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明明 赵 芸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视觉语法框架下电影海报中的元功能分析
——以《速度与激情7》为例
车明明赵芸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以克瑞斯与勒文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分析《速度与激情7》电影海报中的元功能,以期充分挖掘其图像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揭示图像与文字相互作用构成多模态语篇意义的方法,指出分析和解读多模态意义的构成不仅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电影的主旨与内涵,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多模态语篇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视觉语法;电影海报;元功能
多模态语篇分析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这标志着语篇分析已经从单纯的文字分析进入到一个综合分析的新阶段。与一般的语篇形式不同,电影海报运用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社会符号共同表达意义,因而它是多模态应用的一种范例。
本文以电影《速度与激情7》中的一幅海报为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视觉语法框架对其进行多模态语篇解读,旨在分析和挖掘其图像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并探究其传递意义且构成语篇意义的具体方式。
1理论框架
1.1多模态话语
多模态语篇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语篇。即多模态语篇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声音等的复合话语,或者有任何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多模态话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对多种符号所构成的多模态语篇进行有效的意义整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是多模态话语的革命性理论和建树。
1.2视觉语法
语言使用的目的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即语言具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和功能,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将这些千变万化的多种功能概括为“元功能”或者“纯理功能”,他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语法是制造意义的资源,语言为我们对社会行动的经验和形式的阐释编码。元功能旨在强调和挖掘语言的本质功能和内涵,帮助读者准确地理解语篇的意义。基于元功能理论,克瑞斯和勒文提出了图像在视觉交流中可以实现语言表达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功能。他们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将元功能的理论延伸到了视觉模式,创建了用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对应元素的“视觉语法”理论。视觉语法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图像上来,认为图像也是一种社会符号,不同的符号可以表达同一主题和意义。视觉语法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图像中的元功能,分析语言与图像共同作用来构成语篇的运作机制,有助于读者了解语篇中的图像,更好地理解语篇含义。
2《速度与激情7》电影海报中的元功能
《速度与激情7》影片的海报文字和图片配合完美,呈现出明显的多模态特征,深刻地展现了电影的主题,具有强烈而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是研究语言与其他社会符号语篇意义的很好范例。以下从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出发,基于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速度与激情7》的海报进行分析, 以便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多模态语篇下图像意义的产生与传递。
2.1再现意义
在视觉语法理论中,再现意义对应于元功能中的概念意义,即图像观看者与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图像参与者通常指图像中具有生命特征的人或动物,图像观看者即识读者。图像的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区分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的标志是图像中是否存在矢量。矢量指图像中元素所构成的斜线或者对角线,它是连接一个或多个参与者的线。叙事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以及言语和心理过程,图像参与者就是矢量连接的参与者,它们处于图像中比较重要的位置;概念再现包括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概念再现中没有矢量。
该海报中的图像参与者为七位男女主人公,而参与识读图像的是图像观看者。七位主人公动作和眼神形成一种矢量,其肢体语言很好地体现了图像参与者的行动过程,因此这就构成了一种叙事图像(见图1)。当参与者之间建立联系的矢量是目光或眼神时,参与者通过视线交流在头脑中形成反应,构成反应过程,继而通过反应过程体现图像参与者的关系及态度,由此便形成了心理过程。此外,海报中人物后方以繁华的高楼大厦为背景,也是图像中的次要参与者,该背景与主人公构成分割线,这种无形的线条连接了图像中七位男女主人公与高楼大厦两种不同的图像参与者,从而又形成了另一种矢量。
从表面来看,该海报是在通过图像模态表达主题,实则是通过多模态展现了影片的叙事主题与概念意义,因为图像观看者以图像设计者的立场观看图像,同时也在接收图像信息,视线从发出到被接收完成了一个交际过程,图像观看者以对图像的主观认知提取出图像的再现意义,为图像观看者与图像的互动打下基础。
