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国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骨科,北京 110041)
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创伤性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存在创口面积大、软组织严重挫伤、粉碎性骨折以及创面重度污染等问题,若治疗不当极易出现骨髓炎、关节肿痛、创面水肿等并发症[1,2]。因此,本文以2012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52例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就VSD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进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2012年1月-2014年7月,将我院收治的52例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本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16~65岁,平均39.6岁。其中车祸伤21例,坠落伤9例,机械绞轧伤8例,重物砸压14例。所有患者从受伤至就诊时间为0.5~14 h,均属于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创伤缺损面积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清创、外固定支架治疗,每日或隔日进行创面换药一次,换药时清除坏死组织、脓液以及异物。在治疗初期,肉芽组织生长缓慢、水肿、边界不清,经过一段时间的换药和治疗后,新鲜肉芽形成,可实施皮瓣转位术或肌瓣转移术。
实验组采用VSD治疗。对患者进行常规清创术,彻底清除失活组织,对于伴骨缺损或骨外露患者,要切除所有的失活或污染严重的碎骨片,尽可能保留大块碎骨片。及时修复受损的血管神经以及肌腱,尽可能保留软组织以对外露骨骼、肌腱、神经、血管进行覆盖。采用VSD技术治疗时,首先裁剪形状面积合适的VSD敷料,使其充分覆盖并接触创面,以便引流;实施固定边缘缝合,将VSD敷料固定于创面周围。用生物透膜将VSD敷料、引流管以及创面周围皮肤粘贴封闭,粘贴范围应超过创面2.0~3.0 cm,并确认其是否存在漏气情况,确保良好的密封性。连接中心负压装置和引流瓶,以18~60 kPa进行持续负压吸引,并时刻观察引流情况,保持畅通。术后10 d卸除VSD敷料,根据患者体温、患肢局部情况、血常规以及创面肉芽生长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决定下一步是否进行多次清创及更换VSD敷料持续吸引。如果肉芽组织情况良好,可行植皮或采用血管肌瓣转移。对于伴骨组织外露发黑者,要及时适度地切除坏死的骨组织或在外露骨上钻孔,直至发现骨组织上出现渗血,再行皮瓣转位术或肌瓣转移术修复创面。
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3],将评分结果分为优、良、可、差四级,并计算优良率衡量胫骨骨折治疗效果。患者踝关节无肿胀痛感,行动自如,步态正常为优;患者踝关节轻微肿痛,活动度为正常活动的3/4为良;患者踝关节疼痛感明显,活动度为正常的一半,步态正常为可;患者踝关节肿胀,剧烈疼痛,跛行甚至不能行动为差。收集整理患者住院时间、创面闭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的相关资料,以及骨髓炎、关节肿痛、创面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作为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
选择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优良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测试,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的要求,进行评级,结果如表1所示,无论是优、良等级的人数还是优良率,实验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对比数据差异明显(χ2=7.923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Mazur踝关节功能评估比较(n,%)
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治疗和恢复情况。通过对患者随访,发现实验组住院时间、创面闭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指标比较(χ±s)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骨髓炎、关节肿痛及创面水肿三项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由于皮肤软组织缺损严重,骨骼及软组织暴露,能否及时成功的清理和修复创面,成为防治局部感染,促进骨折愈合的关键。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创面的血运情况直接影响创面的愈合,应用VSD治疗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可有效覆盖创面,在持续负压的作用下,增加了创面血流,改善了创面的局部微循环。随着创面血运情况的改善,能够将修复创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输送至创面,而代谢产物也利用血液进行交换和运输,极大地促进了修复细胞的增殖,修复功能不断增强,缩短了创面愈合的时间[4,5]。组织的水肿不利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影响了血液微循环,导致创面缺血缺氧,而在持续负压状态下,能够有效改善创面及周围的微循环,水肿状态减轻[6],有利于缓解创面水肿并发症的发生。VSD通过全面覆盖,将点状吸引变为面状吸引,从而能够持续引流创面渗出、坏死组织及细菌,减少了坏死组织释放各种阻碍创面愈合的酶类[7],保持了创面的清洁,同时在负压状态下,抑制了细菌产生,有利于创面恢复。使用生物透膜可以有效地隔离创面周围细菌,保持创面清洁,加速血管再生、刺激肉芽组织形成及加速坏死组织、纤维蛋白的降解,减轻疼痛所致的血管痉挛,能够预防创面感染,加速创面愈合。
在应用VSD治疗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手术适应证,具备显著适应证的患者可及早选择VSD治疗,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负担[8]。二是对于胫骨裸露在外的骨面处理,尽量在骨面打孔,可以为肉芽组织的生长提供较好的血运条件,促进创面恢复和愈合。三是要根据患者及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负压值,例如当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吻合血管后,将软组织覆盖在血管后,为了防止血管破裂或受压,就要选择较小的负压值。一般负压控制在18~60 kPa,并对管道进行仔细观察,防止出现倒流、阻塞和脱落等情况[9]。同时要加强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加强饮食、体位护理,检查引流状况,保障管道畅通,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四是对于创面严重者,要根据创面恢复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果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不佳,应再行清创,继续负压吸引,直至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再行皮瓣转位术或肌瓣转移术[10]。
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多为高能量损失,皮肤软组织缺损极难愈合,VSD技术通过封闭创面、改善创面血液微循环,有效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和细菌,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促进骨折愈合,缩短了患者的创面闭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了骨髓炎、创面水肿、关节肿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