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竞争力导向的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途径比较研究①
——以英美研究生教育体制为例

2016-06-17 07:44宋锦萍刘春芝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宋锦萍,刘春芝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基于国际竞争力导向的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途径比较研究①
——以英美研究生教育体制为例

宋锦萍,刘春芝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英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发展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在培养模式、培养规模、培养结构、基本学制、“产学研”的无缝对接和研究生教育开放化与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特点。为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出加强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调控研究生的整体规模;调控研究生硕博比例,促进学科均衡发展;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培养专业硕士人才;强化校企联合,促成“学产研”良性循环;实施全方位开放式交流,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一、英美研究生培养体制的主要特征

(一)研究生培养规模与结构特征

以美国为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迄今为止仍然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其研究生教育水准代表着世界的先进水平,并且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以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美国的研究生数量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呈现出了指数型的增长。其中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生数量为90.28万人,而80年代就已经创造到了66%的增长率,达到150万人,而进入21世纪,其数量更是已经超过了200万人,是其后十国研究生总数的1.2倍。与此美国的每十万居民中的研究生人数达到了747人,其研究生普及化程度是其他国家所无法企及的[1]。

与此同时,英美国家研究生的比例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中,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已经大于等于1∶1。英国大学普遍也呈现出了相类似的情况。依据QS世界大学排名,在1963年后建校的大学中排名世界第三的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2014学年在校生一共24000人,其中研究生达到了9800人,与本科生的比例大致为1.45,并且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高层次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英美国家工商业的综合竞争力,满足了美国社会进步对于人才的不断需求。

毋庸置疑,现代社会不同行业对高级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展。依据美国学者克拉克·柯尔的研究,“超过30%的大部分的英美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都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并且渗透和分布在大部分的工业和商业部门领域。研究生创新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就业范畴的不断扩展促使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2]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1.研究生的培养类别

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大体上主要可以分为学术型硕士学位(Academic Master’s Degree)与专业型硕士(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学术硕士主要培养高校教师或者为继续在学术上深造打好基础,一般需要30-60个学分,一到两年可以修完。专业硕士则主要体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并且主要贴近市场的需求,培养在某一领域的专门性人才,一般会涉及商科、新闻、国际关系、建筑、城市规划等领域。其社会化、市场化的鲜明特色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与市场的融合,同时也有效地衔接了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修读时限一般为2-3年。由专家和教授共同负责学术指导,在专业考试合格,通过论文答辩后获得学位。

对于英国的研究生,也有和美国研究生培养的不同之处。简单来讲,英国的研究生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授课式(Taught Postgraduate Pregame),学生可以选择参加一些授课式的课程(Taught Courses),时间持续一年到一年半。还有类别是研究式(Research Postgraduate Pregame),持续时间一半是3年左右,主要参加一些研究式的课程(Research Courses),协助导师的项目计划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为之后的博士学位做衔接。按照种类来划分,硕士研究生的类别可以分为:理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以及哲学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MPhil)等类别。

2.研究生的基本学制

2.3.1 超说明书用药 超说明书用药通常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证实,使用的风险较高。但由于药品说明书更新滞后,药品使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经验积累产生,故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疾病危重的情况下,增加用药剂量或无合理的可替代药品,导致超说明书用药在医疗行为中不可避免发生[9]。

研究生学制的改革是我国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重要命题。英美国家研究生体制下的研究生学制通常不会超过两年,同时具体学制会根据不同的专业与学位特点呈现出灵活的弹性。以香港理工大学与英国华威大学联合开办的“综合工程商业管理硕士课程”—Engineering Business Management(EBM)专业为例,其中学生需要的一年半的时间内修完9个模块课程并且完成相关的毕业论文答辩。这9个模块(Modules)课程涉及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经济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工程管理(Engineer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等三个类别。[3]

独具特色的是每门课程标准课时40小时,分设了“全读制(Full-time)”和“兼读制(Part-time)”,从而学生可以选择周一至周五白天上课或者周六周天进行全天上课。两种模式方便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习计划以及工作安排进行合理的调整。这种授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邀请到很多校外的客座教授(Guest Speaker)来到大学课堂,进行经验分享,从而在最有限的时间内令学生掌握到最前沿的知识。

