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类型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联

2016-06-16 08:35公静静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4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摘要】人格类型与职业兴趣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人格类型可能存在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兴趣,而作为艺类大学生除具有大学生普遍共性的同时,也有其特殊性,无论是在表征还是思维都更加特立独行,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职业选择上也往往具有更大的迷茫性,本文综合分析艺术类学生人格类型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联,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人格类型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并根据测量结果指导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做更加客观、理性的决定。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人格类型 职业兴趣 职业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80年代之前的“统分统包,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分配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调节,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当前存在的一定失业率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然而也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带来了一定压力,失业率的发生通常会出现在下几种情况:1.学生本身存在就业困难,例如家庭困难、心理困难。2.学生就业时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很多时候是与预期不符。3.就业之后发现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预想不符而辞职。 整个过程都透漏着年轻人对职业选择的迷茫。正是由于如此,更加凸显了高校教育中职业辅导的重要性。

由于作者本身是一名艺术类院校的一线辅导员,主要针对艺术生进行了人格类型与职业兴趣方面的考察,研究同一种人格类型的主体在职业兴趣上是否存在一致,不同人格类型主体在职业兴趣是是否会存在相似,从而在职业辅导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因人而异,达到职业辅导的理想目的。

人格的理论分为两大基本体系,即人格的类型理论和人格的特质理论,人格的类型理论是指以人的最突出人格特点将人加以分类并加以描述的人格理论。人格特质理论则是用多种心理特征来刻画一个人的人格特点的理论。显然两种理论针对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人格类型理论针对的是群体,而人格类型理论针对的则是个体。本文更侧重于人格类型理论,期望通过对人格类型理论的整体把控为大学生就业实现布局性指导。

对于职业兴趣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会有不同的解释。总体概括起来,目前最主要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观点人为,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的意义,是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职业兴趣是兴趣的一个分支,是兴趣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发展,是就业人主管与客观环境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一个人的职业兴趣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会随着自身和环境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职业兴趣的高低往往与职业绩效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一、人格类型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

不同人格类型,以及人格类型的不同维度,对择业效能、职业选择、职业效能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一)人格类型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具有外向型、社会型、开放型人格类型的大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陌生人际关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就业,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即使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也能很快从挫折中摆脱,迎接新的挑战。

相反,大学生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维度使就业主体在择业过程中过与顺从,无法积极表达个人意向,择业主动性不足,往往会造成就业困难。而神经质维度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缺乏抗压能力,容易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神经紧张,受到打击容易一蹶不振,造成就业困难。

(二)人格类型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体现于延伸,人格是决定一个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人格的特殊性决定了,主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包括工作性质,工作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当工作环境能够提供给个体机会或奖励时,就代表主体的人格与职业相和谐,反之则是不和谐。

不同的人格类型维度在这职业选择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具有外向型、开放型人格维度的择业者更加倾向于从事具有创造性的、主动性的工作。具有社会性维度的择业者更倾向于从事合作性、服务型工作。

(三)人格类型对职业绩效的预测作用

职业绩效包括关系绩效和作业绩效,其中关系绩效包括敬业精神和人际促进。主要指对工作的忠诚度及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而关系绩效主要由人格来决定。由于不同职业对当事人的人格特质有一定的侧重需求,例如外向型对管理者的预测效能高于内向型,外向型、开放型的人格维度对于从事培训工作的预测效度高于宜人型对该工作的预测效能等。研究表明,除了敬业精神能够有效预测个体在多种职业背景下的职业效能外,人格的其他几个维度对不同职业的预测维度是存在区别的。

职业选择的过程是各方面因素相互协的调过程,其中包括1.自身定位 2.职业了解 3.人职匹配 4.实践中的职业发展。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艺术类学生由于其所受教育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以及教育引导的片面性形成了较与普通本科学习的学生不同的人格类型。

首先,由于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特点、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神经质维度较一把本科生更加强烈。与一般本科生相比较,抗压能力低,更容易产生焦虑、烦恼、恐惧心理,易冲动,情绪稳定性相对较差。

其次,艺术类学生在开放型、外倾型维度上更突出,由于艺术类学生思维更加特立独行,追求个性的彰显,积极彰显自我,情感丰富而强烈,善于从事非传统的、新颖的、好奇的工作,厌恶墨守成规,缺乏创作的工作。

另外,在严谨型、顺同型维度上相对较低,艺术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自制能力,喜欢随心所欲。在专业学习和创作上更不愿受他人或传统思维的束缚,这种生活环境造成艺术类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情绪具有不稳定性,缺乏严谨态度。

三、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辅导

信息时代带动了无边界职业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直接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必须变革术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将就业市场特点与学生自身的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倾相结合,加强规划管理,创新方法和理念,因时、因人地帮助学生适应无边界就业现实。

(一)人格类型各维度扬长避短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效能不高,他们缺乏对社会上所需工作岗位的认识,同时由于其人格类型中的神经质维度,再就业过程容易遭受挫折,从而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然而,其人格类型中的艺术型、开放型外倾性等维度则使其具有想象力、创新力强等特点,这与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人格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可塑性。针对当前大学中思政教育的现实性,针对单个学生进行一对一长期干预是不现实的,可以考虑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异质团体辅导比同质团体辅导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于,艺术类学生思维更加自我,且相互之间具有很多相似性,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容易被接收、被吸纳。

(二)家庭、校园、教师三方面的联动

人格类型的形成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和校园,研究表明,不同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主体在人格类型上有很大差异,因此,父母在学生人格类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作为学校,特别是在专业类院校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忽略了对思想、心理方面的引导。在学生教育方面,最重要的实施者即教师,艺术类同学情感强烈,更容易受老师的影响,教师在人格维度上的表现往往成为学生追捧的对象。因此,高校老师更应改加强岁自身人格的塑造。

(三)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效能不高,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就业观念存在固化,他们往往因自身专业的局限性而产生失落感,作为高校思政教师承担着职业辅导的重担,应该积极地将就业形势中好的因素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突破原有的局限性,快速适应无边界职业时代。

参考文献:

[1]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8.

[2]刘澹.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 2013,(24):208.

作者简介:

公静静(1983.12-),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研究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互联网+”时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辅导员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
艺术类大学生多功能课桌椅设计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