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放
印度尼西亚水果生产贸易现状及中国与印尼水果贸易前景展望“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水果生产与贸易统计分析(三)
文/张放
【导读】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中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也是东盟最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人口国,与中国经贸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水果生产差异明显,水果种类与上市季节互补性强。在双边水果贸易中,中国是印度尼西亚进口苹果、梨、宽皮柑桔和葡萄等干鲜水果的重要来源地,从中国进口干鲜水果的金额多年来一直稳居第一;而印度尼西亚则是中国新鲜水果重要的传统出口市场,近年贸易顺差稳定在3亿美元以上。不过,随着印度尼西亚新的进口政策的实施,中国水果出口印度尼西亚难度加大。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属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北部受北半球季风影响,7—9月降水量丰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风影响,12月及1—2月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1 600~2 200 mm。人口超过2.48亿(2013年),位于中国、印度和美国之后,为世界第四大人口国。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47%,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占7%,华人占3%~4%。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耕地面积约8 000万hm2,从事农业的人口约4 200万。水果生产以热带水果为主,年产量不到2 000万t,其鳄梨、番木瓜、菠萝及杧果、山竹与番石榴等水果生产在全球排名前5位,是全球最大的椰子生产国,面积约占全球椰子生产面积的1/4,产量约占30%。
2013年10月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了举世瞩目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与印度尼西亚倡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构想高度契合,得到了印度尼西亚的积极响应。近年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关系稳步发展,并于2015年3月发表了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战略交流和政策沟通,推动海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投资、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合作,推进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等领域务实合作,携手打造“海洋发展伙伴”。2014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双边贸易额为635.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印度尼西亚非油气类贸易的最大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在水果贸易方面,由于两国水果生产互补性强,中国是印度尼西亚进口苹果、梨、柑桔和葡萄等温带与亚热带水果的最主要来源地,印度尼西亚也因此成为中国干鲜水果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印度尼西亚横跨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所产水果主要是杧果、山竹、番石榴、菠萝、香蕉、鳄梨、蛇皮果等热带水果以及椰子、腰果等坚果和甜橙等柑桔水果。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相关统计数据(若无特别说明,本文所列生产数据均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香蕉(含芭蕉)是印度尼西亚产量最大的水果种类,约占印度尼西亚水果产量的1/3;其次是杧果、山竹与番石榴类,面积占印度尼西亚水果面积(指收获面积。下同)的1/4强,但产量所占比重不到13%;菠萝是印度尼西亚第三大水果,产量约占印度尼西亚水果产量的12%;甜橙是第四大水果,产量所占比重不到10%(见表1)。
表1 2013年印度尼西亚水果生产情况
从生产变化看,近十年印度尼西亚水果生产总体呈稳中略增态势,面积和产量或两三年出现一次波动。其中,面积由十多年前的不足70万hm2增加至最高时的近80万hm2(2012年),产量则由本世纪初的不足1 000万t增加到最高时的近1 800万t(2012年)(见图1)。同10年前的2004年相比,2013年印度尼西亚水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1.95%和12.27%,占世界水果生产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变化不大,在全球的排名变化也不大,其中,面积排名16~18位间,产量排名第5~9位间。
图1 2004—2013年印度尼西亚水果生产面积与产量变化
图2 2004—2013年印度尼西亚香蕉生产面积与产量变化
