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德育教育手段初探

2016-06-18 07:52周玲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手段德育

周玲娟

【摘要】科技创造的巨大财富和功利不断凸显的同时,也造成中学生精神的普遍贫瘠,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担负着授业解惑责任的同时,也义不容辞的担负起了中学德育的重担。

【关键词】历史课堂 德育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6-01

现今的教育普遍急功近利,追求升学率,这使学校的智育功能无限,德育功能不断弱化。学生的道德观也日趋现实,并且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我行我素,急功近利,历史学科也只不过是分数的敲门砖。就历史教师而言,面对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也只好分数挂帅,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导致历史教学重智育,轻德育,实行应试教育。

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要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要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发挥历史的德育功能呢?由于笔者投身于中学教学的时间不长,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想法,肯定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寻找共性,角色回归

教育的精彩,正是体现在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中;教育的力量,正是生成于教师针对具体而复杂的教育状态而作出的回馈、调整与指导。对于历史教师每一个个体这个小我来说,角色理想需要回归到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独特的历史智慧;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主动发展的,生动、具体、真实的人的水平上。历史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更是一个历史的被教育者。在历史中,有近代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不畏强暴,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变革精神等。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强调“我”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也在追求精彩的教育人生,并与学生分享我们的这些情感,就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容易与学生取得共鸣,学生也容易将这些行为规则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

二、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历史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历史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教学人员。我们在注重文化知识成人的同时,也要强调道德精神的成人,而历史教师对史实的态度决定着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作为历史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对史实公正客观的评价,说真话,讲真史,努力做到论从史出,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史德,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地道德情操。

三、思想碰撞,道德火花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新旧思想的碰撞,现今的道德标准发生了动摇。同时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情感世界的差异,学生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尊重每位学生的观点。学生通过阐述、交流、辩论,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比如对于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评价。一部分学生认为,孔子所谓的“礼”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应以否定。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区别古代伦理道德与现在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牢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当即肯定了后一种观点,同时也指出我们应当注重社会巨变中对道德复杂性的认识,形成与发展新的道德规范,弘扬优良民族传统。

四、集体协作,换位思考

学生蕴含的能量是无限的,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虽然不够深入,但角度却远远比我们老师多得多。因此,我们把一些历史课让一群学生去完成。这些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查阅资料,旁征博引,逐渐养成不断摸索的习惯,我们同学的自我探索能力越来越强,准备的东西越来越完善,自信心越来越高,思考问题也越来越全面。同时,通过这些课的学习,其他同学也学会了欣赏别人,认真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独特视角,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论证方法都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这真的可以成为一场流动的盛宴。

作为历史教师是幸运的,我们可以用辉煌的文明,书写历史的厚重,我们也可以用历史的厚重,引导学生前进的方向。当然,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更要重视道德的艰辛,重视生活的成人,重视道德的生活养成。发挥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屈世俊 《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2]李家成 《学生“喜欢”的与教育“需要”的》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手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