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琳
[摘要]亨利·詹姆斯是一位伟大的旅欧美国小说家。他擅长写“国际题材”的小说,小说中主人公的主要矛盾都受到欧美文化冲突的影响。文章以亨利·詹姆斯多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欧美文化的主要冲突,并分析了产生原因。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文化差异 欧美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102-02
亨利·詹姆斯被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生于美国纽约,家境优渥。詹姆斯从小就敬仰欧洲文化,接受“世界主义”的教育。后来他旅居欧洲,认识了许多文学大师,如屠格涅夫、左拉等。詹姆斯是位高产作家,主要以小说为主要创作对象。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以创作“国际”题材为主,作品中凸显欧美贵族之间的文化意识的冲突和差异。他文笔细腻,善于描写刻画细腻的人物心理。1877年,詹姆斯创作的《美国人》中,一个年轻的百万富翁纽曼在美国退出商界,只身来到欧洲闯荡,增长见识,却处处遭到冷遇。先是追求出身高贵的法国女子未果,后又遭到贝利加尔德的讥讽,但纽曼性格豪放,心胸宽广,相信自己的价值。他没有受到欧洲陈旧气氛的影响,仍然保持真我。詹姆斯对欧洲颓废贵族和商业化的美国人之间心理冲突刻画细致入微,显露出作者对心理分析描写的深厚功底。
亨利·詹姆斯被誉为小说界杰出作家之一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他擅长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完美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开放现代的美国思想文化与陈旧保守的英国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詹姆斯的一生致力于创作国际题材的小说,用布鲁克斯的话说,就是“在美国人胸中的欧洲戏”[1]。在他的笔下,刻画了众多带着热情踏上欧洲大陆的人。在欧洲大陆的一系列遭遇后,产生了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与欧洲文化产生剧烈的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这些主要分歧和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童真无邪与成熟老练
在1875年问世的《罗德里克·哈德森》中,詹姆斯首次展示出这一基本主题。一个无知的美国艺术家哈德森在一次创作中,无意间创作出一座名为“饥渴”(Thirst)的雕像,这个作品引起了旅欧艺术家罗兰·马利特的注意,于是哈德森便认马丽特为师。令人失望的是步入了艺术殿堂的哈德森却再没有找到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沉迷于外面的爱情生活中,最终艺术天赋消失殆尽,最后绝望坠谷而死,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天真无知的美国艺术家哈德森渴望受到古老欧洲古文明的熏染,然而他的这种单纯的想法客观上转化为疯狂地追求克里斯蒂娜·莱特。哈德森认为莱特正是古希腊文明的完美代表,他对这种美无比地向往与憧憬。哈德森完全沉迷于对“美”的追求,完全不知道当时的欧洲正处在衰落期,社会中美丑并存,文明野蛮并生。莱特正好是这些文明产物的象征,她美丽、没落、狡诈。显而易见,莱特对哈德森而言就是一剂毒药,正如莱特所说:“她是一个复杂、任性、情欲的尤物,她可以轻易将一个爱慕她的灵魂带入万丈深渊。”[2]哈德森的最终结局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莱特的老练事故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最终离开了哈德森,因为她认为无法从他那里获得幸福,她看透了哈德森的弱点。莱特从不付出自己的真感情,在她看来,感情只是用来寻找幸福的工具。她喜欢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不能给她承诺和幸福的就会被抛弃。
除了此作品以外,詹姆斯很多其他早期作品大多包含这一主题,美国人单纯纯真的性格与欧洲人事故老练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二、自由开放与因循守旧
美国哲学与神学家艾默生于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大力提倡开放、自强、自律、自治的超验主义。[3]使当时的人们摆脱了上帝绝对权威说和人性坠落说,这大大解放了美国人的精神。艾默生的思想体现了一代美国人对思想精神上的追求。于是美国的开放自由独立也渐渐走进了詹姆斯的小说中,成为了他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詹姆斯最著名的著作《一位女士的画像》向读者展现了自由精神,小说中展现了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伊莎贝尔将自由视为人生最高境界,视若珍宝。生活就是自由自在的体验人生。她独立、自信,完全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小说中伊莎贝尔的表兄拉尔夫知道她是怎样来到英国时说到:“她收留了你。”这句话似乎给了伊莎贝尔重重一击,她立刻反驳到:“你的意思是她养了我。是的,她喜欢当保护人,她也待我很好,但是,我更重视我的自由。”[4]后来,澳斯蒙德和梅尔富人无情地打碎了伊莎贝尔的自由之梦,但是她的思想仍是自由的,她独树一帜,追求思想自由。虽然澳斯蒙德和梅尔夫人控制了她的人身自由,却无法控制她自由的思想。可悲的是她自由的思想使她走向绝望与毁灭。最后,她虽然被迫回到了罗马维持旧有的婚姻,但她并不听从命运的安排,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在作品《黛西·米勒》中,主人公黛西则是詹姆斯笔下全新女性的代表,她代表着对自由狂热追求和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因而小说的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一时的轰动效应。许多小说评论家认为,在詹姆斯的小说中,《黛西·米勒》是最令广大公众兴奋激动的小说,也最具广泛影响力的一部。詹姆斯将黛西·米勒作为民族典型来刻画。詹姆斯以“一种研究”作为副标题,旨在向读者展示这部小说主要展现的就是文化模式和文化冲突。小说所发生的背景是罗马,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传统势力强大的地方,小说中的罗马人将欧洲的美国人都熏染得个个循规蹈矩,个个都恪守传统的信条和准则,都成为了传统思想的奴隶。可是黛西在小说中的行为被当时的罗马人视为有伤风化的,她同时与两个年轻男人散步,被人们在背后指指点点,继而沃克夫人亲自出马教育黛西,斥责她,并投去了冷漠的目光。最终将她拒之于上流社会门外。小说中黛西代表的美国人的精神与欧洲人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形成鲜明的对比。
詹姆斯在其作品中刻画反映的欧美人形象,与这两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文化具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特点。在欧洲文化中,人们的行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人们的行为都受到传统保守的行为准则所支配和控制。代代如此,人们对传统有强烈的依赖性,也从未质疑过传统的思想文化。虽然19世纪,欧洲已经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人们的思想虽然已经不那么保守,但由于欧洲历史悠久,特别是教会对其统治时间过长和重礼仪的社会氛围。这些繁文缛节已经成为制约他们自由的沉重枷锁。相反美国独立时间短,历史文化形成时间也很短,使得它具有开放、自由的特点。人们自我意识完全苏醒,强调个性张扬。个体行为完全依赖个人观念,不受制于任何保守思想。特别在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各种束缚都被打破,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都出现了,这导致人们行事自由,豪放不羁,形成了美国独特的文化景象。[5]
