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環境牽扯到多個方面,隨著城市生活廢品回收壓力、日常生活環境污染壓力日增,必然導致社會各界、相關的業界衍生各種利益衝突。既然政府應該積極地去應對社區環境污染的問題,又該如何看待各方面的利益衝突問題?例如應該如何平衡廢棄物回收及處理場所、汽車維修、油煙、噪音等污染環境的商業活動與社區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
何偉添博士表明,環境保護是一件對大家都有利的事情,無論站在哪一立場,均為個人的公共利益,對於政府來說,只要有所作為,那就是在保護公共利益。如何平衡公共利益與個別業界利益的關係,這並不衝突和矛盾。以廢棄垃圾為例,政府完全可以通過對廢棄物的處理來扶持幫助業界,居民的廢棄物可以維持業界的生產和經營,若政府能提供合理的處理廢棄物的場所,有利於業界的發展,自然也能保證廢棄物的妥善處理,為居民打造乾淨和衛生的居住生活環境。也許有人會說現在澳門仍然採用焚燒垃圾的方式去解決日常垃圾,但現有的垃圾焚化處理中心能力有限,而居民的日常垃圾是無限的,長此以往,定會不堪重負。若社區跟企業之間有了很好的互相配合、扶持,在良性循環的狀態之下,還擔心社區環境污染的問題嗎?在過去,政府缺乏整體的規劃,比如北區住宅區,集中了較多的回收商舖和汽車維修,如今要改,定不容易。但如果得到政府的幫助和統一管理,對相關業界來說,可以降低經營成本,對居民來說,減少了污染源,而政府的環保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達到了三方全贏的局面,自然也就能緩和業界與居民之間的衝突了。
黃璜所長指出首先要看到底什麼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多層次的,多維度的並且有時空性的。多層次,比如說,社區裡有公共利益,整個澳門社會也有公共利益,這兩個必是完全相容的;多維度,比如說,公共利益裡面既包括環境安全的利益,也包括了經濟利益、文化利益等等;時空性,比如說,有長期的利益和短期的利益等。所以當我們說公共利益時,不能在潛意識中把公共利益僅僅定位成局部的利益、單維上的利益、短時的利益,而是要說這裡面存在著複雜性和衝突,不能把問題過於簡單化。現實情況要比理論設定的環境複雜,回到本澳的實際問題,社區環境污染的製造者通常是小微企業,它們本來就是為居民生活和遊客旅遊服務的,所以環境污染至少從目前來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迴避的,所以說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程度的問題,政府應該做的是去把握這個環境保護的度,既不危害居民的生活,又能讓業界有生存營運的空間。
雷民強副理事長非常肯定公共利益為第一位,現階段澳門處於環保產業鏈的第一階段,是需要相關的業界來完成回收的這個階段,若連基本的處理都無法做到,何談其他的發展?在這個階段,居民的利益保護也得到了體現,業界的加入讓居民在處理日常廢棄物方面便捷了許多,至於因此產生出來的社區環境污染,需要政府從中協調解決,例如提供場地,提供分類場所等一系列的資源,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若只是簡單地以金錢來支持,並不利於環保產業的全面發展。。
林宇滔副理事長坦承:站在政府立場上,現在能做的就是從微觀上面平衡政府、業界、居民的三方利益,例如修訂各種量化的環保指標。不過對業界來說,也許需要用高水準和技術才能達到,但不是完全做不到。業界要生存,居民也需要業界保持社區環境。微觀上的平衡很難拿捏,居民的生活權和業界的經營權都要維護,那麼唯有修訂一個業界只要用心做就能達標的環保標準,過去澳門環保指標並沒有統一的要求,長遠來說完善法規是必須的,儘管各方本身存在矛盾,但可以盡量設置一個緩衝區。
社區環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居民在離不開相關業界的同時又不能忍受他們所帶來的污染,從來都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面對各方利益,相信唯有在政府的合理引導下,各自選取一個中間標準,定會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確保無論大的利益還是小的利益,都不受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