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流通
ACEI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吴流通
目的 探讨ACEI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ACEI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比分析2组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在TEI指数、LVEF、SV、LVEDD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益于改善患者心功能,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ACEI;β受体阻滞剂;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心肌重塑”是其病情发展的启动因素与主要推动因素,神经、激素系统长期过度增强是慢性心力衰竭病情进行性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心肌构形重建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本文选取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玉山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标准[1],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0.5±6.1)岁,心脏基础疾病情况为冠心病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扩张性心脏病1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糖尿病心肌病2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6岁,平均(62.1±5.9)岁,心脏基础疾病情况为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扩张性心脏病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糖尿病心肌病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等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口服治疗,急性加重期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等药物口服处理,待症状缓解后可以使用螺内酯、地高辛等药物,并对患者进行扩张心血管、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治疗,同时对患者的血脂、血压、血糖进行调节,控制诱发心力衰竭的诱因。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ACEI依那普利及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开始剂量依那普利(浙江昌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20058689)10 mg/次,3/d,治疗1周后加用美托洛尔(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20103680)口服,6.25 mg/次、2次/d,后每周加量直至目标剂量50 mg,依那普利10 mg/次,2/d,周期为6个月,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肝肾功等指标,若出现严重不适以及心律失常等,停止用药或者减量用药。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治疗前后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Tei指数。根据卫生部最新颁发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具体判定临床疗效。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心功能治疗前后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在TEI指数、LVEF、SV、LVEDD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在TEI指数、LVEF、SV、LVEDD指标上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疗效对比(n)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排血量不足,心室腔压力增大,心脏功能减弱即使发挥其代偿能力后仍不足以泵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全身组织的需要[2],这种病理的状态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时会启动神经体液进行代偿机制[3],主要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作用于靶器官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得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脏射血能力增加,提高了心脏排血量,但同时去甲肾上腺素可增加心肌的耗氧量,这一过程加速了心肌细胞的凋亡,心肌应激性增强,心律失常发生概率增加[4-5]。另一条机制为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RAAS)激活,使得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也促进了醛固酮的分泌量,造成机体水钠潴留,增加了心脏的前负荷,加重了心脏的压力,同时造成了心肌的损伤和心功能的下降。
研究中观察组使用的依那普利是ACEI类药物,经肾脏代谢,具有抑制血管内皮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II产生,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扩张血管、改善心室重构、抵抗组织增生的综合作用,慢性心衰患者有交感兴奋性增强、RAAS系统激活、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等水平均升高,而ACEI类药物能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以及减少血管紧张素的分泌,能够有效的减少这些神经内分泌因素造成的全身血管收缩、心率增快和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减少了对心脏的负荷以及对心肌的损伤,ACEI类药物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同时还能改善心室重构。美托洛尔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6-7],能有效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对血管的收缩作用,解除微血管的痉挛,减少儿茶酚胺的产生,同时还能防止交感兴奋带来的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毒性作用,阻断了慢性心衰与儿茶酚胺增加互相影响的恶性循环,减少儿茶酚胺造成的钙离子细胞内流,消除了心肌细胞钙离子负荷过重以及减少了儿茶酚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室重构与左心室功能,使心肌β受体数量以及密度增加,恢复β受体对正性肌力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恢复了和增强了心肌收缩力[8]。从本文研究过中也可以观察到观察组在各指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对比()
表1 2组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对比()
?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CEI类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联合运用可以起到互补协同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降低慢性心衰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1] 李建华,王志华,黄佐,等.《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影响[J].上海医药,2014,35(6):33-35.
[2] 蔡亚敏,许晓琼.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新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3):306-307.
[3] 石全宝.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73-74.
[4] 殷洪志.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1):1682-1684.
[5] 王德伟.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157-158.
[6] 李静,谢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应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839-841.
[7] 何绍堂.ACEI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135-136.
[8] 李志强.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7):79-81,8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5.099
江西 334700 玉山县人民医院 (吴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