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信
城市绿化建设应立足于本土
●刘国信
城市环境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于本土,重生态保护,求永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快速发展,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如今,遍布广场公园的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景观草坪、街道两旁美丽的行道树木、绿草如茵的足球场……确实为城市建设增色不少,极大地提升了观赏度与美誉度;然而,将我们的环境装点得如此美观雅致的这些草种树木却大多是泊来品,在城市绿化建设奢侈求洋误区之下,带来的高投入、高能耗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背道而弛。
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的足球场、高尔夫球场建设选用的都是高羊茅、黑麦草、早熟禾等外国草种,城市绿化草坪也基本上都是进口草,有的城市更搞起了奢华绿化,竞相攀比引进国外的“天价树”。据有关部门透露,目前,我国饲用牧草草种80%依赖进口,草坪用种98%依赖进口,与国产本土草种相比,“洋草种”显然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绿化资金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效仿,唯草是绿,片面追求大面积的地毯式草坪,一味引进价格昂贵的树木,来打造城市的绿化景观,不仅增加了巨额的经济负担,而且“洋植物”对国内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无疑也是一种挑战;同时,由于进口草种比例居高不下,令行业的自主权丧失,终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我国本土草种和乡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进口草坪草为例,虽然表面看上去很美,但多少有点“水土不服”,“娇气”难养,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养护;还有的城市因为引进的是平均每棵单价数十万元的“天价树”,为了防止偷盗与损毁,为这些名贵树木进行GPS定位,从而带来巨大的管护成本。另外,在过分依赖进口草种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因为检疫、转基因、气候不适应等问题而带来不确定因素和重大损失。
一方水土养一方“草木”,其实,最好的草种树木就在我们身边。本土草种是从当地自然生长的草种中选育而来的,无论是对土壤、气候,还是水文的适应上来说,都比进口草更具优势。尽管我国本土草种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天然具备的“主场优势”不可忽视,只要因地制宜调整育种思路,通过培育改良等技术创新即可弥补原先的不足。
综观国外的城市绿化,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像高尔夫草坪那样的高档次、高水平的观赏型人工草坪极少见到,那里大面积的草坪草种都是以乡土植物为主。草坪的美观、保持水土等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不在于其种群是否单一与纯净,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覆盖度与整齐度。回顾我们的城市绿化建设,曾经走过砍树种草、毁草种树、拔杂草等道路,如今一些城市又走入了“片面追求‘矮化’,重草轻树、唯草是绿”的误区,有人说那就像管理高尔夫运动场一样经营城市绿化,这些带给我们不少的经验与教训。
其实,城市绿化是以栽种植物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绿化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3种效益。以此来看,种植一些价廉物美的乡土草种树木,更易于达到上述效果,更能满足“好种好管好活好看”的绿化需求。乡土草种树木资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仅能适应本地的生态环境,不需要特别的投入,可以降低养护管理的成本,节约能源,节约资源,而且各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市情,有的城市还有自己的市花市树,所以在城市绿化上选择这些乡土草木资源,更能体现自己的品牌和地方特色,有助于营造具有特色的园林城市风格。
应该肯定,现代化城市要有现代化绿化相匹配,因此我们并不排斥在某些重要的地方,建立一些高档次、高水平的需要精细管理、更加美观的观赏型人工草坪或景观大道,但决不能搞成“草坪铺垫,花木点缀”的单调模式。在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应当坚持“以树为主、花木相随、优化品种、植物多样、和谐搭配”的原则,努力做到点线面、高中低、多品种的科学有机结合,使我们的城市真正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花木繁茂、四季常青”的大花园。
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大,绿化用地和水资源都十分有限,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应该认清我们的国情、市情,充分利用本土草种树木、乡土植物资源与天然植物群落,因地制宜地搞节约型绿化,一味贪大求洋、奢侈绿化只会带来一时的繁荣,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及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格格不入,理应摒弃。只有真正将我们的绿化建设引导到科学、务实、正确的轨道上,才能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