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真谛:不事雕琢回归本真

2016-06-21 15:25梁丽芳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品味语文教学

梁丽芳

【摘 要】阐述语文教学应该不事雕琢回归本真,保持动情诵读的“读味”,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的“写味”。而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标新立异,追求形式上的华丽。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不事雕琢 回归本真 读味 品味 写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14-02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老师们为了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相当一部分的课堂力求标新立异,于是,语文课上得热闹非凡,华丽无比。殊不知,这样让人眼花缭乱的课堂,恰恰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航向。无论新课改提出什么新的理念,不管我们的教学方式有了怎样的转变,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朴真的、务实的、本色的,正所谓:“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一、动情诵读的“读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

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笔者以三大问题作为本课的教学流程与教学目标:①诵读诗歌,进入梦境——你感受到了这个梦境什么样的特点?②品读诗歌,体会诗意——你觉得李白诗中描写梦境最精彩的诗句是哪一句?③赏读诗歌,领悟诗情——梦醒之后,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过不断朗读的方式进入对文本的解读。其中,一读为音读,以齐读的方式相互正音,教师则精炼到位地指导,如明确五字句采用“二一二”的停顿(海客/谈/瀛洲),七字句则采用“二二一二”的停顿(烟涛/微茫/信/难求),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读为自读,自主阅读能读出学生的个性理解。同学们有的从“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读出了雄奇高大的天姥山,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然后做指导,重音落在“向天横”,可一字一顿,“势拔五岳”声音可以读得高亢而又气势。有的同学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读出了天姥山的优美迷人,有的则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读出了雄伟险峻……就这样,笔者不断引导学生从读中品,从品中悟,再从悟后品,将“诵读”进行到底,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有时是个别同学读,有时是男生齐读,有时是女生齐读,有时是全班读,有时是教师范读,有时读一遍,有时读若干遍。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品味揣摩,涵咏咀嚼,一篇原以为枯燥无味的文章竟也让人读出了美感,读出了意蕴。就如朱子读书法里提到的“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慢咽,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 三读为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通过模仿、合作讨论、相互点评,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声韵之美和情感之美,从而达到美读的效果。四读为诵读,是声情并茂地朗读,是对声韵和情感结合的感悟,让诗歌教学当堂成诵,即使背诵也能背得有感情,有韵味。

最近观看了特级教师肖培东授课的《金岳霖先生》的录像课,深深为肖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折服。这节课,肖老师没有繁杂的板书,没有繁琐的环节设置,他以朗读教学法来完成设定的精准的目标:“在平淡的文字中感悟出作者复杂的情感。”一堂课下来,各种形式的朗读有二十多次,可以说是书声朗朗,书香弥漫。在这样的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中,学生读出了情感,读出了内涵,读出了语文的韵味,读出了文字表象下作者对金岳霖先生的复杂情感。反复的朗读使所有人都沉浸在情感的氛围中,给课堂带来神奇的场效应。看文本,读文本都是语言文字进行近距离接触,而对于精美的散文来说,读文本更是与语言文字进行零距离接触。这是一节很本色,也很语文味的课,更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肖老师以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将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听这节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同样是一节《金岳霖先生》的录像课,另一位老师的情趣性教学法有让人眼前一亮之感——既有学生画上一幅金岳霖先生的漫画,又有学生表演对话片段,更有学生边读边演绎动作,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预设成分过多,表演意味过浓,给人强烈的失真感。

二、咬文嚼字的“品味”