香蕉作为印度尼西亚生产规模最大的水果种类,近十年生产在经历前几年连续小幅增长之后,近几年在波动中呈萎缩态势(见图2)。其中,面积多数年份在10 万hm2左右小幅波动,占全球香蕉面积的比重在1.88% ~2.39%间波动,在全球排名第10~12位,占本国水果生产面积的比重在13%左右;产量在2009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后,近几年虽有起伏,但下滑态势仍比较明显,2013年再次跌破600万t,占全球香蕉产量的比重在5.06%~6.45%间波动,但在全球的排名却一直稳定在第6位,占本国水果产量的比重多数年份保持在13%~14%之间。同10年前的2004年相比,2013年印度尼西亚香蕉面积减少了0.45%,产量增加了9.94%,占全球香蕉生产的比重分别降低了0.28个和1.34个百分点。
印度尼西亚其他几类产量较大的水果,从面积变化来看,杧果、山竹与番石榴类以及菠萝、甜橙面积近十年波动较大,其中,杧果、山竹与番石榴类水果面积除2010年仅13.17万hm2,创近十年最低外,其他年份基本上都稳定在17.60万hm2以上;菠萝面积前几年增长较快,并于2006年创历史最高纪录,之后有所下滑,近两年又有所恢复性增长;甜橙面积前几年稳定在6万hm2以上,而近5年则呈持续萎缩态势,减幅明显(见图3)。从产量变化看,近十年印度尼西亚杧果、山竹与番石榴类水果以及菠萝产量虽然年度间有所起伏,但总体呈增长态势,尤其是菠萝产量增幅较大;而甜橙产量在经历本世纪初的大幅增长,并于2007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后,近几年持续减少(见图4)。同10年前的2004年相比,2013年这三类水果,杧果、山竹与番石榴类以及菠萝面积分别增加了5.51%和39.96%,产量分别增加了43.19%和158.78%;而甜橙面积和产量分别减少了37.76%和31.86%。另外,鳄梨和番木瓜生产均表现出增长态势,同10年前的2003年相比,2013年印度尼西亚鳄梨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28.73%和24.59%,面积在全球排名第4~6位,产量排名第2~5位;番木瓜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25.90%和18.93%,面积全球排名第10位左右,产量全球排名第3~5位。
图3 2004—2013年印度尼西亚主要水果生产面积变化
图4 2004—2013年印度尼西亚主要水果产量变化
图5 2004—2013年印度尼西亚腰果面积与产量变化
腰果是印度尼西亚生产规模最大且相对稳定的坚果(见图5),面积占印度尼西亚坚果面积的72%~74%,产量占54%~60%,面积在全球排名第3~5位,产量全球排名第6~10位。2013年印度尼西亚腰果面积和产量分别为57.52万hm2和11.74万t,同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05%和0.41%,同10年前的2004年相比,面积增加了1.57%,产量减少了10.40%;分别占全球腰果面积和产量的10.54%和2.64%,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坚果面积和产量的72.87%和56.74%,面积全球排名第4位,产量全球排名第9位。
印度尼西亚是全球产量最大的椰子生产国(面积居第二),近十年其椰子生产也相对稳定,增减幅度不大(见图6)。2013年印度尼西亚椰子面积和产量分别达300万hm2和1 830万t,在全球分别排名第2位和第1位,同2012年相比,面积持平,产量减少5.67%,同10年前的2004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1.52%和12.37%,分别占全球椰子面积和产量的24.88%和29.43%。
总体来看,受区域条件及自然气候等因素限制,印度尼西亚水果生产以热带水果为主,种类较少,规模也相对较小。大宗水果和坚果生产中,除近年甜橙生产表现出萎缩态势外,其他水果与坚果如椰子、香蕉、番木瓜、菠萝、鳄梨以及杧果、山竹与番石榴等生产相对稳定,且大都表现出增长态势,椰子、鳄梨、番木瓜、菠萝以及杧果、山竹与番石榴类水果产量在全球排名前5位。
图6 2004—2013年印度尼西亚椰子面积与产量变化
图7 2010—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出口干鲜水果金额的变化
印度尼西亚自身水果生产规模较大,加之受国内需求不旺等因素影响,因此,其干鲜水果进出口总量不大。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若无说明,全文进出口数据均来源于联合王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该数据库只有201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进出口干鲜水果的数据,缺2010年之前的数据),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干鲜水果纯进口国。2010年以来,在出口干鲜水果金额增加的同时,其进口干鲜水果的金额却相对稳定,而且近两年还有所有减少(见图7),贸易逆差逐渐缩小。2014年印度尼西亚出口干鲜水果(海关编码08章所列商品;本文所涉及的海关编码采用的是HS2012编码系统。)的金额出现大幅增长,达6.5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2013年相比增加了56.72%,同2010年相比增加了119.94%,占全球干鲜水果出口总额的0.69%,排名第29位;干鲜水果进口额出现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达7.89亿美元,同2013年相比增加了18.27%,但仍比最高的2012年低7.01%,同2010年相比增加了20.42%,占全球干鲜水果进口总额的0.73%,排名第28位。
(一)出口
