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车辆

2016-06-17 02:13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6年5期
关键词:系统



汽车与车辆

埃森哲与西亚特推出车联网概念验证方案

美国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携手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下属西班牙西雅特汽车公司开发出了一款车联网概念验证技术方案,在物联网和车联网服务市场探索全新发展机遇。埃森哲公司已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演示了该技术方案。

该技术方案主要包含3项功能:汽车与家居设备的互联、汽车状态监测预警,以及驾驶行为监控。其中,利用其“车辆状态查看”功能,用户能够在任何地点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了解车况,如燃油和机油水平等。同时,其还能向车主的移动设备推送提醒和警示信息,告知车主潜在的发动机或配件问题。此外,其还整合了道路救援功能。一旦发生故障,相关的细节信息和诊断结果,以及车辆的位置信息,都可以发送给相关机构。此外,经销商还能利用该技术方案向车主发送信息,通知车主更

换零部件或提醒某项服务已到期,显示每家经销商的服务价格和内容,还可通过日历显示在线预约信息。该技术方案还可让车主选择监控自己的驾驶行为。其采用自适应算法,分析汽车以往的驾驶模式,以及在每段驾程中收集的新数据,为驾驶人员提供改进驾驶技术,以及提高车辆性能的建议,帮助其养成更环保的驾驶习惯,进而通过减少燃油消耗和计划外保养来节省开支。

该技术方案中的“汽车与家居互联”功能则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使车主能够远程控制联网的家电。例如,通过整合地理定位信息,该技术方案可以在车辆离家尚有一定距离时,通过车内仪表板远程调控家中的空调系统,将家中自动设定为与车内相同的温度。可穿戴设备、室内照明系统和安防摄像头等其它设备也可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远程操控。

(美通)

早稻田大学与东芝联合研发无线充电公交投入试运行

日本早稻田大学与日本东芝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高级电动公交车——WEB-3 Advanced。其配备了无需连接电源线即可远程供电的无线充电装置和锂离子电池,目前正在川崎市殿町King Sky Front地区和羽田机场周边地区实施公路验证实验。

WEB(Waseda Electric Bus)系列公交车是早稻田大学从2002年开始研发的电动公交,以每次返回公交终点站都要充电的“短距离行驶和高频率充电概念”为特点,目的是解决电动汽车实用化面临的“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的电池配备量技术和成本难题。

为了在“短时间、安全、简便”的前提下完成高频率充电作业,该电动公交车配备了日本东芝公司新开发的磁共振型无线充电装置,并进行了以下改进:削减了空车重量和车辆初期成本、增大了车辆空间、仅需在驾驶席操作按钮即可充电。该电动公交车的载客定员为31名,续航距离最大为50km;发动机为PM同步型,最高输出功率为145kW;电池为12串联×3并联,容量为40kWh,电压为331V;车身尺寸为长6.99m×宽2.08m×高3.10m;空车重5990kg。

(网易)

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申请认证的总质量16t和7t的清扫类环卫车辆产品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组织的节能产品认证初始工厂检查。这标志着两大车型单元产品即将获得中国节能产品认证证书,并将被纳入我国“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为清扫类环卫车产品提供了特色市场通行证。

石煤机公司清扫类环卫车通过中国节能产品认证

石煤机公司在拥有改装车资质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延伸开发出了多个种类的专用车产品,其中,环卫车类产品包括道路清扫类、垃圾处理类、洒水抑尘类等三大系列。此次申请节能认证的为清扫类产品,涵盖了洗扫车、扫路车、真空吸尘车、多功能抑尘车等9种型号的产品。该系列产品在河北省各县市,尤其是石家庄市场已逐步推广应用,并成功销往省外,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杨颖敏)

奔驰 2017年将推首款氢燃料电池车 续驶483km

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将于2017年推出首款氢燃料电池动力量产车型。该款车型的尺寸与奔驰GLC SUV车型相当,可能命名为“GLC F-Cell”。

