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花,唐小波,黄美珠,钟 瑜,韦传姑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调查及心理干预
李香花1,唐小波1,黄美珠2,钟瑜1,韦传姑1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及其心理干预的措施与效果。方法对1 89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并对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分析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情况。结果1 89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或)抑郁的发病率为38.55%(731/1 896),化疗前为33.39%(633/1 896),化疗过程中共新增病例98例。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中晚期高于早期(P<0.01)。不同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条件、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干预后731例焦虑抑郁患者SDS、SAS评分(56.22±6.84、54.83±5.62)均较干预前(62.83±8.62、59.24±6.32)降低(P<0.05)。结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能够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担心治疗效果及费用、生活能力的下降及对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等因素,往往存在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1-2]。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提高患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然而,化疗本身会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了焦虑和抑郁的发生[3-5]。作者对1 89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伴有焦虑或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2月至2015年1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 896例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 078例,女818例,年龄32~86岁,平均(64.52±22.83)岁。其中,肺癌368例,乳腺癌321例,结直肠癌256例,胃癌214例,肝癌186例,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226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86例,骨骼恶性肿瘤84例,其他55例。患者临床分期为早期286例,中晚期1 610例;学历为中小学1 282例,大学及以上614例;居住地为农村892例,城镇1 004例;职业为农民672例,工人336例,退休468例,干部134例,自由职业97例,教师82例,学生63例,军人44例;已婚1 608例,未婚232例,离异或丧偶56例;经济条件:良好486例,一般1 134例,差276例;家庭及社会支持:良好682例,一般986例,差228例。1 896例患者均自愿接受调查并获得知情同意,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所有患者在化疗前24 h内、化疗过程中、化疗第一疗程结束时进行抑郁和焦虑评分。采用Zung编制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评分,≥53分为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焦虑评分,≥53分为焦虑。测评由护士发送评分表并指导完成。
1.2.2心理干预方法对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干预措施如下:(1)集中心理治疗。由本院心理医师在患者确诊焦虑和(或)抑郁后进行1次集中治疗,治疗方案由心理医师制定,时长为2 h。(2)认知行为干预。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所患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讲明化疗的作用、必要性及可能的并发症,在整个化疗期间鼓励和安慰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化疗,减少顾虑,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3)家庭教育。指导患者家属正确认识和面对患者病情,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控制不良情绪以减少对患的精神刺激。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2结果
2.1不同类型肿瘤化疗患者抑郁和(或)焦虑的发生率比较1 896例患者接受调查,结果发现在化疗前共发生焦虑和(或)抑郁633例(33.39%),化疗过程中共新增病例98例。化疗前、后总体发病率为38.55%(731/1 896)。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焦虑和(或)抑郁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肿瘤患者焦虑和(或)抑郁发生情况[n(%)]
表2 肿瘤患者不同学历、职业等状况焦虑/抑郁
2.2肿瘤患者不同学历、职业等状况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中晚期高于早期。不同职业肿瘤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学生、教师、自由职业、干部、工人、农民、军人、退休人员。不同婚姻状况、经济条件、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学历及居住地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心理干预对焦虑和抑郁的效果分析对发生焦虑和(或)抑郁的731例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干预前SDS平均得分为(62.83±8.62)分,SAS得分为(59.24±6.32)分。心理干预后731例患者中265例(36.25%)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均小于53分,SDS平均为(56.22±6.84)分,SAS评分为(54.83±5.62)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焦虑和抑郁症是常见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影响肿瘤的进展,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6-8]。本组资料显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或)抑郁的发病率为38.55%,并且大部分在化疗开始前24 h内即出现,也有一部分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新发。恶性肿瘤患者抑郁或焦虑的发病率较高,国内报道为30%~50%,认为患者文化水平、既往化疗史、知情、慢性持续性疼痛、KPS评分、经济压力及社会支持8项因素与抑郁发生显著相关[1,9]。本组资料显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发生与肿瘤分期、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条件、家庭和社会支持有关,其中中晚期、学生、未婚、经济条件差、家庭及社会支持差的肿瘤患者焦虑/抑郁发病率均较高。因此,对上述患者更应重视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伴有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的恶性肿瘤患者意义重大[10-12]。作者对伴有焦虑或抑郁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心理医生集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健康教育。作者体会,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下降,并且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和化疗。心理干预还能缓解肿瘤患者的消化道不适,提高患者食欲,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意义重大[13]。
总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意义重大。有关恶性肿瘤的心理干预措施仍需不断地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红,周莉莉,肖月锦,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抑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J].肿瘤学杂志,2011,17(4):286-288.
[2]彭玲,梁婧媛,李达.伴抑郁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分布特点及情绪表达的调查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3,26(3):143-146.
[3]吴晓丹,张美芬,张俊娥,等.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症状困扰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6):72-75.
[4]汪吕慧,刘建红,郑晓莉.肿瘤化疗患者不同病程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135-137.
[5]李淑芳,王燕,辛士珍,等.化疗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2012,15(8):465-470.
[6]李秀玉.恶性肿瘤与抑郁障碍[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3):1-4.
[7]沈伟珍,徐伟,万秋萍.社区恶性肿瘤患者抑郁干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62-64.
[8]胡雁,Ken Sellick.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焦虑和抑郁及生命质量追踪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10-812.
[9]李力,黄坤,余建中,等.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伴发抑郁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41-1843.
[10]王英,邱玉贞.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围术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84-1186.
[11]唐梦莎,胡鸿,王国平,等.心理干预对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5):376-379.
[12]许克璞,张春盈,时秀芳.心理干预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27-29.
[13]毛晓红,吴玉冉,黄亚娟,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及其心理干预[J].重庆医学,2013,42(29):3535-3537.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门诊部;2.肿瘤科,海南海口 570103)
作者简介:李香花(1978-),主管护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门诊临床护理方面的研究。
doi:·经验交流·10.3969/j.issn.1671-8348.2016.04.037
[中图分类号]R7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348(2016)04-0538-03
(收稿日期:2015-06-10修回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