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研究的一部力作
——《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评介

2016-06-15 05:26孟伟根
关键词:异域绍兴英译

孟伟根

(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中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研究的一部力作
——《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评介

孟伟根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对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梳理了鲁迅小说通过翻译旅行到英语国家的历史轨迹,考察了鲁迅小说的不同译者翻译绍兴方言与绍兴地域文化的策略,是中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研究的一部力作。

关键词:鲁迅小说;地域文化;英译

鲁迅是公认的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经典作家,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20世纪50年代至今,鲁迅研究一直居于国内学术和文化的中心位置[1]162。“鲁迅学”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成为一门显学,国内外研究者灿若繁星,中外文著述汗牛充栋。然而,“在重点研究鲁迅思想和作品的‘中国鲁迅学’体系中,鲁迅作品中的文学方言及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边缘课题”,“目前国内外对鲁迅小说中绍兴方言及文化翻译问题的学术关注很有限”[2]前言。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一些国内学者开始重视中国乡土语言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汪宝荣博士的新著《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以下简称《异域的体验》)就是这一领域的一部力作。

一、该书的内容构架

《异域的体验》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5月出版,全书共264页,除“序”“前言”“引论”“结论”“附录”“索引”和“后记”外,主体部分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纵览了西方翻译研究范式从“规定性”向“描述性”的转向,概述了用作该书核心分析工具的三种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即埃文—佐哈尔(Even-Zohar,1990)的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图里(Toury,1995)的翻译规范理论(translation norm theory)和勒菲弗尔(Lefevere,1992)的重写理论(rewriting theory),并扼要评析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应重新评价规定性翻译研究,特别是应积极肯定传统翻译研究的优点,认为描述性翻译研究和规定性翻译研究可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这正是该项研究的方法论立足点和贯穿始终的两条主线。

第二章是该书的重要章节之一。作者选取了鲁迅小说的七种代表性英译本,运用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前鲁迅小说英译历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历时描述。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译者的生平及背景,包括他们对绍兴方言与绍兴地域文化了解程度的分析,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方法,考察译者遵循的起始翻译规范,描述译本的总体面貌,勾勒鲁迅小说英译历程的发展脉络。

第三章首先考察了鲁迅在小说中运用文学方言的三个原因,区分鲁迅有意识、无意识运用方言的两种情形,分析鲁迅如何利用绍兴方言语音、语法及词汇特点创造文学方言及其文学功能,然后借用勒菲弗尔提出的“话语世界”(universe of discourse)概念,对鲁迅小说中运用的绍兴方言语汇进行界定和分类,最后说明方言词判定办法。

第四章采用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对译者处理鲁迅小说文学方言的手法和效果进行评析。基于对国内外文学方言翻译研究现状的梳理和述评,作者首先确立鲁迅小说文学方言翻译的批评标准,即译本应设法让说方言的中国“文化他者”发声,传播“中国乡土的味道”。该标准基于“有限度的忠实”原则,即译文应再现原作文学方言,但容许一定程度的风格或语义流失;译者应设法保留文学方言的某种文学功能,包括赋予地方色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刻画人物性格,制造戏剧性效果等。为此,译者可采用两种补偿性翻译策略:一是用标准英语翻译方言成分,辅之以提示性词语;二是采用口语化、俚俗化的英语口语翻译,或适当使用能暗示方言特质的自然俚俗的英语口语词。然后,作者以卡特福德(Catford,1965)的方言对等译法、哈蒂姆和梅森(Hatim and Mason,1997)的方言功能保留译法、德拉巴斯替塔(Delabastita,2004)的双关语翻译策略、艾克西拉(Aixelá,1996)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为译评分析工具,选取方言谐音双关和名物、民俗及概念类方言词实例,通过分析每个实例的语义、文化内涵及文学功能,评价各种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及其效果。

第五章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译者遵循的初始翻译规范,解释其翻译决策。首先,确立用于描述译文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五个参数,对名物、民俗、俗语、詈辞四类方言词译文进行分析,评定译文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其次,用统计学方法将上述评定结果模糊量化,计算出总均值和分类均值,析出各种译本遵循的翻译规范;最后,将翻译行为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译者为何遵循某种翻译规范,以及翻译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二、评价与思考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ety),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文学作品中恰当地使用方言,有助于营造浓郁的地域氛围,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但如何将这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译成目的语,又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文化风味,是译者颇感棘手的难题。翻译理论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难以达成共识。有学者指出,“至于在理论上方言能否用于翻译,仍然是一个价值判断上的两难问题,这也是到目前为止翻译理论界尚未真正有效地解决的问题”[3]210。

