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香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邓 香
目的 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取CAP患儿共1 123例,取痰标本送检痰细菌培养及药敏监测。结果 送检痰培养标本共1 123例,培养出细菌325株(28.90%),其中G-菌228株(70.20%),其排名前3位致病菌主要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G-菌中还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而G+菌97株(29.80%),G+菌中仍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其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为97.50%。结论 儿童CAP病原菌以G-菌为主,结合痰培养检查及药敏实验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降低细菌耐药率。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耐药性;痰培养;儿童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常为儿童就诊甚至住院治疗的最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因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细菌谱和耐药率发生变化,因此,了解本地区或本医院中儿童CAP的细菌谱及耐药率变化,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治疗。现将住院CAP患儿的细菌谱及耐药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CAP病例共1123例,其均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1-2],1 123例中,男634例,女489例,年龄1个月~14岁。
1.2 标本采集 患儿均在入院后当天抗生素使用前采用负压吸引器连接1次性吸痰管,吸取鼻咽深部痰液,立即送检,送检痰标本需确定为合格标本(痰涂片每低倍视野中性粒细胞>25个,上皮细胞<10个),进一步做细菌染色涂片、细菌培养及药敏测定。对于年龄较大年长儿,可考虑在清洁口腔或者雾化后用力咳出气管深部痰液。
1.3 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由细菌室采用血琼脂平板、嗜血杆菌平板培养基,在35℃5%CO2孵箱中培养,麦康凯培养基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药敏实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分析判定。
2.1 病原菌的分类及构成比 1 123例送检标本中,检出细菌325株,总阳性率28.90%,其中革兰阳性菌97株,占29.80%,革兰阴性菌228例,占70.20%。部分检出细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病原菌的分类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CAP患儿病原菌的分类及构成比
2.2 常见细菌药敏结果分析 本组CAP患儿G+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对阿奇霉素耐药率达97.50%,其次为复方新诺明,为45.60%,对青霉素耐药率为42.10%,但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耐药率低,为5.10%。G-菌主要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低,而卡他莫拉菌除对阿奇霉素耐药率(33.70%)较高外,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类药物敏感率较高。常见细菌耐药率见表2。
表2 常见细菌耐药率(%)
CA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疾病,且目前仍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3-4]。因此,肺炎的治疗显得至关重要,但抗生素的频繁使用,使得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在发生变化,细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加。本研究中,本院儿童CAP分离出细菌以G-菌为主,主要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G+菌主要是肺炎链球菌[4-6],金黄色葡萄球菌等,G-菌主要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7-9]。流感嗜血杆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低,仅4.50%,而卡他莫拉菌除对阿奇霉素耐药率(33.70%)较高外,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类药物敏感率较高。在本院培养出的G-菌部分细菌为产ESBL的细菌,有很高的耐药率,其对头孢三代药物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氨基糖甙类药物如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等敏感率较高,这可能与该两大类药物在儿科使用较少有关,其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0%,对治疗困难、严重耐药的细菌可考虑选择使用亚胺培南。在分离出的G+菌中仍以肺炎链球菌为主,肺炎链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10],在本研究中培养出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8.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00%,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敏感率为87.20%,提示针对痰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患儿建议可选择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抗感染,而在治疗效果欠佳情况下可考虑选用万古霉素。但因本研究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少,故其对药物耐药情况还有待于大样本研究。本研究中仍有部分患儿尚未分离出致病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患儿在做痰培养前有可能已经使用抗生素,使得痰培养阳性率下降;(2)部分CAP其致病微生物可能为病毒或者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3)检测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儿童CAP病原菌在不同年龄、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儿童CAP病原菌进行动态监测,降低耐药率,提高疾病治愈率。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上)[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45-752.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下)[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1):856-859.
[3] Kling JE,Chert L.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children[J].Curr Opin Pediatr,2003,15(1):121-126.
[4] 陆权.呼吸道感染常见细菌病原的变迁及对策[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6):455-458.
[5] 车大钢,陆权,陆敏,等.2000年上海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5):433-434.
[6] 万凤国,陶云珍,张学兰,等.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2):909-911.
[7] 赵顺英,钱素云,徐樨巍,等.关注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病原的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2010,60(10):437-453.
[8] 赵德育,秦厚兵.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细菌病原的今年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2012,27(10):224-247.
[9] Iroh Tam PY.Approach to common bacterial infections: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Pediatr Clin Nortf Am,2013,60(5):437-453.
[10] 杨永弘,陆权,邓力,等.四地儿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抗生素敏感性监测(2000—2001年)[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8):461-46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6.098
四川 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