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071000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改良后外侧小切口肺癌根治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王云
071000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肺癌根治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后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等术后指标,分析改良后外侧小切口肺癌根治术的效果。结果经过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临床时间及术后疼痛强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肺癌根治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术;肺癌根治术;有效性;安全性
(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16,31:763~765)
肺癌是1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得分改变,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上升,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肺癌发病率为57.63/10万,死亡率为48.87%[1]。在临床治疗中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肺癌根除术的方法比较多,过去临床上一般使用后外侧切口进行手术切除,此方法能够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以便术者能够彻底切除病灶,同时切除病灶所述的转移淋巴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次手术切口长,对患者创伤性比较大,术后恢复慢,而且容易引发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康复[2]。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得到较好的发展,临床开始对后外侧切口术进行改良,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术进行肺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我院为了分析改良后外侧切口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特选取180例肺癌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活检确诊为肺癌。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其中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5.03±0.45)岁。其中腺癌35例、鳞癌52例,小细胞癌2例,大细胞癌1例;观察组90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0.03±0.15)岁,其中腺癌40例、鳞癌47例,小细胞癌1例,大细胞癌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后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行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首先患者均行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处理,患者取仰卧位,然后利用腰桥抬高患者肺门,增宽患者两侧肋间隙。在患者肩胛骨外侧缘中下1/3处实施切口处理,一直到患者第5肋与腋前线交界处,为10~15 cm的直切口,然后在患者背阔肌与胸大肌的三角形间隙处进行分离操作,将患者的前锯肌纤维进行钝性分离,达到肋间肌层,在第五肋骨处切开,切口长度自锁骨到肩胛线的距离。使用小号开胸器将患者胸腔缓慢牵张。扩大切口为15 cm×10 cm,适当调节手术床位置,以便术者视野更加清晰。手术操作采用胸腔器械。手术过程中注意术中止血处理,以便使手术视野清晰、干净。切口缝合采用10~0号专用丝线绕切口上下肋骨间隙行3针缝合,而后关闭胸腔。缝合下位肋骨,这时应该注意肋骨与肋下缘的紧密贴合,避免手术出现伤口疼痛和腔内出血等情况,然后对患者胸壁切口各个层析实施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
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疼痛等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术后2个月的肺功能,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进行评价,最高分为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疼痛越明显。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比较
在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比较±s)
2.2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离床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手术2个月肺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比较±s)
2.3术后并发症分析
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3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肩关节活动障碍、1例肺不张,并发症发生率为7.8%;可见,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下,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肺癌并发率和死亡率也不断上升,肺癌已经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是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大城市,肺癌发病率占据榜首,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3-4]。目前,临床上对肺癌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比较适用于肺癌Ⅰ~Ⅲa期。一般情况下,肺癌早期缺乏显著的特性性特征,肺癌的临床确诊一般到了晚期才发现,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时期。虽然实际情况是这样,但是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方式,据有关调查显示,肺癌的手术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式[5-6]。
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是肺部切除术,过去临床上一般采用传统后外侧切口术进行肺癌的手术治疗,这种手术能够为术者提供较好的视野,但是容易术中切口比较长,切口长度达到25~30 cm,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和肺功能下降以及切口疼痛等。而且需要切断患者肋骨、前锯肌以及背阔肌,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导致术后恢复慢,而且患侧肩部及上肢活动受限,术后患者能感到显著的痛疼,因为疼痛患者往往不愿意呼吸锻炼和吐痰,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手术后期容易引起臂力下降、冻结凝肩等并发症[7-8]。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在肺癌治疗中运用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就是其中一种,它是在后外侧切口手术方式上进一步创新,Becker等[9]研究显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手术能够减轻患者疼痛、而且减轻患者术后上肢活动受限。这种手术在患者腋下微创小切口处理,术中切口长度仅为9~15 cm,与传统的后外侧手术切口相比具有较多优势,具体表现在:首先是手术方式切口长度较短,有利于术后患者康复,减少患者术后感染;其次它既能够达到后外侧切口的暴露肿瘤位置,同时又不用切断患者肋骨,术中减轻对患者相关神经和呼吸肌的损伤;再次这种术中方式无用撑开患者胸腔,对患者肩关节的损伤比较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10]。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离床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等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手术2个月肺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另外,手术切口比较小,减少手术创伤,尤其是对患者神经损伤和肋间神经损伤创伤比较小;另外肩胛骨周围肌群未被切断,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患者手术疼痛轻,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锻炼,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同时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而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面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手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因为切口小,容易导致术野暴露不充分,加大手术难度,如果术中出现大出血,容易导致手术失败,所以次手术对医生的操作水平和经验要求比较高。
综上所述,肺癌治疗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安全、可行,不仅能促进患者康复,而且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军,李强,胡彬,等.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2,25(2):63-66.
[2]刘涛.腋下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肺癌根治术的临床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2(15):76-78.
[3]魏民,杨军英,杨浩,等.肺癌腋下小切口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5):505-506,523.
[4]郑志民.腋下小切口与标准后外侧切口肺癌根治术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3):396-397.
[5]王传强,张姝杰.胸外侧小切口在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35(26):136-138.
[6]阿迪力·萨来,庞作良,张国庆,等.腋下小切口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J〕.肿瘤防治研究,2010,37(10):1182-1185.
[7]袁庆锋.腋下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肺癌根治术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2):34-36.
[8]陈达,徐旭东,叶波.腋下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肺癌根治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51.
[9]Becker RM,Munro DD.Transaxillary minithoracotomy:the optimal approach for certain pulmonary and mediastinal lesions 〔J〕.Ann Thorac Surg,1976,22(3):254-259.
[10]魏学强,王平,彭浩,等.不同手术路径肺叶切除对早期肺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12):1406-1408.
(编辑:吴小红)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odified Posterolateral Small Incision Radical Surgery for Lung Cancer
WANGYun.
AffiliatedHospitalofHebeiUniversity,Baoding,071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odified posterolateral small incision radical surgery for lung cancer.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180 cases of lung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9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conventional posterolateral small incision surgery,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odified posterolateral small incision surgery;operation time,incision length,blood los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hospital stay,postoperative pain of the 2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and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posterolateral small incision radical surgery were analyzed.ResultsIncision length,blood loss,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postoperative clinical time and postoperative pain intensity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re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3%,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8% (P<0.05),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The modified posterolateral small incision radical surgery is effective,safe with small trauma,rapid recovery,and fewer complications,it has higher safety and efficacy.
【Key words】Modified posterolateral small incision surgery;Radical surgery of lung cancer;Effectiveness;Safety
DOI:10.3969/j.issn.1001-5930.2016.05.020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30(2016)05-0763-03
(收稿日期2015-07-09修回日期 2016-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