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2016-06-20 02:56马德浩
体育教育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马德浩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马德浩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摘要:受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整体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趋势。为了缩减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上的差距,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建议各省市应根据其自身的气候、地貌、人种特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其地域特点的竞技运动项目,而不应片面地强调项目设置的多样化。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国家体育总局在区域竞技体育资源合作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让市场在区域竞技体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合理地改革以全国运动会为核心的竞赛制度,进而优化竞技体育资源的区域配置。

关键词:区域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1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1.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地理环境包括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两部分。其中,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如气候、地貌等)的总和。首先,由于不同区域的纬度与海拔高度不同,致使其气候特点(如温度、湿度和风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温度、湿度与风力又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理结构的重要因素。从人种学上讲,生活在低纬度环境中的人通常具有身高矮、四肢长、肩与髋较狭窄的体格特征,生活在高纬度环境中的人通常具有身高高、四肢短、肩与髋较宽的体格特点。实证性的研究也表明:反映形态发育水平的身高、体重、坐高、胸围与肩宽等指标与区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以及全年无霜期等因素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平均日照、地球纬度、年气温最大均差等呈显著正相关[1]。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辐射范围大约在北纬4°~54°之间,海拔高度也基本上处于1-4 500m之间,使得区域间的气候差异也较大,进而导致区域间的人口形态特征差异也较明显。以身高为例,2005年我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0-25岁男性人口的平均身高为174.32cm、女性为164.32cm,而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五省市)20-25岁男性人口的平均身高仅为169.62cm,女性仅为159.64cm[2]。而身高又是影响运动选材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身高较高的运动员由于其步长上的优势,适合从事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等竞技运动项目,不太适合体操、举重等要求重心较低的竞技运动项目。因此,东北地区的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等项目的竞技水平要优于西南地区,而西南地区的体操、举重等项目的竞技水平则要优于东北地区[3]。

除气候差异较大外,我国的地貌形态也较多元,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以及平原等,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形态。其中,西部地区多是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和山地,东部地区则主要是平原、丘陵以及沿海大陆架。不同的地貌形态适宜不同竞技项目的开展。如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会因长期的低氧刺激而使其体内的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致使其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容比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相对较多,这样的生理特征有利于他们从事长跑、竞走等耐力性竞技运动项目。同样,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可能更擅长从事皮划艇、游泳、帆船等水上竞技运动项目。

1.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

区域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包括经济、文化等。在区域经济的差异上,由于资源禀赋上的天然差异、海洋经济的全球化辐射作用以及半殖民地时期的区别性工业建设,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建国初就高于中、西部地区。建国后,出于政治、国防和工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党中央着力于构建平衡的区域发展布局,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与建设。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沿海和内陆的投资比例分别为41.8%和47.8%,内地略高于沿海;沿海的工业总产值增速为16%,而内地则高达20.4%[4]。总体上讲,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衡发展策略缩小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到1980年,沿海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占全国的比重已从1952年的72%下降到45%[5]。

然而,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这种均衡发展的趋势,开始实行“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策略,并先后确立了一系列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东西部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据统计,在1978-2010年间,东部地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比重从51.3%上升到了57.38%,中部地区的这一比重从31.33%下降到了26.76%,西部地区的这一比重由17.35%下降到了15.86%[6]。三大区域除了在经济总量上存在差距外,在人均GDP方面也存在差异。如201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人均GDP的比值为2.38∶1.33∶1[6]。此外,201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1.53∶1.0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2.12∶1.34∶1,这些数据表明东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4]。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地方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上的投入。从表1也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体育经费投入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竞技体育经费投入,而经费投入的多少又是影响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夏崇德等(2006)[7]对各区域相关经济指标及其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的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区域竞技体育成绩与其国内生产总值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4),与其三大产业的产值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2),与其科技的投入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5),与其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也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2)。

