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迫式教育留不下美好记忆

2016-06-17 02:45李金刚
中国德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美好记忆省心省力

李金刚

不久前,重庆一位父亲为教育自己不听话的6岁女儿而假装跳桥的事情出现在网络报道上,并引起了热议。父女一起散步时,女儿突然提出要买玩具,被父亲拒绝后又哭又闹,完全不听劝说。联想到自己的种种艰辛,而女儿又常常不听话,打女儿又不忍心下手……最后,这位父亲爬上立交桥的围栏,假装跳桥来恐吓女儿,之后在警察的劝说下才下来。事情虽然平安解决,但这里的教育隐忧却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在这件事情中,父亲作为一个教育者,为了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固然是必要的,但问题恰恰出在这个环节。一个好的教育不应仅有一个善的教育目的,而且还应有一个善的教育过程和手段。在这个事例里,父亲的教育手段就不是善的,而是一种胁迫式的。先不论采取胁迫式的教育手段能否达到目的,这一过程本身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而言,这种拿生命作威胁的方式恐怕不会给孩子留下解决问题的美好记忆,而是会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根本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之灵魂的觉醒,是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自我意识。这一过程绝不是教育目的自身所能够达成的,而是渗透在教育手段之中的。对于每一个受教育者而言,他所受到的各式教育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和理念,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更大。像这位父亲这种极端的胁迫方式,尽管当时可能奏效,但事情过去之后,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内化在孩子的知、情、意、行之中,并对孩子的生命认知和良好性格的养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也许,这只是个偶然的事件,但类似的或者变相的胁迫式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常见。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老师口中说出这样的话,你不怎么怎么样,就不能怎么怎么样;或者是你不怎么怎么样,我就怎么怎么样。有些情况下是对孩子正确的规则引导,但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胁迫式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交换式教育。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教育目的而言,这可能是最为省心省力的教育方式;但对长远的教育或者说善的教育而言,这种“省心省力”的教育恰恰是最不成功的教育,看似存在理性选择的教育恰恰不能表达教育的本真意义。

成长从来都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事,而不是外在的胁迫式手段可以达成的。教育目的的达成固然困难重重,但要注意避免胁迫式的教育手段,而要不懈追求善的教育手段。做到这两者的统一的、和谐的善,才能使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教育。

责任编辑/刁佳慧

猜你喜欢
美好记忆省心省力
省力与费力
省力与费力
省力与费力
省力与费力
省心的洗衣篮
这幅世界名画真不让人“省心”
回忆积木小屋
游惠安崇武古城
带上它去里约嗨吧!
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