三、强烈的责任感与自私自利
詹姆斯认为,一部艺术品在“道德”层面的内涵深浅,要看它对现实生活再现的多少而决定。这也就是说,艺术家的感悟力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因为对现实世界的领悟是作品生长的土壤。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或多或少地体现他的作品的道德价值。在《一位女士的画像》序言中,詹姆斯这样写道:“告诉我这位艺术家是怎样的人,我可以告诉你,他关注的是什么,从而我也能立即告诉你他那无边的自由和他的道德所指。”[6]这表示詹姆斯认为道德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提高对艺术的审美力就要让感悟力受到道德与文化的双重熏陶。在詹姆斯的许多国际题材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追寻道德意识的踪迹。美国人富于无私精神,而欧洲人正好相反,他们自私自利,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一强烈的反差,主要原因是双方道德观念的迥异。在詹姆斯的作品中,道德观念的冲突是新旧大陆的主要冲突。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主人公伊莎贝尔就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她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所有美国传统道德的影子。她自立、独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当她发现澳斯蒙德欺骗了她后,她并没有离开他或接受戈德伍德的求婚,而是勇敢地再次回到澳斯蒙德的身边,承担起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伊莎贝尔的这种无私的精神增加了读者对美国人的敬仰之情。而在这部作品中的另外两个人物梅尔夫人和澳斯蒙德则是典型欧洲人的代表。他们极度自私自利,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从伊莎贝尔那获得一份可观的嫁妆,可以将伊莎贝尔的幸福完全不顾,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沃伯顿勋爵,她违背女儿意愿,牺牲了她的幸福。欧美道德观的冲突中,詹姆斯将美国的道德责任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他也发现美国人缺乏高雅的文化。通过赋予理想人物以责任感,詹姆斯向读者展现了年轻美国的独特魅力。
四、物质世界与精神文化
在詹姆斯的笔下,主人公们都对欧洲文化魂牵梦绕。阿尔文·伯兰的《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文化和行为》分析了詹姆斯的小说,认为詹姆斯的小说体现了众多小说家对欧洲文明的追求和向往。[7]他们将欧洲的文明视为最高雅的文明。欧洲独具的悠久历史、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在诸多文艺方面成就令人们魂牵梦绕。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初到英国时,被杜歇先生的府邸深深吸引。他的宅邸那古老的庭院是伊莎贝尔一直想见到的,这体现出她对欧洲古文明的向往。欧洲高雅文明不仅仅体现在其建筑特色上,还体现在欧洲上流社会的优雅气质。在伊莎贝尔看来,欧洲上流社会的人们身上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文化气息。她曾被高雅大方的梅尔夫人和斯文儒雅的澳斯蒙德所深深吸引。
与欧洲高雅文化所形成的强烈对比的是美国的物质文明。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因此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他们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但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富有冒险精神,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平等与民主。[8]他们为了生存自力更生,勤劳勇敢,追求实用。因此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詹姆斯的哥哥威廉·詹姆斯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这一实用主义真理学说,在其推动下,个人财富的多少成为评价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美国变成了一个物质财富至上的社会。物质至上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也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也是伊莎贝尔在小说中反感戈德伍德的原因,因为戈德伍德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缺乏欧洲高雅文化的气息。
在詹姆斯前期作品中,他充分肯定美国文化,而对于陈腐的欧洲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中期作品中,他开始辩证地看问题,对欧美两种文化并没有单纯地肯定与否定。他看到两种文化各自的长短,并试图寻找两种文化的共融点。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他将寻找文化共融点作为创作主要目标。欧洲人认同了美国人的高雅道德,而美国人也不再一味地单纯率直,而是吸收了欧洲人灵活的为人处事方法。因此詹姆斯对欧美文化差异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欧美文化的差异客观必然存在,欧美文化能够找到融合点。这反映了詹姆斯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和他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朱树扬.西奥多·德莱赛:偶象的破坏者[J].西方语文,1957(11):301.
[2]马库斯·坎利夫(著),方杰(译).美国的文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
[3]梁坤.外国文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美)亨利·詹姆斯(著),项星耀(译).一位女士的画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刘洪涛.外国文学作品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代显梅.亨利·詹姆斯的欧美文化融合思想刍议外国文学评论[J].外国文学评论,2000(01).
[7](美)亨利·詹姆斯(著),朱雯,等(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8](英)马库斯·坎利夫(著),方杰(译).美国的文学(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