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灏
75岁太婆竟被纳入助学扶贫,这是武汉治庸办暗访精准扶贫时,所发现的“失准”典型问题。(详见4月19 日荆楚网)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因人施策,要帮扶到“点子”上。如果“三伏”送木炭、“三九”送风扇,所给予的帮扶并非群众所需、所盼、所求,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被帮扶者啼笑皆非。
原来,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的陆运姑年老多病,主要依靠低保来维持生活。由于老伴去世多年,儿子遭遇意外不幸离世,女儿们相继出嫁,孙子也外出打工,如今家里已没有孩子读书,她最需要的是医疗救助。然而,在精准扶贫对口帮扶联户安排表上,陆运姑家所标注的却是助学扶贫。为何会出现这种扶贫“失准”情况呢?说到底,还是干部们少了一点“责任意识”,多了一些“主观意识”。在扶贫工作中,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以“给予者”姿态主事,总是高高在上,不愿放下身段来为群众“把脉”“看病”、了解他们的疾苦、明白他们的需求,以至于精准扶贫“失准”,甚至使工作目标“脱靶”。
精准扶贫的要义,应该对困难群众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什么,这样才能“扶在点子上,助在关键处”。对此,还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办法与追责机制,要求领导干部体恤下情,对贫困群众负责任、奉真情。同时,针对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失准扶贫”现象,应严肃追责,以杜绝类似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