据介绍,该款车型采用最新燃料电池技术,且电池体积将大幅缩小。根据奔驰B级氢燃料电池原型车推测,该款车型的燃料电池组有可能会安装在普通版GLC发动机所处的位置。据了解,充满上述氢燃料电池的储氢罐仅需3min,续驶里程可达402km~483km。

近年来,随着燃料电池组功率的提高,体积的缩小,氢燃料电池技术日益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且与传统动力系统相比成本较高,其广泛应用仍需时日。

(机经)

特斯拉将推出无线充电装置

美国特斯拉(Tesla)汽车公司即将推出无线充电装置——免插充电系统(Plugless Systems)。

据悉,该无线充电装置适用于所有特斯拉品牌车型。其主要由充电板和适配器组成,其中,充电板可对接50A线路。该无线充电装置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装。充电时,车辆停在充电板上,无论室内室外都可进行充电,适用温度为-18℃~50℃。从充电效果来看,该无线充电装置相当于7.2kW二级线圈式充电桩,每充电1h可支持电动车续航32km。对特斯拉Model S60而言,充满电需8h,Model S70 需10h,Model S85需12h。此外,用于四驱D车型的无线充电装置也将很快上市。

(盖世)

山推股份公司多款国三压路机试制成功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台SR22MC(国三)单钢轮压路机在道路机械公司装配车间试制成功。该压路机是按照国家最新排放要求,由山推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价比机械式驱动型压路机,目前,样机已完成程序标定和试车入库,运行状态良好,后续将进行性能验证。该压路机采用潍柴国三系列电控型发动机,高效节能,操作简便;选用普雷特变速箱、分宜驱动桥,配套萨奥和林德液压系统;其驾驶室造型美观,实用性强。此外,山推股份公司首批SR20MA、SR22MA(国三)机械式单钢轮压路机也已推出。这两台压路机同样采用潍柴国三系列电控型发动机,配套力士乐液压系统;驾驶室采用了新造型,其它部件也进行了更加合理的改进。

(张潇卓)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所属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研制的国内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汽车电子标识关键产品正式在广东省深圳市投入使用。

国内首批国产化汽车电子标识产品投用

据了解,汽车电子标识类似于公民的“二代身份证”,是车辆号牌等信息的电子化身份证,汽车电子标识通过RFID技术与现有交通监控设备的结合使用,可有效解决车辆真实身份识别问题,同时,其还可通过信息的精确采集,提供智能交通应用、出行涉车及各类涉车审验等多种服务。自2011年起,该研究所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牵头组织下,积极与公安部、交通部、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深圳市公安局等主管部门开展交流合作,为车辆信息电子化工作的推进打造了固定式采集终端、手持式采集终端、双基采集设备、中间件等多款核心产品。其中,该研究所研制的多协议读写器可兼容GB/T 29768-2013、GJB 7377.1-2011、ISO/IEC 18000-6C及公安部部标等多种标准,在多次高温、极寒环境实车测试时均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最高可支持240km时速下的安全采集,能够充分满足公安涉车业务的需求。

(W.HG)

全球首款低电压电动车续驶里程可达1000km

来自欧洲列支敦斯登的nanoFLOWCELL公司推出全球首款低电压电动汽车——Quantino。该电动汽车搭载全轮驱动系统,续驶里程长达1000km、最高行驶速度可达200km/h、最大输出功率为101.42kW。该电动汽车主要面向一般大众,性价比较高,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该电动汽车车身长约3.91m,采用2+2四座设计,配备0.56m轮毂,拥有2个分别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175L的燃料箱,能够承载总体积350L的离子液体,其动力系统主要由2块液态电解质电池及4台电动机构成。该电动汽车的额定电压仅为48V。与高电压系统相比,低电压系统无需完整的接触和闪络保护,因而更容易达到安全标准并通过认证。该电动汽车采用nanoFLOWCELL公司自主研发的液态电解质电池并使用盐水作为能量存储介质,盐水通过2个水箱之间的隔膜形成电荷,电力被储存和分配给超级电容。据介绍,该类电池的能量密度比普通铅酸电池高20倍,比锂电池高5倍,充电速度更快且更加环保。为该电动汽车添加燃料的过程类似于目前给汽车加油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其2个燃料箱可同时被加满不同的液体。