印度尼西亚出口的干鲜水果主要是其自身产量较大的热带水果、坚果与干果。从大类(指四位HS2012海关编码08章下14个目所列商品。下同)来看,印度尼西亚出口量最大的为海关编码0801目(鲜或干的椰子、巴西果及腰果)所列商品,占其干鲜水果出口总量的近2/3,同时这也是印度尼西亚出口金额在全球排位最靠前的大类干鲜水果(2014年排名第4位),占全球同类干鲜水果出口总额的6.74%;其次是海关编码0802目(鲜或干的其他坚果)、0803目(香蕉、芭蕉)、0813目(海关编码0801至0806目以外的干果,以及什锦坚果、干果)和0804目(鲜或干的椰枣、无花果、菠萝、鳄梨、番石榴、杧果及山竹)等所列干鲜水果,2014年这几大类干鲜水果的出口量均在1万t以上,除海关编码0802目所列干鲜水果出口额占全球同类干鲜水果出口额的比重在1%以上、排名第13位外,其他各目干鲜水果出口额所占比重均在0.30%以下(见表2),全球排名第30名以后。
表2 2014年印度尼西亚出口各大类干鲜水果情况
具体到小类干鲜水果(指六位HS2012海关编码各子目所列商品。下同)出口,2014年印度尼西亚出口量在1万t以上的小类干鲜水果有未去内果皮椰子(海关编码080112)、槟榔(海关编码080280)、其他椰子(海关编码080119)、椰子干(海关编码080111)、未去壳腰果(海关编码080131)、芭蕉(海关编码080310)、其他干果(海关编码081340)和番石榴、杧果及山竹(海关编码080450)等八类,合计达85.45万t,出口额合计达6.07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97.63%和92.57%(见表3)。其中,未去内果皮椰子、槟榔、其他椰子和椰子干等四类干鲜水果的出口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尤其是未去内果皮椰子和槟榔出口量占全球同类干鲜水果出口总量的3/4以上;未去壳腰果出口量位居全球第2位,其他干果出口量位居全球第6位,芭蕉出口量位居全球第7位,番石榴、杧果及山竹出口量位居全球第20位。另外,去壳腰果(海关编码080132)、其他鲜果(海关编码081090)、其他鲜或干的坚果(海关编码080290)、柠檬及酸橙(海关编码080550)和未去壳核桃(海关编码080231)等五类干鲜水果出口量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1.84万t,出口额合计达0.46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2.10%和7.02%,其中,去壳腰果出口量全球排名第5位。
未去内果皮椰子是海关编码HS2012系统才单列出来统计的椰子产品,之前被归入到其他椰子类进行统计。近3年印度尼西亚出口的未去内果皮椰子数量大幅增长,同2012年相比,印度尼西亚出口的未去内皮果椰子的数量和金额分别增加了2.90倍和3.14倍。2014年印度尼西亚未去内果皮椰子出口目标市场有马来西亚、中国大陆、泰国、中国香港、新加坡、阿联酋、巴基斯坦、荷兰、美国和德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马来西亚出口的数量最多,达17.77万t,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未去内果皮椰子总量的57.15%;对中国大陆出口的数量居其次,达12.61万t,占40.55%;对泰国出口的数量居第3位,达6 375 t,占2.05%;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数量都不足330 t。从金额看,对中国大陆出口的金额最大,达3 083万美元,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未去内果皮椰子总额的61.07%;而出口马来西亚的数量虽然最多,但金额却仅占35.76%;出口泰国的金额占2.82%。
表3 2014年印度尼西亚出口较多的小类干鲜水果
槟榔也是海关编码HS2012系统才单列出来统计的一类坚果产品,之前被归入其他干鲜坚果类统计。近3年印度尼西亚出口的槟榔数量也稳步增长,同2012年相比,2014年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加了44.14%和110.08%。2014年印度尼西亚槟榔出口目标市场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新加坡、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不丹等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和新加坡等5个国家的数量在1万t以上,合计达23.31万t,出口额合计达2.47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槟榔总量和总额的86.19% 和85.56%;另外,出口尼泊尔、泰国和马来西亚等3个国家的数量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1.55 万t,出口额合计达1 573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槟榔总量和总额的13.25%和14.02%。对巴基斯坦出口的数量最多,也是唯一一个出口量在10万t以上的目标市场,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10.09万t和9 164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槟榔总量和总额的40.36%和34.73%。
近3年印度尼西亚出口其他椰子的数量有所起伏,2014年出口量虽然较前两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出口额却有所减少,同2012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出口其他椰子的数量增加了32.78%,但出口额却减少了3.82%。2014年印度尼西亚其他椰子出口目标市场有泰国、马来西亚、中国(不含港澳台数据。下同)、新加坡、阿联酋、美国、多米尼加、约旦、科威特和巴西等3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出口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等3个国家的数量在1万t以上,合计达9.86万t,出口额合计达1 958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其他椰子总量和总额的93.05%和81.50%;另外,出口新加坡的数量在1 000 t以上,达5 370 t,出口额达292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其他椰子总量和总额的5.07%和12.17%。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均只有几百吨甚至更少。出口泰国的数量最多,占印度尼西亚出口其他椰子总量的61.70%,出口额占56.80%。