3.研究生的淘汰制与质量评估体系

尽管英美国家研究生的录取不需要经历大陆严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只要拥有本科学历,同时经过大学相关部门专门审查,就可以顺利入学。其机会相对国内研究生录取要大很多。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是,英美国家研究生的高淘汰率以及宽进严出的制度,使得英美国家研究生毕业之后很多都没有拿到学位证。故而,研究生入学后的激烈竞争也使得成功毕业的学生具有很高的个人素质。[4]

(三)“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英美的大学非常重视与工业部门以及企业的联合,能够使高校了解市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同时筹措更多的资金与经费去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的研究与学术人才,促成“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据统计,美国高校每年接受企业资助的总额达到了40亿美元。又譬如以英国华威大学的制造系统部门(Warwick Manufacturing Group,WMG)为例,与其合作的工业公司多大40间。包括British Aerospace,British Airways,Rolls-Royce,Rover Group,Royal Ordinance,London Electricity等等。与此同时,与香港理工大学系统工程学院(Department of System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达成合作协议的企业也不乏世界级的商业巨头。诸如:惠普(Hewlett-Packard Asia Ltd),摩托罗拉(Motorola Semiconductors HK Ltd)以及飞利浦(Philips China Hong Kong Group)等企业。一方面,企业可以为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在企业员工的再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调查,每年美国企业有800万人参加企业的再教育活动,活动经费总额已经达到了400亿美元,创造了校企融合的双赢局面。

毋庸置疑,企业与高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强强联合一方面能够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进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在市场上创造双赢的局面和巨大的社会财富,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和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

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有80多万外国研究生在美国高校学习,同时有近10万名学者在美国学习和交流。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英美教育体制的发达国家。随着英美国家在我国的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举办高等教育展,我国近年来掀起来了赴英美国家留学的热潮。从而,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的教育的国际环境和综合水平,进而吸引本国和外国留学生就读,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应当考虑的当务之急。

毋庸置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立体化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也包括了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的国家化。据悉,香港理工大学专门成立“国际学生事务处(International Students Affaires Office)”,专门负责协助国际研究生在理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另外,每年理工大学每年暑期都会组织研究生进行海外交流项目,感受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促进本地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养成。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与师资交流。譬如理工大学的“综合深造课程(Integrated Graduate Development Scheme,IGDS)”就是建立在理工大学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的基础上。在上课时,引进英国华威大学的教授(Module Tutor)进行授课,香港本地的教授作为课程助理教授(Module Coordinator),协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了在教学内容以及课后的辅导的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英国华威大学本部或者其他世界各地的教学点进行相关课程模块(Modules)的学习,涵盖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南非、塞浦路斯等国家,从而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进行国际交流,增扩国际型的研究视野。

二、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性建议

(一)加强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调控研究生的整体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在读人数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依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报道,1978年是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年,当年录取10708人。201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录取数约51.7万人,博士研究生录取数约6.7万人,招生规模是35年前的近55倍。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我国2001-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情况对比详见图1。

图1 2001年至2013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一览表

如图1所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的整体生源数量呈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在近年来已经开始严控研究生录取的数量和规模。

客观来讲,纵观英美国家研究生的发展趋势,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进而催生了中国“考研”的热潮。由于本科生的迅速扩招,造成了大批毕业生在待业的同时考虑继续深造,以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另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了我国研究生的整体入学生源基数。

然而,相比较于英美大学研究生的高淘汰率,我国研究生普遍存在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宽进宽出的教学制度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含金量不断降低,研究生教育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而进入2010年以后,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2010年之后,研究生招生幅度将会放缓,故而我国的研究生进入相对饱和期。在背景之下,我国研究生应该侧重整体教学环境与质量的提高,去不断用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和塑造我国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

(二)调整研究生硕博比例,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表1中,“201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增长3.68%,其中,博士生招生7.05万人,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比上年增加7.41万人,增长4.31%,其中,在学博士生29.83万人,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增长5.59%,其中,毕业博士生5.31万人,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5]

表1:2013年我国研究生录取、在读以及毕业人数纵览(万人)

实际上,尽管从2008年起,我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然而我国的研究生比例却相对失衡。我国目前的在读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平均比例大约是4∶1,意味着每四个硕士生就培养出来一个博士生,而美国要将近十个硕士才培养出来一个博士生。然而,博士生的爆满并没有为我国带来额外的人才优势,主要是因为盲目扩大的博士生培养规模造成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科研资金等无法得到保障。故而我国现阶段应该适当稳定博士生的规模,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进一步贴近社会的需求。[6]

