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依婷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和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需求,并提出“四方共建,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区域企业需求相融通”的对策:政府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支持;企业多渠道参与;学校全方位构建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学生积极配合。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素养 企业需求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了1006.63万人,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上要特别注重“职业”二字,努力培养出适应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如何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使之与企业需求,特别是区域内企业的岗位需求相互融通成为高职教育必须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泛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定义很多。如把职业素养定义为“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也有的学者提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笔者认为,职业素养是个人在接受专业教育、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累积、内化产生的一种修为,是个人对社会职业的了解程度及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需求
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存在一定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含共通的普遍性需求,又包含针对区域特性而产生的特殊性需求。
1.普遍性需求
所谓普遍性需求,是指不同性质、不同产业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具备的职业素养的一种共通性期冀。如期冀他们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忠诚度高等品质。
2.特殊性需求
特殊性需求则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规划,以及对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预估情况来确定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需求。如对于区域经济主要依赖高新技术开发、对外出口加工的地区来说,区域内的企业在招收高职毕业生时,会更加注重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某些支柱性产业为主导的地区来说,区域内的企业会对高职生的专业职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四方共建,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区域企业需求相融通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实践调查研究,笔者从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个方面探讨了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区域企业需求相融通的对策。
1.政府统筹规划,加大支持与投入
从政府层面来讲,各级政府可以加大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的政策支持。首先,政府给予校企合作更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企业更好地融入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中;第二,政府直接加大对人才职业素养培育的经济投入。如地方政府可以建立或适当增加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的专项资金;第三,根据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应加强统筹与引导,对地区内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给予指导;第四,政府可建立一些有利于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基地,并组织一些比赛和活动。如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素质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为学生创造竞技平台。
2.企业多渠道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从企业层面来讲,在订单式培养模式、集团化培育模式日益增多、校企合作高度融合的今天,企业应直接融入到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中去,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和实践平台,把自身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传授给教师,使得高职毕业生更契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还可以通过接纳新生进入企业参观,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为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校全方位构建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肩负着重任,所以学校更需深入思考,从多方面入手,构建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1)注重思想引领,加强核心价值观引导
思想决定行动。作为指导人行动的一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文明、敬业、诚信、友善等许多内容,对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起到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高校党建的阵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以德育为本,做好广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2)契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立足行业和企业需求
学校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的教育研究,并在地方政府的统筹引领下,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脉搏,瞄准企业需求。如学校可以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以及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改进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
(3)“三阶段、三课堂”立体式构建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通过了解部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成功经验,笔者总结出“三阶段、三课堂”方式,立体式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三阶段”是指从大一到大三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培育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在大一阶段,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实践安排及职业规划,并把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放在这一阶段,让学生了解应有的职业礼仪、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在大二阶段,在指导学生进行各类考级、考证的同时,学校应强化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三阶段,学校则应注重高职生的实践训练,在实习实训中培养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协作能力、创业与就业技巧等。
“三课堂”是指常规学校教学课堂、校园文化建设课堂、综合社会实践课堂。在常规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学要与时俱进,紧跟区域企业的发展步伐。如专业课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可不断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等培养模式,使高职生的职业技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此外,课堂教学还可适当引入职业素养教育。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完成专业学习,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等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课堂中,学校可以邀请社会知名学者、企业家、劳模、优秀毕业生等开展讲座;举办与职业相关的演讲比赛、技能比赛、创业竞赛等;举办校园读书节,开阔高职生的职业视野;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培养高职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努力拼搏等良好素养。
在综合社会实践课堂中,学校除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之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如让学生参与社区的交流互动,组织他们参加寒暑假义务支教等社会志愿服务,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等,为他们今后进入职场奠定基础。
4.学生积极配合,自我提升
学生作为培育的主体,自身的努力十分重要。因此,高职生入学后,首先要认清自我,了解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优点和缺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市场环境,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合理地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另外,高职生在努力配合学校完成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同时,更要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隐性素养,如学会职业道德层面的敬业、诚信、务实;学会职业态度层面的积极主动与持之以恒;学会职业作风层面的善于学习、表达、协作,懂得自我控制和心理调节,敢于创新和尝试。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高职生才能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职场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现代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角度,还是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使之与区域企业需求相融,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志强.基于职业素养培育视角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观察与思考,2013,(8).
[2]艳琳.职场中的职业素养[J].科学大观园,2014,(10).
[3]何春霞,陈秀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差距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时空,2015,(4).
[4]马蜂,胡广龙.职业基本素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