(网易)

中联重科公司升级版56m臂架混凝土泵车下线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产品4.0项目”中的升级版56m臂架混凝土泵车下线。该产品在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配件性价比,以及系统远程升级等行业共性问题方面都有了突破性改善。

在整机性能方面,升级版56m臂架混凝土泵车的泵送液压系统的综合能耗同比下降了4%;泵送控制系统的效率提升5%~8%;臂架减振系统降低臂架末端振动幅度在0.4m以上;整车防倾翻系统的稳定性误差控制在10%以内;故障率降低近50%。

另外,升级版混凝土泵车产品还特别配置了差料适应性技术,堵管率降低约65%。

在智能技术方面,该产品实现了产品与“互联网+”的融合,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诊断故障,具备开机自检功能,诊断结果可自动推送至分公司信息平台,实现了设备与设备、设备与机主、设备与企业平台的互联互通;可记忆历史工况数据,自动匹配最佳工作模式;基于3G/4G技术,可实现设备控制系统的远程升级,可进行核心数据的监控与分析,提高了混凝土机械产品的管理水平。

(工报)

2月24日,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高铁焊接钢轨整体技术项目”入选湖北省2015年度十大科技事件。专家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高铁焊接钢轨整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该项目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高铁焊轨生产U型流水工艺、以铣代磨工艺、32台门吊同步吊装等技术及关键装备,生产的焊轨精度、合格率均达到世界最高,能够满足时速350km以上高铁的需求。目前,该技术已为武广、京沪、合武等高铁和湖北城际铁路建设提供了足量优质长钢轨。据介绍,首次研发的500m长钢轨高效的全断面焊接与高精度的焊缝数控铣削技术,能够根据钢轨组织成份及端面形状进行自适应对焊,实现了500m长焊接钢轨焊缝的一次性加工成型,加工焊缝的平直度偏差为0~0.2mm/m,优于日本、德国钢轨0.3mm/m的标准。同时,首次研发的500m长焊接钢轨U型流水的生产系统及装备已为我国高铁生产出了1万多千米的高品质正线钢轨;首次研发的500m超长钢轨生产精确定位系统能在1.8km的焊轨生产线上精确定位500m超长钢轨的高度、行进速度,以及位置等信息,定位精度和响应速度均达到世界最高,满足了我国高铁跨越式发展对钢轨的巨大需求。

(中新)

我国在新型量子比特编码方面获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新型量子比特编码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芯片中成功实现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强的电控新型编码量子比特。

研究人员参照电荷编码量子比特实现超快量子计算路线图,在先后实现电荷编码超快普适单量子比特逻辑门和两量子比特控制非逻辑门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了延长电荷编码比特相干时间的新方法,在保证量子比特超快操控速度的同时,获得了与自旋编码量子比特同样的长相干特性,实现了量子比特超快操控与长相干时间兼得,从而解决了在比特相干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量子操控这一核心问题。

研究人员利用半导体量子点多电子态轨道的非对称特性,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系统中实现了轨道杂化的新型量子比特,巧妙地将电荷量子比特超快特性与自旋量子比特的长相干特性融为一体,实现了“超快操控”和“长相干”的兼得。实验结果表明,所获得的新型量子比特与电荷量子比特类似,可在百皮秒时间内实现从0到1的超快量子翻转,而其量子相干性却比一般电荷编码量子比特提高近10倍。