近5年印度尼西亚出口椰子干的数量稳步增长,同2010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椰子干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加了84.30%和2.49倍。2014年印度尼西亚椰子干出口目标市场有新加坡、巴西、德国、荷兰、俄罗斯、土耳其、英国、阿联酋、中国和比利时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新加坡和巴西的出口量在1万t以上,分别达1.37万t和1.06万t,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椰子干总量的15.77%和12.26%;出口额分别达1 901万美元和2 290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椰子干总额的11.29%和13.60%。另外,出口德国、荷兰、俄罗斯、土耳其、英国、阿联酋、中国、比利时、西班牙、埃及、泰国、波兰、澳大利亚、阿根廷、马来西亚、南非和乌克兰等17个国家的数量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4.99万t,出口额合计达1.01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椰子干总量和总额的57.53%和60.07%。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均只有数百吨或更少。
近5年印度尼西亚出口未去壳腰果的数量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来看仍有较大幅度增加,同2010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出口未去壳腰果的数量和金额分别增加了30.08%和42.31%。2014年印度尼西亚未去壳腰果出口目标市场有越南、印度、德国、中国香港、斯里兰卡、美国、新加坡、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和黎巴嫩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越南和印度的数量在1万t以上,分别达3.87万t和1.10万t,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未去壳腰果总量的77.30%和22.07%;出口额分别为5 509万美元和1 338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未去壳腰果总额的79.00%和19.19%。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均不足100 t。
芭蕉也是海关编码HS2012系统才单列出来统计的一类水果产品,之前同香蕉一起归并统计。从近3年印度尼西亚提供的出口数据看,印度尼西亚出口的香蕉、芭蕉产品以芭蕉为主,出口量增幅较大,同2012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出口芭蕉数量和金额分别增加了17.08倍和18.60倍。2014年印度尼西亚芭蕉出口目标市场仅中国大陆、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中国大陆的数量最多,也是唯一一个出口量在1万t以上的目标市场,达1.76万t,出口额达1 103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芭蕉总量和总额的67.58%和68.90%(中国提供的进口数据表明,印度尼西亚出口中国的基本上是香蕉);另外,出口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3个国家的数量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8 355 t,出口额合计达490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芭蕉总量和总额的32.01%和30.60%。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只有几百吨甚至几十吨。
近5年印度尼西亚出口其他干果(主要包括龙眼干、荔枝干等)的数量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仍呈增长态势,同2010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出口其他干果的数量和金额分别增加了30.03%和103.04%。2014年印度尼西亚其他干果出口目标市场有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越南、泰国、中国、印度、孟加拉国、新加坡、贝宁和荷兰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和越南的数量分列前3位,且出口量均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1.14万t,出口额合计达447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其他干果总量和总额的86.79%和80.39%。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只有几百吨甚至更少。出口马来西亚的数量最多,占印度尼西亚出口其他干果总量的34.13%,出口额占38.80%。
