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香竹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新的形势给高校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与考验。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涵义、分析高校难于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原因、探讨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工作的途径,对开展好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思想工作 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218-02
中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我国稳步长足发展至关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如何搭建好高校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做好高校思想工作,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完善,也关乎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教育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研究与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概念。因此,需要首先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叫“观念本源与本质科学”。马克思认为“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其核心在于“由特定社会制度所规定的并具有导向意义的价值观念系统,或大多数人所坚持和倡导的若干原则或主义或规范的总和”。意识形态教育要内化于心,最主要的方式是“灌输”,列宁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是客观的,科学的”。所以他强调必须在无产阶级当中灌输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强调社会主义教育是一种实践互动活动,需要将内化于心的意识思想正确地外化于行动,并形成了习惯保持下去。
和中国所有领域面临的境遇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新情况,存在着新问题。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同样面临着来自外部,内部和互联网等多方的挑战。高校作为各种思想的集散地,在小范围存在意识虚无主义的情绪和意识形态淡化的现象,甚至刻意回避意识形态教育问题,这给西方意识形态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机会。
二、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存在“重技能,轻思政”的错误理念,阻碍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
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多提升就业率以在生源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错误的理论导致大部分的学校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专业学科的建设上,而忽略了以思政课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的建设,其教学投入也是寥寥无几的,甚至为了缩减开支,大幅度地砍掉思政课的学时。这种现象在高校普通存在,使高校思想工作失去了重要的教育平台。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形式多样化
如今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极其敏感,高度关注。“每当社会发生变革,总能率先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敏感地、生动地反映出来。”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表现形势也多样化,部分学生对社会存在的复杂现象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对贫富差距、贪污腐败、部分地区道德沦丧等现象不理解。加之国外复杂多变的局势,腐朽堕落的西方生活,西方普世价值观,正通过媒体网络饮食甚至教育等多领域影响着大学生。因此,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素质低下、价值取向扭曲,更多关注的是一些偶发事件,而忽略社会政治制度稳定的正常运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思想不认同、不接受。这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来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思政课本身建设的滞后,没有充分体现出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到:“工人阶级本身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因此,灌输是意识形态教育最有效而直接的方式。但灌输不等于“填鸭”,也不等于教学方法呆板、陈旧。经调查,大学生不接受思政课并非是思想政治本身的政治色彩或意识形态特征,让学生反感的则是空洞的内容,枯燥的说课。历史经验证明,空洞的说教方式只会淡化思政教育的力度,弱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由于思政课长期对受教育的主体性认识不清,很难有效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被90后大学生打上了“流于形式”的烙印。
(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师政治素养缺失
在教育生态体系中,教育作为教育者同样重要。“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自身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目前高校作意识形态工作宣传的教师队伍内部存在不足。一是表现在当前教师基本的素养缺失。对马克思意识形态不坚定、意志动摇,对政治问题避而不谈,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空洞,甚至一些老师一味追求形式生动有趣,放弃马克思主义使命,盲目迎合学生,没有深度。二是高校教师队伍缺乏合力,制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开展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责任。有些专业课教师却轻视思想政课教育,宣传“思政无用论”,甚至个别教师有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理想定位模糊,信仰不坚定,有意无意地向学生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等等,进而消长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途径
意识形态工作是铸魂工程,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光荣而崇高的历史使命。
(一)转变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保障
高校要对“培养什么人”做重新的诠释,把“高素质综合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重要内涵,把综合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等十种素质制定成培养方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等各个培养渠道和途径,把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养出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娴熟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因此,高校只有摆脱原来的“重技能,轻人文”的陈旧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支持与关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能更有效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
(二)提高老师队伍的整合力,把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该成为宣传意识形态的平台。这要求全体老师着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思政课老师,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真信马克思主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同时,着力加强非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进一步健全老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深入推进各专业骨干教师思想政治研修工作,严把教师政治考核关,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守好底线,不要发牢骚,做到课堂上的“三个决不”。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系列讲话与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负起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
(三)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守好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
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思政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合理诉求。通过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把“灌输说教”转化成“情感渗透”,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成为当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外化于行在为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准则。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体验式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模拟演练行为,收效颇多。例如拓展训练、社会调查等方式的开展,为实践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体现旺盛的生命力,进而固守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
(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唱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下,应拓展第二课堂与校园课外活动相结合,大力宣传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内核统领建设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进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沉浸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环境中;同时加强学校的法治建设,强化学校校风校纪、行为准则等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坚持依法治校,以法治精神保障权利,规范义务,平衡利益,营造和谐、友善、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占据网络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主战场
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说改变知识传播的途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获取海量的知识,而教师难以像以前一样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需求,其话语权和管控权被削弱。尤其是现在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从新媒体上即时获得,它的交互性与即时性得到大学生青睐,给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因而要想占据网络这个主战场,要求教师增强其主动性,掌握话语权与控制权,打好主动仗,主动更新网络技术,掌控好舆情的监督能力,不断了解学生获取知识和表达诉求的门户网站与途径,调研社会舆情复杂性对大学生心理与思想的影响力,增强捕捉社会舆情的分析力,辨析力与判断力;主动参与,提高舆情的引导力。教师可以能过自媒体,正确地疏导学生这些负性感知,也可主动积极参与他们的空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表明主张正确引导,并将影响大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集体讨论,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加强舆论导向。同时还要积极地建设校园网站,搭建正面舆论传播平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借着校园网络平台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01).
[2]关于进一步促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
[3](英)约翰.B.普森,高锆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1).
[4]袁劲果.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57-59.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6]王晓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33-36.
[7]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8]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08.
[9]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J].西南大学.2011(17).
[10]陈大勇.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