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芳荣 李 丽 唐 丹 武晓红 王庆芬
(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6)
循证护理应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牛芳荣李丽唐丹武晓红王庆芬
(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应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伴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房颤伴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循证护理组30例实施循证护理,常规护理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2组均护理2周后,比较疗效;观察2组护理前后心功能变化,心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循证护理组总有效率96.67%,常规护理组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疗效优于常规护理组。2组护理后LVEF较本组护理前升高(P<0.05),LVEDV、LVESV降低(P<0.05),2组护理后LVEF、LVEDV、LVES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改善更明显。结论循证护理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伴心衰的疗效,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护理;循证医学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不仅增加心脏负担,而且还可引起心肌缺血,严重时产生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而心衰反过来加重房颤,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胺碘酮是临床治疗房颤伴心衰的常用药物,可有效改善心功能,转复房颤[1],联合中医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调节心律失常和提高生存质量[2]。余强芳等[3]认为,通过恰当护理,可降低心脏术后房颤发生率,减轻房颤并发症。因此,临床护理在房颤伴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作用。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审慎、明确、明智地利用科研成果,并与护理经验和患者愿望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的过程[4],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效果显著[5-6]。2013-06—2014-07,我们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伴心衰中应用循证护理30例,并与常规护理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60例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循证护理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7岁,平均(64.03±10.21)岁;病程3~20个月,平均(12.01±7.26)个月;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8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肺心病1 例;房颤类型:阵发性房颤15例,持续性房颤14例,永久性房颤1例。常规护理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3~75岁,平均(63.68±10.62)岁;病程3~18个月,平均(11.14±6.35)个月;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冠心病9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肺心病1 例;房颤类型:阵发性房颤13例,持续性房颤15例,永久性房颤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房颤诊断参照“2010版欧洲心房颤动诊疗指南解读”[7],慢性心衰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订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8],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9]中心悸及慢性心衰诊断标准。
1.2.2纳入标准①心衰症状和体征明显;②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舒张功能异常;③医疗依从性好;④中医属心肾阳虚型[9]。
1.2.3排除标准①支气管哮喘;②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阵发性室速等;③Ⅱ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④预激综合征;⑤甲状腺疾患;⑥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⑦近3个月有心肌梗死病史、脑血管意外;⑧合并心脏瓣膜病变。
1.3治疗方法2组均予强心、利尿、扩血管、胺碘酮和中药等综合治疗。中药予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药物组成:黄芪45 g,茯苓20 g,熟附子60 g,桂枝15 g,三七10 g,白术15 g,酸枣仁15 g,葶苈子10 g,泽泻15 g,白芍药10 g,炙甘草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连服2周。
1.3.1常规护理组予心内科常规护理。
1.3.2循证护理组
1.3.2.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循证护理小组,副主任护师和责任护士为组员,小组成员具备文献检索能力和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组长负责组员循证护理知识和执行的培训、考核和本研究分工、协调、讨论、指导等工作,组员负责文献检索、实证筛选、护理实施、数据统计等。
1.3.2.2循证问题针对房颤伴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中西结合治疗措施,并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确立以下循证问题:①房颤;②心衰;③疗效;④心功能;⑤中西医结合。
1.3.2.3循证支持与评价检索近3年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文献资料。小组系统评价文献资料真实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筛选出最佳护理实证。
1.3.2.4循证应用根据最佳护理实证,结合护理经验和患者生理、心理特点,制订以下护理方案。①基础护理: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环境安静、舒适。加强饮食指导,遵守少量多餐原则,避免饱食和便秘,选择低盐、低脂饮食并限制水分。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以免增加心脏负担。②心理护理:小组成员亲切接待患者,介绍科室环境、人员,建立和谐、互信的护患关系。耐心解释病情,讲解房颤伴心衰发生的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护理要点等,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知和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舒缓紧张、焦虑、恐惧、急躁等负性情绪。指导家属、亲友等给予亲情关怀,病情稳定时鼓励家属、亲友、同事等适当探视,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③病情护理:保持半卧位,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去除增加心脏负担的诱因,减少心脏做功。治疗期间加强心电图监测,注意观察心率、心律和血压变化,加强甲状腺、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的检查。准备抢救药品和设备,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多巴胺、除颤仪、起搏器、吸引器等,保证患者治疗安全。选择外周粗大静脉注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指导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的饮用,饭后温服,避免过热、过冷,服后用温开水漱口。④不良反应护理:小组成员应熟知各种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用药期间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耐心倾听不适主诉,加强治疗巡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上报医生,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干预等。
1.4观察指标2组均护理2周后,比较疗效;观察2组护理前后心功能变化,心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
1.5疗效标准显效:房颤恢复为窦性心律,房颤不发生或发生次数减少75%以上;有效:房颤未恢复窦性心律,但静息状态心室率65~80次/min;无效:病情无显著改善[9]。
2结果
2.12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2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护理后LVEF较本组护理前升高(P<0.05),LVEDV、LVESV均降低(P<0.05),2组护理后LVEF、LVEDV、LVES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改善更明显。
2.22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疗效优于常规护理组。
3讨论
房颤和心衰的病因相似,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房颤易致心房活动失调,恶化心功能,且治疗房颤药物的不良反应亦能促进心衰发生,反之心衰升高左心房压力和增加容量负荷,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促进心房间质纤维化改变,诱发心房肌不应期变化和各项差异传导,导致房颤[10-11]。中医学认为,房颤伴心衰属怔忡、心悸、喘证、胸痹、心痛等范畴,病机主要属本虚标实。卓加玉等[1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房颤伴心衰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优势。然而,房颤伴心衰的治疗过程复杂,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需要护理人员的强力支持和干预。
循证护理是上世纪70年代随循证医学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护理模式,临床实施具体包括5个步骤[13],即确立具体护理问题、检索医学文献、评价科研结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循证应用和实施效果评价。本研究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系统掌握循证医学知识,明确责任分工,发挥团队优势,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循证实践能力,有利于循证护理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14]。循证护理组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本科室护理经验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等,循证小组提出具体的护理问题,通过文献检索,筛选出最佳实证,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治疗效果[15]。王萍等[16]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高龄开胸患者,明显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说明循证护理在房颤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LVEF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LVEDV和LVESV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提示循证护理有效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伴心衰的疗效,改善心功能。
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外文检索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证应用,需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方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应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伴心衰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十月,沈贵林,程东.胺碘酮联合琥珀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36例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1):20-21.
[2]段锦,张俐.慢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5):67-68.
[3]余强芳,彭渝.心脏术后房颤危险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136-137.
[4]蔺大明,郭青,凌英姿,等.循证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患者心理和非切口疼痛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2):3058-3060.
[5]赵宁霞,张刚利.循证护理在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7C):2642-2643.
[6]耿丹,甘莉,杨婕,等.老年卒中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循证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0):898-901.
[7]张倩辉,高丽君.2010版欧洲心房颤动诊疗指南解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5):630-632.
[8]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北京,1995:91-94.
[10]郭贤卿,张云府.心可舒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器质性心脏病伴发房颤52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0):1265-1266.
[11]马长生,刘少伟.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进展[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4,9(1):11-15.
[12]卓加玉,许勇,聂谦,等.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3):392-394.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3.045
作者简介:牛芳荣(1970—),女,副主任护师,学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541.75;R541.61;R4;R4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3-04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