该新型多电子轨道杂化实现量子比特编码和调控的方式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不仅适用于III-V族半导体,还能推广到硅锗等IV族半导体甚至石墨烯和TMDS(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等新型半导体。该项研究成果为探索半导体中极性声子和压电效应对量子相干特性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

(中科)

中科院在高迁移率沟道MOS器件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high-k/Ⅲ-Ⅴ、high-k/Ge界面的缺陷行为及控制方法研究方面持续攻关,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InGaAs为代表的Ⅲ-Ⅴ族半导体材料,以及Ge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性能和空穴迁移率,其良好的界面有利于提升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迁移率,是超高速、低功耗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理想沟道材料。然而,由于high-k/InGaAs、high-k/ Ge的界面稳定性较差,在界面处存在大量缺陷形成的载流子散射中心,阻碍了迁移率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器件的最终性能。

针对这一问题,微电子所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在high-k/InGaAs界面插入极薄外延InP层,将high-k/ InGaAs的界面缺陷有效推移至high-k/InP之间;通过采用多硫化氨[(NH4)2Sx]对InP进行表面钝化处理并结合低温原子层高k介质沉积技术,有效抑制了介质沉积及金属化后退火过程中的表面氧化和磷原子脱附效应,成功将high-k/InP界面的最低缺陷密度降至2×1011cm-2eV-1,克服了high-k/Ⅲ-ⅤMOS电容积累区频散这一普遍性难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深研院)

美国高通公司发布最大下行通信速度达到1Gbps的新型LTE调制解调器芯片组——Qualcomm Snapdragon X16 LTE调制解调器。

高通公司发布下行速度达1Gbps的LTE调制解调器

据悉,该芯片组是业界首款可提供与光纤技术同等下行通信速度的商用LTE调制解调器,通过实现对LTE Cat.16的支持,使用与LTE Cat.9相同的频段,可达到Gbps级别的通信速度。

其采用14nm 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工艺制造;在LTE/FDD(频分双工)或TDD(时分双工)时使用256-QAM调制方式,配合4×20MHz载波聚合时,可实现最大1Gbps的下行通信速度;在使用2×20MHz载波聚合,配合64-QAM调制方式时,可实现最大150Mbps的上行通信速度。此外,该芯片组还支持LAA(辅助授权接入,使用非授权频段的LTE通信)功能。

该芯片组现已开始提供样品,首款配备该芯片组的产品将于2016年下半年问世。

(高通)

GE公司推出工业级计算机——RXi-XR IPC

美国GE公司推出新款工业级计算机——RXi-XR IPC。

RXi-XR IPC采用坚固耐用的设计结构,具备高性能和模块化等特点,可为轨道交通等特殊环境应用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该计算机基于无风扇设计,采用工业级零件,满足EN50155等行业标准,防护级别达到IP67等级,能够有效防尘,也可以经受住在水下1m的浸泡,还能够经受电磁、极端温度、冲击和震动等特殊环境考验;其搭配英特尔Core i7 1.7GHz处理器或英特尔Celeron1.4GHz处理器,采用Windows 7操作系统,最大内存与存储容量分别可达4GB和128GB;其采用拥有专利的散热技术,工作温度范围可达-40℃~70℃,能够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完成工作。该工业级计算机采用COM Express-based模块化架构,简化了升级流程,延长了使用寿命,即便在极端震动环境下也能有效运行。

(W.GE)

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联合发布新型5G高频原型机

中兴通讯公司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新型5G高频原型机,并联合展示了10Gbps+大流量、smart beam-tracking等关键技术。

高频通讯是5 G技术研究的关键领域,该新型5G高频原型机是一款多天线一体化5G高频原型机,具有高频化、超带宽、紧凑化等特点,MU-MIMO(多用户多入多出)峰值速率可达10Gbps+。其支持先进的波束赋形功能,中兴通讯自研的smart beam tracking技术可以实现灵活的3D波束赋形,且各个波束可以自适应地跟踪移动用户,实现完美的3D覆盖。中兴通讯在上海研发中心对该技术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和室外单站性能测试,覆盖距离达200m以上,且在直射、散射、反射、衍射等各种场景下均具有良好的性能。

