5岁,因“全身皮肤褐色斑点、丘疹伴瘙痒1月”于2015年8月9日在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浅褐色斑点、丘疹,直径0.2~1.0 cm,部分斑点融合成斑块,以躯干皮肤为重(图1),累及颜面及四肢皮肤,伴有瘙痒。既往1年前因“右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即无性细胞瘤合并不成熟畸胎瘤(WHO,II级)在外院行肿瘤切除术后,化疗三次(末次化疗时间为2015年1月)。复查腹部彩超未见异常;外周血检查未发现异常细胞。临床诊断:①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②副银屑病;③扁平苔藓;④色素性荨麻疹。病理检查:取背部皮肤组织一块送活检,大小约0.8 cm×0.6 cm×0.5 cm,皮肤表面呈浅褐色改变,未见新生物,切面灰白、实性,皮下脂肪极少。镜下观察:表皮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增生活跃伴色素沉着;真皮乳头及真皮浅层可见中等大小单核细胞呈带状浸润(图2a),细胞形态较一致,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可见细小核仁,细胞浆较丰富,高倍镜下可见嗜酸性或双嗜性的细小、模糊颗粒(图2b);真皮中下部及皮下脂肪形态未见特殊。Giemsa染色:真皮浅层呈带状浸润的单核细胞胞浆内可见多个紫红色颗粒(图2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该类细胞表达CD117(图2d)、CD68和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图2e),不表达CD3、CD20、髓过氧化物酶(MPO)、S-100蛋白、广谱型细胞角蛋白(PCK)和CD34,Ki-67阳性指数约3~5%。病理诊断:(背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图1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皮肤改变

讨论 肥大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的原始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呼吸道[1]、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等的黏膜下及血管、淋巴管周围。肥大细胞增生症是肥大细胞在一个或多个器官的异常增生和聚集,包括一组不同种类的疾病。WHO关于肥大细胞增生症的分类包括:①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cutaneous mastocytosis,CM);②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③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有克隆性、非肥大细胞系的造血系统增生疾病;④侵袭性系统肥大细胞增生症;⑤肥大细胞白血病;⑥肥大细胞肉瘤;⑦皮肤外肥大细胞肿瘤。CM的病变仅局限于皮肤,进展相对缓慢,部分病例可以自行消退;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则是累及了至少一个或多个非皮肤的其他器官,部分病例具有高度侵袭性,生存期短,可伴发造血系统恶性肿瘤[2]。

图2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病理改变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病理改变 a:低倍放大(HE,×100);b:高倍放大(HE,×400);c:Giemsa染色高倍放大,×400;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胞质阳性(IHC,×200);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45胞膜阳性(IHC,×100) 补充每个图片的放大倍数

研究认为肥大细胞增生症仍然是一种克隆性疾病,其发生机制与c-KIT激活突变,从而改变KIT蛋白的酶位点相关[3]。CM的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和种族差异[4],常见于6个月内的婴儿和20~40岁的成年人,其临床表现为:①皮肤多发红斑、丘疹伴瘙痒,划痕试验可引起局部肿胀或荨麻疹(Darier体征),少数伴有水疱;②皮肤弥漫性肥厚呈橘皮状或皮革状外观[4],剧烈瘙痒,常伴有大疱;③单发皮疹,呈卵圆形棕色斑块或结节,直径1.0~1.5 cm。

不同临床表现的CM 应同红斑鳞屑性皮病、大疱性皮病或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等进行鉴别,其诊断需结合典型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上明确的肥大细胞皮肤浸润的证据,必要时多次病理活检。苏木素-尹红染色切片中,肥大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中等大小,在皮肤真皮乳头和真皮浅层聚集,可扩展至真皮网状层,甚至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Giemsa染色或甲苯胺蓝染色显示为细胞浆内异染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45、CD68和CD117阳性表达有助于病理诊断[5]。肥大细胞不表达T细胞和B细胞相关抗原,研究提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可以异常表达CD2和(或)CD25,CD25阳性的CM患者可能有较高的发生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危险性[6]。本例患儿的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一步证实真皮浅层呈带状浸润的单核细胞为增生的肥大细胞,并排除为既往生殖细胞肿瘤累及皮肤的可能。

CM患者的预后通常良好,无系统受累的患儿在青春期以后会自动消退;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出现皮肤受累也是预后较好的标志;伴有酶位点型KIT活化突变的CM患者,病变会持续;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因此,持续随访内脏器官的受累情况、外周血检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等,将有助于鉴别CM和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7],并对其预后评估和治疗产生重要意义。

[1] 张珍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差异[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5):5-8.

[2] Valent P,Horny HP,Escribano L,at al.Diagnostic criteria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stocytosis:a consensus proposal[J].Leuk Res,2001,25(7):603-625.

[3] Longley BJ,Reguera MJ,Ma Y.Classes of c-kit activating mutations:proposed mechanisms of actionand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classification and therapy[J].Leuk Res,2001,25(7):571- 576.

[4] Hartmann K,Henz BM.Mastocytosis:recent advences in defining the disease[J].Br J Dermatol,2001,144(4):682-695.

[5] Natkunam Y,Rouse RV.Utility of paraffin sec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C-KIT(CDll7)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ystemic mast cell disease involving the bone marrow[J].Am J Surg Pathol,2000,24(l):81-91.

[6] Hollmann TJ,Brenn T,Homick JI.CD25 expression on cutaneous mast cells from adult patientspresenting with urticarial pigmentosa is predictive of systemic mastocytosis[J].Am J Surg Pathol,2008,32(2):139-145.

[7] Ma Y,Zeng S,Metcalfe DD,et al.The c-KIT mutation causing human mastocytosis is resistant to ST1571 and other KIT kinase inhibitors;kinases with enzymatic site mutations show different inhibitor sensitive profiles than wild-type kinases and those with regulatory-type mutations[J].Blood,2002,99(5):1741-1744.

R751

D

1672-6170(2016)06-0174-02

2016-03-25;

2016-09-26)

猜你喜欢
肥大细胞增生症真皮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2例并文献复习
烧伤变形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烧伤创面修复的可行性研究
急诊使用人工真皮覆盖修复指(趾)末节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生态环保让真皮标志产品更美丽
徽章样真皮树突细胞错构瘤三例
自拟乳癖立消汤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
肥大细胞激活机制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肥大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