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菊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是文化存在的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的民族之魂。乡镇文化站是接触文化遗产的前沿,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履行部门职能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文化站;文化遗产;保护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为丰富农村文化而建设的文化站①。在工作中,乡镇文化站具有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职能。根据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职能,本文拟在大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政策指导下,探讨如何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 提高认识,掌握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②。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作为乡镇文化工作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文化遗产即辖区内存在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历法、礼仪、节庆、体育、游艺等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
二、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
作为乡镇文化站,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大力宣传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可移动文物非法买卖现象屡禁不止,古墓葬被盗现象时有发生,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文化遗址破坏严重。尤其一些文化价值较高的古民居、古墓被认为破坏,侵占为良田和建筑用地,致使大量的文化遗产消失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不可估计的损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逐渐消亡厄运,一是很多传统的老手艺、民族语言、民族歌舞乐、民族服饰、民俗等文化无人传承,正在以惊人的数量在消失;二是很多传统古村落在大拆大建中消失。这些文化厄运的背后,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辖区内人群缺乏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不了解。这就需要各级部门加强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宣传,对法律法规的宣传。乡镇文化站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广大群众,这些群体人员构成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处于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状态。需要文化站工作对各个村组、社区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和相关法律的认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投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留住民族的、人文的、历史的“乡愁”。为此,云南省于2015年5月4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建设云南农耕文化示范区。要更加注重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协调、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的衔接、美丽乡村建设与农耕文化保护的结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切实加大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好濒危农耕文化抢救、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农耕文化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乡村记忆工程、特色农耕文化产业发展、农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推进八项工程,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云南省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因此,加大对文化遗产的宣传,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即是响应中央和省委的政策要求,也是履行文化站工作的职责所在。
三、做好文化遗产的发现和辨别
作为乡镇文化工作者,在实际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中,首先需要对文化遗产发现和辨识。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一双发现者的眼光,及时发现一些散落在民间的可移动文物、古墓、古建筑、古人类文化遗址,对发现目标进行初步的辨识,辨别文物的真伪,及时联系文保部门展开调查研究,协助文保单位对文物进行保护。预防可移动文物的流失,古墓、古建筑、古人类文化遗址遭到破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镇文化站是发现和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责任人,乡镇文化站应该积极主动调查发现辖区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辨别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要求。民族民间文化是深藏在民间的中华文化瑰宝,一般流传在基层民众的某一个群体,不易进入大众的视野,需要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了解村组社区的民情,全面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多,范围广,设计民间工艺、习俗、礼仪、歌舞乐、民间美食、戏剧、服饰等各个门类,不进入深入调查,很大发现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造价的因素,需要文化工作者进行初步的辨识。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或者不能独立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出登记,要及时向县级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请求专业人士展开调查研究。
四、参与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与加工保存
参与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与加工保存也是乡镇文化站的主要职责之一。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文物的鉴定、调查保护,需要专业的文保工作者进行专业的挖掘整理。乡镇文化站需要积极配合文保单位进行调查,协调处理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乡镇文化站是第一责任人,首先积极调查发现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理初步的调查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概述、传承谱系、杰出价值、濒危状况、保护措施,提出初步的书面报告,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提供基础材料。对整理的非遗项目材料能够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文字报告、图片资料,有条件可以拍摄视频资料存档保存。
五、鼓励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工作
文化遗产传承人一般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使者,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大国工匠精神和艺术灵魂,保护好传承人就是在保护中华文化的血脉。乡镇文化站肩负着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需要关心帮助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关注非遗传承情况。目前,我国的非遗传承人存在较多的问题,除了能够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传承项目外,多数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难,继而导致失传的危险。以保山市隆阳区为例,永子、永昌清真火瓢牛肉、下村醋、乌铜走银、口袋豆腐等这些能够进行生产性保护,在生产中获得利益,维系生存的非遗项目,并不用担心传承问题,自然有人愿意学习那些传统技艺。但是像马鞍制作工艺、甲马雕刻工艺、构皮纸生产工艺、板桥老茶馆等这些行业,正在受到市场的强大冲击,由于自身没有经济价值,或者被时代所淘汰,不能满足自身的生存,不仅没有人愿意学习传承那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就连那些非遗传承人也不愿意继续生产下去。三是民族歌舞乐、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濒临消亡,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受汉化影响较大,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向外发展,不喜欢呆在家里,更不喜欢去传承那些民族民间的古老文化。
因此,作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如何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鼓励发展文化产业,让所有的非遗项目有存在市场价值空间,这是解决非遗传承的基础条件。要引导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发展,例如,擦大钹,本来彝族民间用于节日、喜庆、丧葬时进行的一种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引导地方传承传统文化,像龙狮队、乐队一样进入市场,这样即使擦大钹得到有效传承,还可以获取的一定经济收入。有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收入,才会有人来主动传承这一民间文化。(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注解:
① 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Wk1iTQEymV-m877IhBSDYiZdDfF-Ro76BAazohrWWV7BCy7yz7aj7_piVjmcz7xlmIf5Zxu03X6oRk33Oy_OJq
② 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1Xw9Tx-eP9bQwWzfqmXcjE9rpxbM2cRAMFHBKz5UZI1TU4wzdXvR7TJ2Cf3_iF1SbiVPkPOLO7NFiBNKmklD4a
参考文献:
[1]张文芹 丁今主编,《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续一)》,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6
[2]《保山市文化志》,国际文化出版社,1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