(W.DK)

中科院在人造仿生电子皮肤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合作,成功研制出一种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新型柔性触觉传感器,实现了类似于人体皮肤的功能,可快速感知微小压力变化,从而构筑了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的人造仿生电子皮肤。

据了解,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传感特性,灵敏度可达15.6kPa-1,响应时间约为5ms,可循环工作10万次以上。即使对轻如一根羽毛、一粒大米等物体所带来的压力变化,其也具有很好的响应能力。

电子皮肤即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是一种用于实现仿人类触觉感知功能的人造柔性电子器件。该类器件在消费电子、军事、医疗健康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的出现,也为虚拟现实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交互手段。

(科学)

德国企业发布芯片级PROFINET标准IRT控制器

德国赫优讯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发布芯片级PROFINET标准IRT(同步实时)控制器。

PROFINET是基于工业以太网技术的新一代自动化总线标准,是自动化领域基于以太网通讯的重要协议之一。IRT控制器特别适用于高性能的运动控制领域,如用于控制机床中大量轴设备的同步等。PROFINET的IRT通道可确保控制器和连接设备之间的同步、准确通讯。IRT数据帧通过预留的时间窗口,按照等时同步的循环顺序传送,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该产品基于赫优讯公司的netX系列芯片产品研发。除了配套的协议栈和预装固件之外,赫优讯公司还同步推出了主站配置软件。通过netX芯片平台,IRT功能不仅可在ASIC(专用集成电路)内部实现,还可集成于计算机板卡、嵌入式模块,以及其它定制化模块中。

(威锋)

可让手机执行人工智能计算的芯片问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专用于运行神经网络的新型图形处理器(GPU)芯片——Eyeriss,可使手机变成可以随时随地执行人工智能计算的“神器”。

GPU芯片是一种专用于图像计算的芯片,神经网络大都在GPU上运行。Eyeriss的运行效率是普通手机GPU的10倍,可直接在移动设备上执行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而无需将数据上传到互联网进行处理。

Eyeriss高效率运行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处理单元与内存条交换数据的频率降至最低,因为该过程会耗费大量时间和能量。此外,普通GPU芯片一般是很多处理单元共享一个内存条,而Eyeriss的每个处理单元都有自己的内存,且能够在向处理单元发送数据前对数据进行压缩。另一方面,Eyeriss的每个处理单元都可直接与相邻的处理单元进行交流,处理单元需要共享数据时,无需将数据传送到主内存。这对卷积神经网络(CNN)运行而言非常重要。

Eyeriss高效率运行的另一个秘诀在于,其拥有一个可以向各个处理单元分配任务的特殊电路。处理单元的局部内存不仅会存储其所模拟的网络节点所处理的信息,还会存储其对网络节点进行描述的信息。分配电路可以根据神经网络的类型进行重新配置,自动在处理单元之间分配多种数据,可使每个处理单元在从主内存获得数据之前最大化地执行数据运算。

(刘园园)

凌华科技公司推出工业级智能型触控平板电脑

凌华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最新的工业级智能型触控平板电脑系列新产品——STC-1005/1205/1505。

该系列产品采用S M A R C (Smart Mobility Architecture)嵌入式模块化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度和可扩展性;其采用轻薄铝合金外壳,前面板防护等级达到IP65等级,易于清洁;其搭载4核Intel®AtomTME3845处理器,配备SATA硬盘和SD卡插槽,方便用户维护和更新;具有10.4″(348mm×236mm)、12.1″(245mm×185mm)和15″(385mm×255mm)等3种尺寸供选择,拥有灵活的I/O扩展接口,易于安装与维护,适合工业自动化场景及严苛环境下应用;其具有投射电容及5线电阻式触摸传感器,利于操作管理。

