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张 洋李 广孙 发*唐开发*.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贵阳 550004);2. 贵州医科大学203级硕士研究生
·短篇报道·
原发性低分化附睾腺癌1例报告
王鹏飞1 , 2张 洋1李 广1孙 发1*唐开发1*
1.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贵阳550004);2. 贵州医科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附睾肿瘤临床比较少见,占男性生殖系肿瘤的2.5%,其中20%为恶性肿瘤,常为肉瘤包括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其次为胚胎癌、腺癌[1, 2]。附睾腺癌发生率较低,目前无详细的流行病学分析。我院收治原发性附睾腺癌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58岁,布依族,因右侧腹股沟团块伴疼痛1月余入院。1月余前患者突然出现右侧阴囊处红肿,伴阵发性疼痛,左腹股沟处扪及花生米粒大小团块,质硬,触痛。继而出现腰部及下腹部疼痛,活动时加重;当地医院行抗炎、止痛处理,右阴囊疼痛消退,腰部及下腹部疼痛无缓解,左腹股沟团块长至鸽子蛋大小。既往酗酒40余年,每日500~700mL,吸烟40余年,20支/d;家族男性中无相关病史。查体:全腹部压痛及肌紧张,膀胱区压痛,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团块,触痛明显,尤以右侧明显;右侧阴囊部肿胀,大小约40mm×50mm,触痛明显;右侧睾丸按压疼痛,质硬,与阴囊皮肤无粘连;直肠指检无特殊。B超提示:(1)右侧睾丸鞘膜积液;(2)右侧附睾头尾显示不清;(3)左腹股沟区混合回声团块,性质待定。
右侧睾丸三周液性暗区环绕,深约36mm;右侧附睾头尾显示不清;左侧腹股沟区混合回声团块,大小约24mm×10mm,边界欠清,其内可见范围约6mm×3mm低回声区。
入院诊断:(1)右侧睾丸鞘膜积液;(2)右侧睾丸附睾包块(结核?肿瘤?);(3)双侧腹股沟肿块。盆腔CT平扫及增强示:右睾丸鞘膜积液;腹腔多发结节,转移?少量腹水、盆腔积液。
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甲胎蛋白(AFP)及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无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机制、心电图、胸部正位片等术前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遂行右侧睾丸附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精索明显增粗变硬,输精管明显增粗,睾丸鞘膜积液,附睾尾增粗。术后患者恢复可,术后第3天出院。术后病理:(1)肉眼观 右附睾位置见一灰白肿块,约 6cm×1.5cm×1.5 cm,切面灰白、实性、质硬,部分区域囊性变,沿精索方向生长,未见附睾结构;右侧睾丸约4cm×2cm×2cm,质韧。(2)镜下观 精索断端见肿瘤累及(图11AA、图11BB);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 EMA(+),角蛋白5/6 CK5/6(-),WT-1蛋白(+),人骨髓内皮细胞-1 HBME-1(-),霍奇金淋巴瘤 R-S细胞标记抗体 CD30(-),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酪氨激酶受体 CD117(-),胎盘碱性磷酸酶 PLAP(-),绒毛蛋白 Villin(+),细胞角蛋白亚型7 CK7(+),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细胞角蛋白亚型20 CK20(+),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细胞增殖相关的核抗原 Ki67 60%。病理诊断:右侧睾丸、附睾低分化腺癌(图11CC、图11DD)。
图11 组织标本肉眼观及镜下观A:组织标本肉眼观;B:HE染色×200;C:CK(+)×400;D:EMA(+)×200;
出院后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术后放化疗等治疗,随访11个月因恶病质、全身多处转移、肝肾功能衰竭死亡。
讨论
原发性附睾肿瘤在临床中较罕见,以肉瘤和癌常见[1, 2]。附睾癌多为腺癌或未分化癌,主要见于中老年[3, 4]。多数附睾腺癌患者因单侧阴囊坠胀或肿块短时间内进行增大就诊。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5]认为TP53基因249位点上的AGG-ATG点突变,可能与该病发生有关。目前认为其主要的转移途径为经淋巴结转移,类似睾丸肿瘤[6]。临床中B超、CT等影像学及癌胚抗原(CEA)、AFP、β-HCG、PSA、fPSA检查对诊断该疾病无特异性,但可为具体的治疗方案及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提供依据。B超引导下病变部位穿刺活检对确诊该病具有一定的意义。依据查体、影像学及病变部位局部情况,可选择不同治疗方案,临床中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必要时辅后续放化疗。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卡铂与紫杉醇常作为首选一线用药,对卡铂化疗效果不佳的患者,2, 2-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可作为二线用药,但效果尚不确定[7]。姑息性放疗多作为缓解症状的手段,对于有远处转移灶的病人,建议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放疗方案[8]。2002年至2015年国内报道的15例病例中,仅1例无瘤生存[9],多数患者于1年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我们报道的病例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11个月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附睾腺癌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恶性度高,易远处转移,患者多在短时间内死于广泛转移和全身器官功能衰竭,但尽早手术及术后放化疗,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附睾;腺癌; 病例报告
参 考 文 献
1 郭振华, 那彦群. 实用泌尿外科学(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573
2 刘东, 李凤华, 高玉萍. 彩超诊断附睾腺瘤样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8; 22(11):51-53
3 Ganem JP, Jhaveri FM, Marroum MC. 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epididymis: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Urology 1998; 52(5): 904-908
4 Jones MA, Young RH, Scully RE. Adenocarcinoma of the epididymis: report of four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 J Surg Pathol 1997; 21(12): 1474-1480
5 Gupta S, Yan B, Leow PC, et al. Primary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the epididymis: report of a rare case with molecular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including mutation analysis of the TP53 gene. 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 2015; 23(4): 308-312
6 徐卓群, 徐汇义,仇学文. 附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2例报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0; 11(6): 356
7 黄道中, 张青萍, 乐桂蓉, 等. 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睾丸及附睾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31(1): 86-88
8 Arisan S, Akbulut ON, Cakir OO, et al. 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epididymis: Case report. Int Urol Nephrol 2004;36(1):77-80
9 王志鹏, 梅光明. 原发性附睾腺癌1例报告. 中国医药导刊 2009; 11(2): 307
(2015-10-30收稿)
doi:10.3969/j.issn.1008-0848.2016.03.016
中图分类号R 737.21
*共同通讯作者:唐开发,E-mail:doc.tangkf@hotmail.com; 孙发,E-mail:sfguiz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