近5年印度尼西亚出口番石榴、杧果和山竹的数量起伏较大,同2010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出口番石榴、杧果和山竹的数量和金额分别减少了9.32%和15.13%。2014年印度尼西亚番石榴、杧果和山竹类水果出口目标市场有马来西亚、越南、中国香港、阿联酋、新加坡、中国大陆、泰国、沙特阿拉伯、荷兰和卡塔尔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马来西亚、越南和中国香港的数量均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8 458 t,出口额合计457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同类水果总量和总额的74.89%和54.09%;出口其他市场的数量只有几百吨至几千克不等。出口马来西亚的数量和金额最大,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番石榴、杧果和山竹总量和总额的49.64%和28.70%。
(二)进口
表4 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各大类干鲜水果情况
印度尼西亚进口的干鲜水果种类多于出口,而且是进口本身不产或产量较小的温带与亚热带干鲜水果,如苹果、梨、柑桔和葡萄等。从大类来看,印度尼西亚进口量较多的主要是海关编码0808目(苹果、梨及榅桲)、0805目(柑桔)、0810目(其他鲜果,主要包括草莓、木莓、黑莓、桑葚、罗甘莓,穗醋栗及醋栗,蔓越橘及越橘,榴莲,柿,荔枝、龙眼、红毛丹、番荔枝、杨桃、莲雾、火龙果等)、0806目(干鲜葡萄)和0804目(鲜或干的椰枣、无花果、菠萝、鳄梨、番石榴、杧果及山竹)等目所列干鲜水果,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这五大类干鲜水果的数量达54.18万t,进口额达7.68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93.18%和92.54%。进口的其他大类水果数量均在2 000 t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吨或几百公斤(见表4)。进口额在全球的排位,除海关编码0808目、0806目、0810目和0805目所列干鲜水果进口额分别排名第12、第14位、第19位和第20位,其他各目干鲜水果进口额均排名30位以后。
具体到小类干鲜水果进口,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量在1万t以上的小类干鲜水果有苹果(海关编码080810)、宽皮柑桔(海关编码080520)、梨(海关编码080830)、其他鲜果(海关编码081090,主要包括新鲜的荔枝、龙眼、红毛丹、杨桃、莲雾和火龙果等)、鲜葡萄(海关编码080610)、椰枣(海关编码080410)和甜橙(海关编码080510)等七类,合计达52.28万t,进口额合计达7.28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95.33%和92.28%。其中,进口苹果和宽皮柑桔的数量均在10万t以上,占印度尼西亚进口干鲜水果总量的比重均在20%以上(见表5);进口其他鲜果和椰枣的数量在全球均排名第4位,榴莲进口量全球排第6位,其余几类干鲜水果的进口量在全球排位均在第10名以后。另外,榴莲(海关编码081060)、柠檬与酸橙(海关编码080550)、猕猴桃(海关编码081050)、葡萄干(海关编码080620)、其他干果(海关编码081340,主要包括龙眼干、柿饼、红枣和荔枝干等)、巴旦杏仁(海关编码080212)和去壳腰果(海关编码080132)等七类干鲜水果的进口量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2.14万t,进口额合计达0.53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3.89%和6.66%,其中,榴莲进口量在全球排名第6位。
表5 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较多的小类干鲜水果
苹果是印度尼西亚进口量最大的水果,2014年进口量虽然较2013年有所增加,但近5年来的减少态势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同2010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苹果数量减少了29.15%,进口金额增加了19.13%。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苹果来自中国、美国、新西兰、法国、南非、加拿大、韩国、日本和智利等9个国家,其中,从中国进口的数量最大,达9.87万t,进口额达1.35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苹果总量和总额的70.51%和67.52%;从美国进口的数量居其次,达3.68万t,进口额为5 744万美元,分别占26.31%和28.69%;从新西兰进口的数量居第三,为3 120 t,进口额558万美元,分别占2.23%和2.78%。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数量只有几百吨至几十吨不等。
近5年印度尼西亚进口宽皮柑桔的数量也总体呈减少态势,同2010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宽皮柑桔的数量和金额分别减少了27.36%和0.49%。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宽皮柑桔来自中国、巴基斯坦、阿根廷、澳大利亚、埃及、美国、南非和西班牙等近十个国家,其中,从中国进口的数量最多,达8.41万t,进口额达1.08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宽皮柑桔总量和总额的72.27%和75.38%;从巴基斯坦进口的数量居其次,为1.91万t,进口额为1 931万美元,分别占16.44%和13.54%;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的数量均达数千吨,合计达1.26 万t,进口额合计1 501万美元,分别占10.81% 和10.52%。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只有几十吨至150 t不等。