该系列产品包含“标准”和“定制化”两种系统平台,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以满足特定终端用户的应用需求。不同于常规的触控电脑,该系列产品的SMARC嵌入式模块化设计简化了不同解决方案的开发流程。

(李琴)

中科院在锑化物纳米线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InAsSb(铟砷锑)纳米线制备及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首次在Si(硅)衬底上制备出了高质量的垂直InAsSb纳米线,并详细研究了Sb(锑)组分对纳米线生长的影响。

Ⅲ-Ⅴ族半导体纳米线凭借其独特的准一维结构和物理特性,在纳米晶体管、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光电探测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特别是三元合金InAsSb纳米线,其可调的带隙,以及电、光学性能使其成为制造红外探测器的理想材料。

研究人员发现,在InAs纳米线生长过程中引入少量Sb,可以大幅改善InAs纳米线的均匀性和晶体质量,这对制备高性能纳米线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在不同取向的Si衬底上可以生长出不同形貌分布的平面InAsSb纳米线。利用不同取向的Si衬底可实现对平面纳米线生长方向的调控。方向可控的平面纳米线易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兼容,为未来制备高度集成的Ⅲ-Ⅴ族纳米器件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中科)

德国企业推出新型船舶岸电系统——LNG PowerPac®

德国贝克尔船舶系统有限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船舶岸用变频电源系统——LNG PowerPac®。

LNG PowerPac®系统集成在一个尺寸相当于2个标准40英尺(12032mm×2352mm×2393mm)大小的大型集装箱内,配备1台功率为1.5MW的LNG(液化天然气)发电机和1个LNG燃料舱(最多可装载8.2t LNG),可为1艘靠港集装箱船提供长达30h的岸基电力(最长达60h),最多可发电3MW。

目前,集装箱船在靠港期间主要通过辅助柴油机提供电力。LNG PowerPac®系统为靠港的集装箱船提供了更加安全和经济的电力方案。德国交通与数字化建设部已资助贝克尔公司数百万欧元进行首套集装箱船LNG PowerPac®系统的部署。除环保优势外,该系统还具有无需线缆、易于在港口安装、设备简单等优点,能够与船舶的电力系统灵活匹配,而无需额外的变压器和变频器。

(朱基钗)

Vesper Marine公司推出新款自动识别系统应答器

新西兰Vesper Marine公司推出新款B级自动识别系统应答器——Vesper Marine XB-6000。

该自动识别系统应答器配备兼容性较高的自动识别绘图仪、多功能显示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及NMEA数据仪,内置NMEA 2000网关;具备全系统IPx7防护等级;可通过计算机辅助识

别软件配置和排除故障;具有电隔离USB接口及NMEA接口;具有自诊断功能,可通过状态指示灯显示系统应答器、GPS系统及天线质量等的工作状态。此外,该系统还支持国际卫星增强系统(SBAS)、广域增强系统(WAAS)和欧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导航覆盖服务(EGNOS)。

(船舶)

全球首艘投入运营的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亮相并命名

全球首艘投入运营的浮式液化天然气(FLNG)装置正式亮相,并被命名为“PFLNG SATU”号。

“PFLNG SATU”号由法国德克尼普(Technip)公司和韩国大宇造船厂共同开发,长364m,宽60m,高33m,重达46000t;船体部分最多可储存180000m3的LNG 和20000m3的凝析油;最多可容纳180人,配备高尔夫球场、电影院和游泳馆等配套设施,于2014年1月正式开工建造,即将移交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在马来西亚Kanowit气田执行天然气的液化、生产、卸载和加工工作,预计年产LNG 1200000t。

据悉,FLNG是一种改变LNG业界“游戏规则”的、全新概念的设施。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规制的逐渐加强,LNG将更受关注,FLNG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