除经济上的差异外,区域文化上的差异也较显著。如东部地区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其在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形成了极具活力的区域文化:开拓进取、兼容并包。正是这种文化的开放性使其居民更容易接受源于西方的现代竞技文化,更渴望体验竞技比赛所带来的乐趣,也更愿意将闲暇的时间和多余的金钱投入在体育消费上。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均显示:东部地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水平和体育消费水平均高于中、西部地区[8]。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相对保守,这既与其长期受农耕文化熏染而形成的“安于现状、崇尚中庸”的区域性格有关[9],也与其改革开放程度相对较弱有关。这种相对保守的区域文化既阻滞了中、西部居民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也与“追求卓越、彰显自我”的竞技体育精神相悖。

表12010-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5省体育财政支出总量比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市政府门户网历年财政决算数据整理。

2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差异

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我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在反映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潜力的运动员与裁判员员数量上,东部地区的等级运动员(包括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以及等级教练员(包括国家级教练员、高级教练员、一级教练员、二级教练员、三级教练员)的数量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如表2所示)。在反映区域综合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全国运动会奖牌分布上,东部地区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370.5枚,中部地区为102枚,西部地区为48枚[10]。在反映区域奥运项目竞技实力的奥运金牌榜上,东部地区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共获得金牌29枚,中部地区为6.5枚,西部地区为6.5枚,区域差距较大[11]。

表2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等级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分布

地区等级运动员等级教练员数值(人)比例数值(人)比例东部地区2476449.081854.4中部地区1643132.534022.6西部地区933718.534723.0

在反映区域职业体育开展水平的高水平俱乐部数量上,东部地区参与2013年中国男子足球超级联赛的职业俱乐部数量为13家,中部地区为2家,西部地区仅为1家[12];东部地区参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3-2014赛季的俱乐部数量为12家,中部地区为2家,西部地区为2家[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间的竞技体育发展差距相对较小。

3促进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策略

3.1科学地规划我国竞技运动项目的空间布局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致使不同省市间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区域竞技体育的发展又与其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因此,建议各省市要根据其自身的气候、地貌与人种特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其地域特点的竞技运动项目,而不应片面地强调项目设置的多样化。国家体育总局也应当做好相应的调研与统筹工作,科学地规划好全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空间布局,并通过财政支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扶持区域特色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如东北地区可利用其气候寒冷、多冰雪天气的特点,重点发展冰雪类竞技运动项目;东部沿海地区可利用其水域资源多的优势,重点发展游泳、跳水、帆船等竞技运动项目;西部地区可利用其海拔较高、多山脉的特征,重点发展中长跑、登山等竞技运动项目。

不同省市在其特色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因地制宜,即要根据本省市的气候、地貌特点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选择适宜的竞技运动项目。第二个原则是效率优先,即不同省市在选择该区域的特色竞技运动项目时既要考虑到该项目在其他省市的开展现状与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该项目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对其投入与产出比进行评估。第三个原则是服从全局,即省市特色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应尽量与国家整体的竞技体育发展布局相一致,进而避免出现省市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重复性投资。

3.2积极地促进区域竞技体育资源的合作交流

受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不同区域所拥有的竞技体育资源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在竞技体育发展上的资金投入也较多,所拥有的竞技体育训练环境也较好,竞技体育科研实力也较强,对于优秀运动员以及教练员的区域吸引力也较大,致使其竞技体育资源在整体上要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虽然不具备东部地区良好的训练条件与科研实力,但其也拥有一些东部地区所不具备的地理环境优势(如高原环境有利于耐力性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等)以及人口优势(如中、西部地区0-14岁人口的比例要高于东部地区)。在这种背景下,就要求加强区域竞技体育资源的合作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进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要促进区域竞技体育资源的合作交流,首先要强化国家体育总局在区域竞技体育资源合作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建议在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设立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制定有利于促进区域竞技体育资源交流的相关政策与合作机制。其次是要让市场在区域竞技体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上,更要尽快明晰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产权归属,逐步建立健全竞技体育人才市场,培育相关的中介结构,进而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在区域间的顺畅流转。最后是要充分利用体育社团组织跨区域活动的特点及其追求公益性与非营利性的价值取向,让其在促进区域竞技体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合理地改革以全国运动会为核心的竞赛制度