相比于外国的大学研究生培养对于科研的重视,我国研究生的学科分布更多集中在人文经济等方面的基础学科,譬如传统的金融贸易和法律等范畴。可能和我国传统观念密切相关。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外国创新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积极促进学科的平衡发展,同时加大对应用型高新技术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扶持力度。

(三)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培养专业硕士人才

毋庸置疑,减少国家的强制性管制之后,高校往往会加强同社会企业的联系去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性人才,加强研究生学位教育,以增加高校的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我国专门性研究生的培养也已经显露头角。譬如,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比去年减少6.5万人,降幅3.8%。其中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人,比去年增加5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比去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7]。然而学位教育人数的增加需要相关环节的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进而全方位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等次研究和应用人才。与此同时,专业型硕士的修读年限可以再为缩短,进而有利于具有针对性地迅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实现市场与学术的融合与双赢。

据权威统计,政府政策干预与高校自主办学是高等教育的突出矛盾,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体现得更为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提高效益,英、法、日等国政府竞相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指导与控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没有真正构建起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反而造成了一些消极后果,如基础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研究生教育进一步被削弱等。美国政府没有过多地干预研究生教育的日常事务,而是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通过竞争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这样,市场力量与学术力量的整合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他发达国家都学习美国的模式。英国政府有意识地减弱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同时努力培育市场体系,让大学自主地参与竞争。法国也在向市场调节的方向发展。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学术权威、政府指导为辅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正在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会逐步向美国式的市场调节为主的模式靠拢。

(四)推动校企融合,促成“学产研”良性循环

在市场经济调节之下,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综合实力更多的依赖于和企业之间的配合与互补。正如前文所讨论的英国华威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办学模式,世界许多著名企业都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往来关系。通过客座讲师机制以及合作项目的研发,有利于将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和和最实际的商业环境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在高新技术、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科研水平,并且培养更加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生人才。当前我国的部分研究生院也与当地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关系备忘录,但是仅仅浮于表层。可以借鉴国外的模式,进行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考评任务,同时指派学术导师(Academic Supervisor)与工业导师(Industrial Supervisor),使得校企双方共同纳入人才培养的任务当中。进而使得学生的科研项目与工业背景密切相连并在实际的经济环境中运作,加速科技转化的成效和成果。[8]

(五)实施全方位开放式交流,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在英美教育体系当中,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和趋势。据美国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不完全统计,2013-2014学年,共有88万外国学生在美国留学,10多万名研究型学者在美国进修各类课程。可以说,美国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香港理工大学也积极开展国际学生交流计划(International Students Exchange Scheme),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进行交流,在合作院校全部实现了学分互转。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双语授课或者留学生互访。对于合作办学院校来说,引进外国的原版教材与师资是一个良好的尝试,但是研究生整体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国际化改革以及中外导师“双规制”的教学配合与沟通,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从而可以迅速提升我国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生源以及师资,为我国高校的特色可持续发展增添不竭的动力。

三、结束语

总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过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我们应当不断发展创新,以实际国情为基准,同时有效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的培养经验去逐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增强我国研究生的综合竞争力,稳定推动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115-118.

[2]刘雪梅,吴太山.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63-165.

[3]刘春芝,宋锦萍.香港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7-58.

[4]方展画,薛二勇,劳俊华.硕士研究生学制国际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05-109.

[5]中国教育在线数据库(2015). 201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录取信息[EB/OL]. http://www. eol. cn/ html/ky/report/index. shtml.

[6]王伟,徐祝申.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策略若干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2009,(2):100-102.

[7]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5).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统计[EB/OL]. http://yz. chsi. cn.

[8]孙若红,孙妍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4):60-63.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于翔)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at Home and Abroad

SONG Jinping,LIU Chunzhi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British and American 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accumulat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it has created som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raining mode,the training scale,culture structure,basic schooling,“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seamless docking and graduate education opening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and other various aspects. Therefore,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a)to strengthen 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e graduate students’overall scale;(b)to regulate the diversification propor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Ph.D students,and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c)to strengthen market-oriented demand and master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d)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and promote“study- research-production”virtuous circle;(e)to implement the full range of open communication,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innovation ability;graduate education;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3-0107-05

基金项目:①辽宁省教科规划项目“制度视角下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培养路径研究”(JG15DB393)。

作者简介:宋锦萍(1981-),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刘春芝(1970-),女,辽宁开原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