(国船)

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所属时代电气SMD公司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商业深海采矿设备在英国纽卡斯尔完成陆上测试。

中国中车研制出全球首套商业深海采矿设备

据悉,深海采矿机是深海采矿系统中最核心的设备之一,主要由主切割机、辅助切割机、集矿机等组成,目前,全球深海矿石的商业开采仍是空白。深海硫化物位于1500m左右的海底,SMD公司研发的该套设备专为深海硫化物的采集量身设计,能够在2000m以内的水域开采矿石,重逾310t,功率超过2MW,有效结合了SMD公司在水下油气领域、挖沟铺缆作业等领域积累的成熟技术,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水下采矿设备。

在为期几个月的测试中,该套设备完成了测试舱内设计验证与外购件性能测试。根据计划,该套设备不久后将赴阿拉伯海西北部的阿曼湾进行水上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基础水下功能性测试、设备水下持久测试与切割、收集测试,全部水试工作将于2016年上半年完成,交付北美深海矿业公司。

(俞慧友)

大船集团成功研发船舶管系聚乙烯涂塑新技术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舾装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发出了船舶管系聚乙烯涂塑新技术和成套装备,并建立了专门的聚乙烯涂塑生产线。

大船集团舾装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快速加工工艺方法,研制出了管件聚乙烯涂塑全套专用设备,聚乙烯涂层管件加工范围为DN40~DN1000,可为最大长度12m的钢管,带支管、弯头的复杂异型管件(加工长度可达3.5m)进行涂塑作业。该公司自主研制的系列管系聚乙烯涂塑成套设备实现了设计加工一体化,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船集团对该项目研发成果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申请13项专利。经专家评审鉴定,该项目研发成果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产品试样所有的加工指标均通过了第三方权威检测认可。该项目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大船集团建造的超大型油轮(VLCC)系列产品,并获得了船东的一致认可。

该项目成果的成功研发,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实现了相关产品的国产化,提高了国内船舶管系加工质量和技术水平,对国内管道防腐领域技术变革或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国船)

全球首个移动压载水处理系统问世

荷兰达门造船集团推出全球首款移动压载水处理系统——InvaSave。

与传统船用压载水处理系统不同,InvaSave是一种港口移动式排水系统,是世界首个,也是唯一一种一步式压载水排放处理系统,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D2标准。其集成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移动集装箱中,可安装于服务驳船上。当船舶需要排放压载水时,仅需与InvaSave装置相连,即可进行压载水处理和排放。如果船舶的压载水处理量较大,也可同时连接多个InvaSave装置,或可叠放或串联多个InvaSave集装箱。

InvaSave移动式压载水排放技术已在各种水环境下成功进行了测试,并完成了正式的陆基测试,船用测试也已在800TEU(标准集装箱)船“Henrike Schepers”号上完成,符合IMO压载水管理公约测试

指导要求和荷兰政府的额外要求。目前,该系统正在申请IMO压载水管理公约型式批复,并已进入荷兰有关管理当局的最后认证阶段。首套InvaSave系统将在荷兰Groningen海港运营。

(国船)

全球首个船舶网络安全指南发布

由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国际邮轮协会(CLIA)、国际航运公会(ICS)、国际干散货船东协会(INTERCARGO)、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INTERTANKO)共同编制的船舶网络安全指南发布。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威胁介绍、风险评估、风险防控方法、网络安全技术控制、程序控制、纵深防御、应急计划制订等,旨在向行业提供清晰、全面的网络安全风险信息,帮助相关单位采取恰当措施,应对网络威胁事件。

近年来,船舶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船舶网络系统及其应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造船舶采用信息技术,将船舶轮机监控系统、航海驾驶智能化系统等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以实现船舶管控一体化。在这些系统的交互过程中,存在诸多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与外界有数据传输的船舶设备和系统,如货物管理系统,推进监控系统,包括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VDR)等在内的驾驶台及航行系统等。多家业内组织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挑战。该指南是业界自发制定的一份参考性文件,旨在为船东和操作者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提纲。

