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玉 郑 娜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刘 玉 郑 娜
目的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糖尿病精神病变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均给予一般的糖尿病常规综合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附加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治疗(连续服用依帕司他60 d)。对比分析治疗前后2组患者感觉神经(双侧尺神经、腓浅神经、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四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0.79±9.36)m/s、(43.73±8.28)m/s、(38.44±8.15)m/s、(33.60±6.98)m/s和(44.86±9.99)m/s、(45.69±7.63)m/s、(42.78±7.13)m/s、(35.99±8.36)m/s,对照组患者四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分别为(41.23±8.26)m/s、(43.75±9.10)m/s、(35.30±8.72)m/s、(34.12±10.28)m/s和(42.25±7.35)m/s、(44.93±11.09)m/s、(41.65±9.36)m/s、(35.57±9.71)m/s,2组患者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效果的有效程度上,观察组的有效率(86.1%)明显高于对照组(69.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78%,对照组不良反应率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帕司他能有效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在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方面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且安全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神经传导速度;醛糖还原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高发的慢性疾病之一,且发病率高达65%~90%[1]。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运动感觉障碍,严重可导致坏疽等。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且复杂,治疗棘手且治疗效果不理想[2]。一种新型的醛糖还原酶类抑制剂——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小。本研究采用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3年8月~2015年4月确诊为糖尿病精神病变患者72例(均符合WTO糖尿病诊断标准)[3],其中男39例,女33例,平均年龄(51±22)岁,平均糖尿病病程(7±2)年。且所有患者均有感觉障碍,并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神经病变。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0±23)岁,平均病程(7±2)年。观察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21)岁,平均病程(7±2)年。2组患者在病情、年龄、病程及性别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首先给予2组患者应用常规的综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观察组配合给予依帕司他(国药准字H 20040012,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50 mg/片),饭前口服[4],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国药准字H 42020614,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 mg/片)作为安慰剂,每天3次,每次100 mg。服用疗程为60 d,期间注意监测肾、肝功能以保持血糖及血压稳定,并确定未使用其他神经病变的治疗药物。
1.3 疗效评估 于60 d后使用丹麦DISA 1500型肌电图仪器测量其优势侧尺神经、腓浅神经、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根据检测数据进行疗效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治疗后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的效果较对照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治疗前2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m/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m/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86.1%)明显高于对照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1例出现发热症状,不良反应率2.78%,自行缓解,未中途停药,对照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率0.00%,2组患者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品安全性较好。
表2 2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n(%)]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是多因素引起的,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肢端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严重者可导致肢体循环障碍甚至坏疽等。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多元醇代谢旁路为其最主要发病机制之一。醛糖还原酶为其反应限速酶。过多的葡萄糖被醛糖还原酶催化产生山梨醇和果糖,山梨醇和果糖不能被神经系统代谢,因为神经系统中缺乏果糖激酶从而导致糖代谢异常[5],使得神经细胞Na+-K+-ATP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阻断了蛋白质的合成,脂质合成异常和构成髓鞘的脂质比例异常在神经组织中表现出来。过多的山梨醇和果糖在周围神经大量聚集,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水肿,轴突变性,生理功能衰退,导致传导速度减慢,从而诱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是一种新型的可有效地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的抑制剂,可可逆地抑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关的发病机制——多元醇代谢旁路中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的醛糖还原酶,进而发挥其作用[6]。大量动物实验表明醛糖还原酶可使神经细胞Na+-K+-ATP酶的活性升高,恢复肌醇活性,明显改善神经细胞传导速度和异常的神经形态[7]。此外,依帕司他还可以增加一氧化氮在内皮细胞的生成量,抑制蛋白激酸信号通路,相关粘附因子的表达也被显著提高,最终达到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预防神经性病变的作用效果[8]。综上所述,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1] 徐凡,张晓苓,杨莹,等.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1(10):13-15.
[2] 赵向东,杨荣礼,连美玲,等.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J].中国临床康复,2005,27(23):19-21.
[3] 刘彦君,王普艳,宋晓菲,等.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800-5801.
[4] 刘嵋,张金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12(1):37-39.
[5] 贾海燕,田浩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4, 25(4):57-59.
[6] 王惠贞.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5,45(11):52-53.
[7] 彭颜晖,郭念昆,李俑涛,等.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26(5):438-439.
[8] 黄云飞,黄春,宋玉玲,等.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变主觉症状、血管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20(11):33-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5.103
江西 337000 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刘玉 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