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学习文章就要欣赏它的语言,欣赏语言要靠涵咏玩味,靠感受领悟。语文课离不开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咀嚼语言,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方能真切体会到文本的诗意之美,感悟到作者的表情达意。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唯有认真阅读,才能更好地品味、感悟、体验文学作品丰富而又厚重的意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本对话,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探究,领悟其精髓。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的名篇,很多老师在授课时,总会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文革时期的各种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从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中感悟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血腥。我以为,这样的课堂已然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将其上成了历史课。这篇文章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时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文化心理的探讨,它的价值在于巴金以超人的勇气解剖自我,因而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领悟巴金勇于剖析自我、拷问心灵的伟大人格。笔者在上这一课的时候,课件里没有一张文革的照片,更没有视频,只有几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而已。这几个关键问题是:①在作者笔下,包弟是一只什么样的狗?②是谁害死了包弟?③你感受到了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④送走包弟后作者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⑤一条普通的小狗,值得作者自责与愧疚十几年吗?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这几个问题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整体感知——局部感知——整体感知。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从整体出发,反复咀嚼重点词句,从而引领学生把握文本命脉,从文本找问题的答案。比如第⑤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10到13自然段,找出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加以品味、赏析、感悟。有同学从第10段“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两句话中关注到了两个“包袱”的意思不同,前者指抄家的危险,后者指内心的煎熬,使作者背上了沉重的心灵包袱,这是心灵的负重。有的从“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两句话中注意到了两个“解剖”亦有区别,前者是手术台上的解剖,是有形的手术刀,后者是无形的心灵解剖,是良心的谴责。有的从“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中感受到了短短几句话,写出了作者无尽的自责,作者敢于剖析自己,敢于讲真话,写出了对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表现出作者内心沉重的负罪感和忏悔。

唯有立足文本、深入文本,才能触动学生心灵,唤醒内心的意识,才能上出语文特色和语文味道。事实证明,这样咬文嚼字地慢阅读、深阅读,更能让学生钻进去与作者、与文本之间形成真对话、深对话,在字里行间,学生感受到了巴金真挚的情感,明白了为什么一条普通的小狗,值得作者自责与愧疚十几年。巴金的深思和自省,豁达的胸襟,深深打动了读者,在文本的解读中,学生体味到了作者抒发的爱憎分明的感情,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逐步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也提高了文学修养。

三、圈点批注的“写味”

很久以前,看过一节非常优秀的获得全国性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课例,执教老师借传统旁批的读书方法来实践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了三次“旁批”活动。第一次让课前预习写好,课上师生品评,第二次是赏析学生对第七段所作的旁批,第三次是让学生针对梁任公的“热心肠”当堂写旁批。新颖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阅读教学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正如那位老师所说的“借来旁批三分味,炼得读书一脉香”。看完后很有感触,确实,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灌,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还给学生“说”的时间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课堂上的“写”了。这样有益的教学实践值得借鉴,笔者自己在教学上也着力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收效还挺大的。

比如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有学生对“谷不可胜食也”这句话批注:“胜”字读音为shēng,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吃不完,“胜”是“尽”的意思。我们学过《鸿门宴》有一句“刑人如恐不胜”,意思是“杀人惟恐不能杀光”。《游褒禅山记》有一句“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的意思。这两句话里“胜”字都是“完、尽”的意思,是这个意思的时候“胜”字应该读shēng。

学完《孔雀东南飞》,同学们在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真情感动的同时也为两人的结局叹惋,纷纷写下了这样的挽联:“孔雀枝头叹悲伤 鸳鸯坟前颂永恒”“蒲苇坚韧不易断 磐石厚重难转移”“至死不渝赴清池 海誓山盟挂东枝”“不移,一生所娶只有你;不变,一世欢笑只为君”。重点研读课文《小狗包弟》第10到13自然段时,某个同学深深为巴金勇于剖析自我的精神打动,在文章空白处,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巴金先生,我想对您说:您的人生似一颗星,纵然有黯淡,却总是散发光芒。您为了整个家族,甘愿做个永远扣上心灵枷锁的罪人,又勇于在黑暗中叩开人格的窗板,让温暖的阳光溢满整个岩洞,让多少人寻到了回家的路。世纪老人,不仅是对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留下沉甸甸的人格财富,点亮的是民族精神前进之路!”

批注式阅读的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不管是注解式批注、联想式批注、品析式批注还是质疑式批注,只要学生愿意动笔,以思促写,以写促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发现、探究的阅读能力,语文课堂也会张扬着灵动的个性。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还应体现在鼓励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使学生的阅读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与自己的疑问。

新课改凸显人文教育,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上得越花哨,越盲目标新立异,离语文的真义也就越远。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立足文本,上出语文味。只有洗尽铅华,不刻意于课堂形式的雕琢,方能凸显真纯,回归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品味语文教学
品味经典 书香致远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