(李琴)

荷兰OSD公司研发新型多用途牵引拖船

荷兰OSD公司设计出了新型高性能多用途牵引拖船,具有打捞救助、港口拖曳、船舶修理、海上系泊和停泊等多种功能。

据介绍,该型拖船总长33m,型宽13.5m,亦可根据要求设计成其它尺寸。拖船的高船艏桥楼甲板使其具有良好的海上定位性能;船体采用侧翼形状,能够减小对船舶的拖曳力,加强稳定性,优化横摇阻尼,非常适合于进行海上拖曳和救援作业;其舱室设计充分考虑了打捞救助作业需求,可在作业过程中确保工作人员具有极佳的工作甲板视野;其船艉甲板区配有一台关节臂起重机。

动力方面,该型拖船可配备Voith Sneider圆形螺旋桨(Cyclotrac 3270型)或方位推进器(Azitrac 3270),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指定要求(柴电、电池混合动力或无电池混合动力)。根据不同的动力配置,该型拖船的最大系柱拉力可达90kN。此外,该型拖船获得了Fi-Fi(消防)1级符号,可为8~12人提供住宿,并配有单人卫生设施。

(国船)

中船重工填补国内大功率船机遥控系统空白

国内首艘大型风冷渔业运输船——“开创101”号顺利完成试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1研究所为其提供的新型主机遥控系统通过了试航考验。这标志着711所全面掌握了遥控系统产品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大功率船用主机遥控产品领域的空白。

据悉,“开创101”号总长115m,型宽16.5m,首次采用MAN B&W 6SME-B9.3电喷低速机作为主机。711所为其配套的HTRCS11型主机遥控系统在国内也是首创。该遥控系统是集控制、报警和安全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可逆机遥控系统,具有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采用了分布式、模块化的设计,可通过软件针对不同的船舶和主机类型进行灵活组态,可靠性高,操作灵活。该遥控系统的顺利交付,有助于711所遥控系统系列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周航)

振华重工完成国内最先进液压升降系统全程试验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1000t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研制的液压式升降系统完成全程试验,标志着国内最先进、升降载荷最大的液压式升降系统成功完成调试,也表明振华重工完全掌握了液压

式升降系统关键核心技术。

此次试验历时约14h,该液压式升降系统将平台从2.5m的气隙高度抬升至63m,在顶部完成一系列施工后,顺利将平台下降至原位。整个过程中平台升降平稳,平台倾斜角度始终保持在0.3°以内。

该液压式升降系统完全由振华重工自主研发、设计,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用于各类自升式钻井平台、风电安装船等工程船舶。

(国船)

韩国研发成功船舶海上高速通信技术

韩国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了为中大型船舶配套的高速数字海上通信技术(ASM)设备,并首次安装在客运船舶上进行了技术性能试验和评估,达到了预期效果。目前,韩国的中大型船舶均安装了船舶自动识别(AIS)设备。AIS设备可将船舶在海上航行路线中的信息传送到陆地管控中心,但随着航海船舶与陆地之间交流的信息量急增,AIS设备的能力已显不足。

韩国海洋水产部与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于2014 年4月开始联手研发ASM技术,同时分阶段、分步骤对AIS与ASM的集成新技术进行了研发。研究结果表明,AIS与ASM集成技术设备的最大优点是:两者波段互不干扰,AIS传送的船舶位置相关信息和ASM传送的数字海事安全信息均能更快、更稳定地被传送和接收,通信速度提高了2倍以上。

(牛序谋)

猜你喜欢
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论宫调系统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抑制OFDM系统峰均比的DHT-SCF联合算法
BIM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直捻机自动上纱系统的开发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WJ-700无人机系统
坚持系统观念
品“助读系统”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