2.2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的延伸,即图像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以及图像观看者的关系。研究图像的互动意义应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点出发。 克瑞斯和勒文指出:“图像在传达意义时都有一个图像行为,这种图像行为是由表征参与者的凝视系统实现的,凝视表达分为两种:索取和提供。”若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有目光接触,则表明有“索求”,这就是“索取类”图像;反之便构成了“提供类”图像。本海报中七位主人公与图像观看者未达到目光交流,故属于“提供类”图像。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而图像中的社会距离由图像取景距离的远近决定,即距离越近,图像的参与者与观看者关系越亲近;距离越远,关系则越疏远。该海报设计以高楼大厦为远景,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体现一种疏远的社会距离,高楼大厦与七位主人公未构成亲密的所属关系和私人关系,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七位主人公是图像中的近景,也是该图像的重点,透露出主人公急于复仇与伸张正义的情感,拉近了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的个人距离,建立起了亲密的人际关系。
图像中的态度由视角来实现,而视角分为垂直视角和水平视角。水平视角包含正面视角与斜面视角。正面视角缩短了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的距离,使图像观看者亦能较好地融入其中;斜面视角则加大了图像与图像观看者的距离。垂直视角包括俯视、平视和仰视三个角度,图像观看者如果用俯视的角度观看图像参与者,体现了图像观看者的强势;平视的角度体现出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仰视的视角则体现了图像参与者的强势。
在图像分析中,情态指图像中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它由色彩饱和度、区分度、和谐度等来体现。在色彩饱和度上,图像采用了前方亮后方稍暗的色彩分配,色彩饱和度高。在色彩区分度上,图像参与者衣着色彩与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图像左下方的英文电影名称位于人物画面之上,海报的英文电影名称将 “Fast”一词从中剔除,旨在表达生活需要激情而非超速,暗指保罗·沃克车祸去世,因而通过这种方式缅怀他。在色彩和谐度上,整个画面颜色协调,营造出震撼的3D效果。
2.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顾名思义就是图像的布局,通过构图来表达意义。构图意义将图像的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整合起来构成语篇,它是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来体现电影的主旨和内涵。
图像中人或物的位置体现了图像的信息值。处于突显位置的信息为前景,其他的则为背景。图像中七位男女主人公占据了图像的核心,处于前景位置,具有很高的信息值;图像中的背景色彩单调,突显了主人公的存在感,反衬出了人物的重要性。此外,电影英文名称、电影宣传词以及上映时间体现了语言与非语言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了图像观看者的多模态品鉴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该图像语篇的重要因素。
取景则是通过分割线来连接或切断图像。该海报中的图像前方为亮色后方为暗色,两种色彩对比鲜明,高楼大厦与七位主人公之间形成分隔线条,未形成所属关系。这种取景方式使画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视觉效果单纯而强烈。
显著性是指诸如图像中线条的粗浅、颜色的浓淡等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显著性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色调值的对比(或色彩)、相对尺寸、鲜明度的不同来实现。电影名称在人物画面左下方,加粗的白色字体线条突出,更名为“激情7”,强调了电影的主旨。电影的宣传词位于画面的右上方,“Vengeance Hits Home”(复仇燃及家园)意味着新的挑战即将开始。电影的美国上映时间则处于图像右下方,上映时间下方字体较小,显著度相对较低,信息值较弱,因此信息值之间的强弱对比突出了图像参与者之间的主次关系。
3结语
整张海报通过不同的意义表达方式形成一个多模态的谋篇布局,由图像、文字、颜色等多模态符号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成语篇意义,承载整部影片主题,充分反映出影片的表现手段与思想内涵,实现了视觉符号的传达目的,也达到了吸引观众的宣传目的。因此,只有基于多模态视角,深入挖掘图像语篇中的多模态涵义,读者的多元品鉴意识和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总之,电影海报呈现出明显的多模态特征,因而有必要将语言符号与图像、声音等视觉符号结合起来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和研究,以便全面准确地理解这种多模态语篇的内涵。必须指出的是,视觉语法理论可以阐释电影海报中语言及其他非语言符号共同构建语篇意义的模式,因而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语篇认知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挖掘图像中的深层含义,也可以帮助其更好地体会电影海报的艺术美感并深入了解电影主题。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2]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9.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5]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6]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356—362.
[7]Kress, G.. 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London: Routledge,2003.
责任编辑:李增华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3.060
收稿日期:2015-11-30
第一作者简介:车明明(1965—),女,陕西合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3-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