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016-06-15 12:05刘云云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措施

摘 要: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语文教师存在着倦怠感、失落感和不平衡感,这主要是由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学科特点决定的。据此提出教师和学校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措施

随着大家对语文的关注度和期望值的增加,语文教师的心理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学科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对语文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有助于语文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消除心理障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语文教师心理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既有教师这一职业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师的心理健康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近几年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但针对语文教师的研究却不多。语文教师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语文教师内心的巨大压力感

语文课是学校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课时数比较多,在高考总分中所占比例较大,这表示教师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语文学科包括阅读、写作、口语等板块,而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且有些知识学生难以消化,但教师又不能不教,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教学压力。语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华,尤其是当下大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师可谓是任重道远,压力不言而喻,有些教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情绪失控的情况。这些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也会导致学生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二)语文教师心理上的倦怠感

倦怠感是各科教师都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但语文教师也有其独有的特点。语文有时会让教师产生一种低自我效能感和低成就感。这里需要提到学习语文的目的问题,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感悟力、想象力、审美力等,并且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后者,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的语文学习难以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学习效果不明显。于是教师的激情会逐渐消散,工作开始懈怠,出现一些消极心态。

(三)语文教师内心的失落和不平衡感

语文的重要性在观念和行动上存在一定的错位。在实际的学习中,语文的必要性是师生和家长一致认同的,但在实际行动中却缺乏执行力。现实中的语文逐渐被边缘化,语文学科是一流的学科却是末流的待遇,学生和社会对语文的重视度远远低于数学和外语。现在的补习风气很盛,学生们基本倾向于补习数理化,语文却无人问津,在这点上无论是收入还是重视度上都让语文教师的心理产生不平衡感。另外,学生和社会的评价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正比,这会让教师的内心感到失落。语文是一个基础学科,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具备一定的语文素质,一些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语文教师的岗位,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师队伍比较混杂。一些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会因此感到不平衡和失落,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甚至产生怨职情绪,职业认同感不断降低。

(四)语文教师心理上的自卑感和无用感

语文素养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加上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水平都处于中等,这些客观因素让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不冷不热,一般不抱太高的期望。学生会把课下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数理化上,有的甚至在语文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的忽视和教学效果的不明显常常会让教师有无力感。现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本位逐步转向学生本位,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师们需要适应时间,教师权威的减弱会使其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觉得自己无用武之地,心理素质差的教师会产生自卑感和无用感,有些教师还会出现忧郁和恐惧心理。

二、语文教师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语文教师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普通人,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当然个人因素也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出现心理问题也有自身的独特原因。

(一)职业特点

语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都需要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语行为和师表形象。再加上许多语文教师还要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其心理压力更大。总之,语文教师的多样功能和多角色扮演给他们带来了许多难以负荷的压力。网络时代语言文字类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教学改革往往最先从语文开始,教师们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语文教师职业的这些独有特点让他们有了区别于其他科目教师的心理感受。

(二)学科特点

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来说,“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决定了其人文教育因素的广泛存在,但是人文教育是零散的渗透在教学中的。因此语文学科不可能完全按照人文教育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它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习得的。

从语文的课程目标来说,语文课程目标指导和制约着师生的语文教育活动。语文课程目标的连续性决定了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语文素养是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的理解力、审美力、表达能力等都具有不确定性,是不可量化的,很难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和制定评价标准。

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架构是非常模糊的,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确定的方向,高考的考试大纲不明确,且与中考大纲的内容有重叠。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方面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针对语文教师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语文教师可以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

首先语文学科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的价值是不能贬值的,要对自己和学科有足够的信心。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压力是无时无处不在的,要学会自我调整,换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变压力为动力,越是当前的状态,越应该做得更好。不要只着眼于消极的方面,语文学科的优势足够支撑语文教师在风雨中前行。

(二)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语文教学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成绩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从立言到立人的转变,教会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从业的教师要有自己的语文梦想和信念,真正爱语文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教师一路前行。将要步入这一行业的毕业生,要谨慎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明确自己的内心想法,只有爱它,才能做好它。

(三)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社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加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压力,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想要维护自身的专业形象,就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阅读和作文方面的教学能力,而且文本解读的能力是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语文教师要改变不备课随便从网上找教案的习惯,教师们有了“家底”,信心才会充足。

(四)学校要制定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评价方案

学校和社会应当尽量避免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向教师日常教学过程及表现行为等多方面的过程评价转化,强调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实行语文学科的发展性评价,对学生评价要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五)学校应完善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无论是在理论阶段还是在实践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建设得越来越好,但是在学校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常见,教师的心理问题现在愈加突出,专门为教师服务的咨询师必不可少。

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学校、家长、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对教师们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冰清.高考深化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

作者简介:刘云云(1988— ),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