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熠熠生辉

2016-06-18 18:44毕芳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天堂作家文本

毕芳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

1.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心灵碰撞。

任何作品,都带有作家自传的性质,即所谓“文如其人”。但由于作家生活的时空与读者有距离,读者必然会对作品中所表述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文化背景产生疏离感。因此,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先走近作家的时代,走进作家的生活,走进作家的灵魂,才能使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也才能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主动与作家心灵碰撞,真正触摸到作品活的灵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作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创作道路等有关信息,让他们课前就走近作者,欣赏作者;有条件的同学我还推荐他们阅读作家传记及其经典作品,增加感性储备;在课堂上,我把课文的导入权交给学生,或从讲述突出作家个性的故事入手,或从作家的自述导入,或从摘引评述作家的名句名篇导入,或从评介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人物、地位影响等导入;在课后,我让学生以“我与作家对话”“我与作家交朋友”等为题写小作文。以写促读,拓展学生的对话空间。进而引导学生与背景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现实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文本、读文悟意、感受体验,又要能跳出文本、引入生活、读出生活、读出自己。

2. 让学生深入文本,在对话中发现并欣赏佳景。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课文读得玲珑剔透时,眼前会豁然一亮。此时,什么都通了,什么都有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反复诵读、揣摩、体味,去聆听文本的声音。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进行倾心的对话。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发现,在对话中质疑,在对话中欣赏文本中亮丽的风景,并将文本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相整合,再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对话中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产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感悟,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视界。这交流不但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还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

3.引领文本中的“疑点”呼唤学生去感悟。

文本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就是因为它留下了许多疑点让我们去思索。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应该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的学生问:课文最后一句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里用了两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弄清了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人们对大榕树的赞美,不带引号的“鸟的天堂”则是作者身临其境后对这种赞美的认可。可见通过对课文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到各种句式的用处。这些疑点都在文本深处,发现了它们,才能有效地直接与其对话。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尾质疑,真正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 “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自然兴趣高,有问题必有争论。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相信学生做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

4.教师要掌握一些引导“对话教学”的技巧 。

(1)“头脑风暴法”。在对话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缓判断,在一定的时间内要让尽可能多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风暴”刮过大脑一样,这样就能激活对话年者的思维。

(2)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在处理争议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论坛。

(3)探究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方法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教师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保证学习质量。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听到文本的呼唤,在文本的呼唤下与其进行直接的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天堂作家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天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和我的“作家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天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