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反向思维

2016-06-17 03:02曹峰
中国德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灾祸不争圣人

老子的反向思维对后人影响很大。老子认为,事物均由正反两方构成,正反两方相反相成,形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在此基础上,老子进一步认为,正反两方是相通的,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转化,卑小总会走向高大、柔弱总会走向雄强、生命总会走向死亡,反过来,就是新的一次轮回和转化。

《老子》中,随处可见这种思维,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强梁者不得其死”“勇于敢则杀”“坚强者死之徒”“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看穿了事物必将走向反面的不可逆性,积极利用物极必反的原理,将反向的视野和思路发挥到极致,以反求正,力图使自身在万物轮转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不衰之地,这就是老子远远高明于同时代其他哲学家之所在,也是他辩证思维的精髓所在。

反向思维在于主动地预见矛盾发展的方向,做矛盾的主人,而不是矛盾的奴隶,被动地等待矛盾发展的结果。最好的例子就是欲擒故纵之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里大致将其分为八种类型。

第一,守雌。我们说,老子是很喜欢女性的。“雌”代表柔和、让步,代表宽容、慈爱。在《老子》第二十八章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雌雄各有各的作用,“雄”往往以力量取胜,“雌”则以柔、以静来保身。一般人往往被雄强所吸引,不知道雌柔力量更大。老子希望人不要过度示强,这样就会过早、过快走向终点。六十一章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天下之牝”是讲希望大国扮演女性的角色,“牝常以静胜牡”是讲雌性能够以她的安静征服雄强。这是希望天下的人能够宽容、慈爱。

第二,处下。《老子》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为什么江海能够成为百谷之王呢?就是因为它甘居下游。如果统治者想要统治人民,就要向人民示弱、示卑,一定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之后,让人民不感到有压力,这样人民才愿意臣服于你。《老子》中的“上德若谷”“为天下溪”也是这个意思。

第三,谦卑。说的是统治者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必须忍辱负重,经得起挫折,经得起卑辱。《老子》三十九章有“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这就解答了一个现象,君主称自己“朕”是秦以后的事,先秦时期都称自己为“孤”“寡人”“不榖”,而这些词都不是褒义词。这就是刻意降低身段,谦卑示人。同时,作为一个谦卑者,你就可以看淡一切,宠辱不惊。十三章有“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看不上那些稍微有点得,就惊喜,稍微有点失,就惊慌失措、郁郁寡欢的人。这些人把虚荣看得太重,患得患失。所以要宠辱不惊。

第四,不争。这个词在《老子》中出现率很高。“争”一般和灾祸联系在一起,所以老子讲要不走极端,要留有余地,不争才能避免灾祸。第八章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争胜,这是水的特性。八十一章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是利人而不是害人,圣人之道,虽然有所作为却不与人相争。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不争来体现。六十三章讲的“报怨以德”就是老子“不争”的极致。如果一个人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委屈,那他一定会有大的成就。

第五,知足。四十四章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懂得知足,就不会有屈辱;懂得休止,就不会有危险,懂得适可而止,才能够长久。相反,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灾祸是人的不知足,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人只有懂得了满足,才有永远的富足。

第六,退身。第九章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功成身退。与其竭力保持盈满,保持旺盛,不如早点放弃;与其抓住不放,追求圆满,不如早些罢手。打磨得很锋利的兵器容易被折断,不能长久保持;家里面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得住;富贵骄横,必然自取其祸。功成而不居,退回所有的名利,这符合天道的行为方式。

第七,守柔。七十八章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在战胜刚强的事物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得上水,比如“水滴石穿”。做人如果能够像水一样的柔弱、卑下,甘于寂寞,甘于屈辱,但同时充满生命力,就能远离腐朽,远离污染,无往而不胜。

以上这些特征,和“道”虚无的性质正相吻合。“道”之所以具有创造性,正是来源于其虚无、空灵、不盈,因而能够不窒息、不阻塞,永远创生出新的东西。与之相应,人也应该像“道”那样,使自己永远处于新生的、弱小的、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一面。

第八,为之于未有。这时,老子就进入了无形的境界。他很讲究用“无形”来把握“有形”,用“无名”来把握“有名”,用“未然”来把握“已然”,用“未有”来把握“有”。六十三章有“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难做的事情,要从容易做的事情开始做起,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在做小事,在做容易做的、琐碎的事情,结果圣人反而能成就大事。六十四章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物还安定的时候比较容易掌握,问题还没有出现苗头的时候,比较容易有对策;事物在比较脆弱的时候,问题容易化解,事物在微小的时候,矛盾容易消散。总之,事情在还没有发生,矛盾还没有出现之前,我们就要设法去解决它、处理它。所以,老子希望人们善于观察、把握事物发展的征兆,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避免招致更大的灾祸。

从《老子》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否定式说法,如不争、不言、不美、不为、不武、不怒、不尚贤、无心、无知、无欲、无身、无事、勿骄、勿强、勿伐等等数十种,这些说法几乎都指向老子的反向思维,以各种各样的否定方式,体现出老子独特的思维法则和行动法则。二十二章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说的是不依赖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自己的视野,反而看得更分明;不自以为是,反而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建功立业;不骄傲自满,反而能成为领袖。否定“自见”,得到“明”,否定“自是”,得到“彰”,否定“自伐”,得到“功”,否定“自矜”,得到“长”。老子思维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是一种辩证思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最终要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这个更高的阶段就是“无不为”。所以我们讲“无为”否定了“为”,“无不为”又否定了“无为”,“无不为”其实就是否定之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中反复出现,但有时候调换表达方式,如第三章有类似的说法,即“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有时是一个冷酷的或悠闲的旁观者,而有时又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一个真正的高手。老子并非消极、退隐,而是与之相反,积极、进取。只不过不是单向的、直线的进取,而是迂回、渐进、不张扬、不过分的进取。表面的被动和消极,其实是为了争取更大的主动和更好的效果。老子的反向思维运用得好,小可以消极避祸、明哲保身,大可以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总之,老子说“无”是为了说“有”,谈“一”是为了谈“多”,讲“虚”是为了讲“实”,谈“无名”是为了落实到“有名”,讲“无形”是为了引申到“有形”,阐发“柔弱”是为了战胜“刚强”,倡扬“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这也是老子反向思维流传至今的原因。

【曹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 丽

猜你喜欢
灾祸不争圣人
“捡来”的灾祸
张之洞的“三不争”
抱薪救火
艾草
以邻为壑
非暴力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不争与争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不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