鉴于目前我国翻译界“对方言翻译的研究很少见”的情况[4]67,汪宝荣博士的新著《异域的体验》可谓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该书对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的贡献在于:一是全面梳理了鲁迅小说通过翻译旅行到英语国家的历史轨迹;二是考察了鲁迅小说的不同译者如何翻译蕴含“异域情调”的绍兴方言与文化,即如何再现鲁迅小说的文学方言,让说方言的“文化他者”发声。

遵循以上两条宏观思路,该书作者具体提出了以下四个核心问题:1.鲁迅小说通过哪些个人和机构的努力得以旅行到英语国家?2.文本旅行到达目的地后效果如何?是否能获得目的地读者的赏鉴或欢迎?3.译者如何翻译鲁迅小说中异域情调浓厚的绍兴方言与文化?如何处理“力求其易解”(即通顺或“可接受性”)与“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即忠实准确或“充分性”)之间的冲突?4.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如何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地域方言和文化?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思考已经深入到了地域方言翻译研究的理论前沿,《异域的体验》的作者对鲁迅小说中地域方言翻译研究的认识已经触及翻译过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蕴涵了深刻的理论体系。

《异域的体验》在理论演绎方面并不偏执于某一种翻译理论流派,在翻译方法的分析上也不局限于单一翻译技巧的研究,而是在兼顾理论建构和学术批评双重学术品质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鲁迅小说近70年英译历程的历时与共时的考察和研究,作者精辟地回答了上述前两个问题。他指出,中国本土译者和华裔译者是向欧美译介传播鲁迅小说的中坚力量;从总体上说,鲁迅小说的翻译篇目逐渐增多,从单篇、单行本、选译本到全译本,且译文质量逐步提高,从过于偏重直译、自由译到译文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兼备。英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度也逐渐上升,读者群从以研究者和学生为主的“小众读者”日益扩大到大众读者,显示出从发端、活跃、稳步发展到成熟、学术性翻译的清晰发展轨迹,这有助于鲁迅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获得目的地读者的鉴赏甚至欢迎。然而,正如英国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指出的,美英的翻译文化不够繁荣,对外国文学译作普遍兴趣不大,甚至存在抵制现象,因此“可以说迄今为止,英语世界的大众读者仍对鲁迅所知无几”[2]206。所以说,鲁迅小说的英译之旅还没有真正到达目的地,还需要更多的译者和机构为之付出努力。

在译文分析方面,基于汪宝荣博士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对很多例证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通过各种译文文本对鲁迅小说方言英译的规定性批评和描述性分析,他得出了上述后两个问题的结论:就鲁迅小说中异域情调浓厚的绍兴方言和绍兴文化的总体处理效果而言,七种英译本大体上都实现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即大致上符合鲁迅提出的“力求其易解”这个翻译标准,但对译文的充分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废,达不到鲁迅提出的“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这个标准;英语读者体验不到鲁迅小说中的“东方异域情调”,也就不能与中国文化开展实质性的对话。作者进一步指出,为了让英文读者能够体验到中国文学作品中弥漫的异域情调,译者应尽可能再现作者运用的文学方言及其地域文化意义。采用文学方言自创译法或方言特征淡化译法,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再现原作中的文学方言,从而处理好“力求其易解”与“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之间的固有冲突。用这种方法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地域方言与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基于上述研究,作者对鲁迅文学方言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第一,应重视、加强中国文学方言的翻译研究,扭转目前方言翻译注重外国文学方言的汉译研究,轻视中国文学作品方言的外译研究的局面;第二,充分利用语料库和各种翻译研究方法开展多路径、多方位的方言翻译研究课题;第三,储备具有地域文化知识的优秀人才,为译者提供所需的语言支持;第四,有关出版社应对现有的《鲁迅全集》版本中提供的方言注释进行增补、修订和完善,必要时可专门编写《鲁迅作品方言注释》;第五,要提高中国文学方言与中国地域文化在外语译本中的可见度,使外国读者领略到多姿多彩的中国地域文化,推动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2]211-212。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160-179+206.

[2]汪宝荣.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陈吉荣.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以方言翻译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2):67-70.

(责任编辑林东明)

A Masterpiece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Review of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English Representations of Shaoxing Culture in Lu Xun’s Fiction

Meng Weig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English Representations of Shaoxing Culture in Lu Xun’s Fiction makes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haoxing regional culture in Lu Xun’s fiction, traces the history of Lu Xun’s fiction being introduced into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investigates different strategies employed by different translators in translating Shaoxing dialects and Shaoxing culture. The book is really a masterpiece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Lu Xun’s fiction; regional cul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2-0038-03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2.008

收稿日期:2016-03-03

作者简介:孟伟根(1957-),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异域绍兴英译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绍兴大闯关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人文绍兴
异域寻踪
异域寻踪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