竞赛制度在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全国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和评分规则对于区域竞技体育的发展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1958年,为了抗议国际奥委会所制造的“两个中国”的分裂政策,我国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及其下属的多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此后便进入了一个与国际体育赛事相隔绝的时期。为了保持我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我国于1959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并延续至今。

不可否认,全国运动会有效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然而也带来了较多的负面效应。如由于地方政府往往把该省市在全国运动会的成绩作为体育部门绩效考核的主要评估指标,致使地方体育部门往往会为了获得更多的金牌,在项目的设置上采取“大而全”的策略,不太会考虑项目设置的比较优势,致使省市间的项目设置结构趋同,导致竞技体育资源的重复性浪费。此外,由于奥运会举办周期与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周期不同步,训练单位可能会在地方政府的要求下以全国运动会为训练大周期,致使我国的奥运成绩受影响。所以,建议对全国运动会的项目设置、评分规则进行改革,使其在促进区域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考虑把全国运动会办成奥运会选拔赛,其原有的职能可移交给城市运动会,而其他各级运动竞赛应主要交由单项运动协会举办,且应多举办些全国性的单项运动竞赛,少举办些综合性的运动竞赛[14]。

4结语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共同导致了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求体育管理部门要做好宏观性的统筹与规划工作,以促进区域竞技体育资源的流动与合作,进而减少全国竞技体育资源的重复性浪费,以提升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具体就是要求各省市体育管理部门应根据其自身的气候、地貌、人种特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其地域特点的竞技运动项目,而不应片面地强调项目设置的多样化。此外,还要强化国家体育总局在区域竞技体育资源合作上的调控作用,让市场在区域竞技体育资源的交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合理地改革以全国运动会为核心的竞赛制度,进而优化竞技体育资源的区域配置。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人类种族与体育运动[J].中国体育科技,2001(6):3-8.

[2] 邹兰.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地理学特征解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1.

[3] 陈林会,刘青.我国区域竞技体育“主导项目”培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13-16.

[4] 曹海波.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4-79.

[5]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98.

[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56,339.

[7] 夏崇德,何志金,陈颇,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2006(2):22-27.

[8] 李宁.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全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2(1):31-34.

[9] 蒋政.我国东、中、西区域性格研究及开发策略[J].特区经济,2013(10):126-12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官网.各省市综合成绩[EB/OL].[2013-09-12].http://results.liaoning2013.com.cn/Info2013/htm l/zh-cn/pages/CRS/Medal.htm.

[11] 腾讯体育.中国奥运各省金牌:山东5.5领跑,浙江2人占4金[EB/OL].[2012-08-13].http://2012.qq.com/a/20120813/000 514.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12] 网易中超.2013赛季中超联赛球队统计[EB/OL].[2013-01-13].http://cs.sports.163.com/stat/team/.

[13] 新浪体育.2013年CBA联赛球队统计[EB/OL].[2013-12-25].http://cba.sports.sina.com.cn/cba/team/all/ dpc=1.

[14] 马志和.论我国竞技体育资源的行政区分割及其战略性整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1-4.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Sport in China

MA Dehao

(Sport and Health Dept., China Eastern Normal Univ.,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Due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different, featured as western countries better than Asian countries. The paper proposes to cultivate competitive sport according to regional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climate, geological features, ra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should exert its macro-control function in reg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resource cooperation and the market should play greater role in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sport resources.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o reform the competition system with the national sports meeting as the core and optimize the regional alloc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ource.

Key words:regional sport; competitive spor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CTY017)。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6)02-0054-04

(收稿日期:2016-01-07)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