梨也是海关编码HS2012系统才单列统计的水果,之前与榅桲归并统计(全球进出口的榅桲数量很少)。近3年印度尼西亚进口梨的数量持续减少,同2012年相比,2014年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减少了34.68%和24.97%。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梨来自中国、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韩国、意大利和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从中国进口的数量最多,达7.74万t,进口额达6 742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梨总量和总额的90.42%和85.75%;另外,从南非、澳大利亚和阿根廷进口的数量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7 179 t,进口额合计达960万美元,分别占8.38%和12.21%。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只有几十吨至几百吨不等。
近5年印度尼西亚进口其他鲜果的数量虽然有所起伏,但同2010年相比,2014年进口量和进口额仍然分别增加了26.84%和38.82%。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其他鲜果来自泰国、越南、中国、马来西亚、韩国、南非、缅甸、埃及、西班牙和秘鲁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从泰国进口的数量最多,达7.23万t,进口额达9 054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其他鲜果总量和总额的88.10%和90.65%;从越南进口的数量居其次,为8 768 t,进口额为774万美元,分别占10.69%和7.74%。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只有几百千克至几百吨不等。
近几年印度尼西亚进口鲜葡萄的数量大多数年份均在5万t多,但有所起伏,2014年进口量和进口额同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4.32% 和85.35%。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鲜葡萄来自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秘鲁、智利、南非、墨西哥、埃及、阿根廷和纳米比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进口的数量均达1万t多,合计达3.78万t,进口额合计1.08亿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鲜葡萄总量和总额的73.64%和71.94%;另外,从秘鲁、智利、南非和墨西哥等4个国家进口的数量均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1.31万t,进口额合计达4 138万美元,分别占25.67%和27.47%。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都不足300 t。
近5年印度尼西亚进口椰枣数量稳步增加,同2010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椰枣数量和金额分别增加了79.74%和105.40%。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椰枣来自阿联酋、埃及、伊朗、突尼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伊拉克、阿尔及利亚、中国和印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从阿联酋和埃及进口的数量均达万余吨,合计达2.21万t,进口额合计2 088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椰枣总量和总额的72.54% 和54.02%;另外,从伊朗和突尼斯进口的数量均达数千吨,合计达7 571 t,进口额合计1 481万美元,分别占24.80%和39.85%。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数量只有几吨至几百吨不等。
近5年印度尼西亚进口甜橙的数量也有较大幅度减少,同2010年相比,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甜橙数量和金额分别减少了45.61%和20.86%。2014年印度尼西亚进口甜橙来自澳大利亚、南非、埃及、美国、中国、阿根廷和乌拉圭等7个国家,其中,除从阿根廷和乌拉圭进口的数量只有几十吨外,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数量均达数千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数量最多,达4 568 t,进口额达493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甜橙总量和总额的26.79%和25.54%。
因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不同,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水果生产存在较大区别,双方在干鲜水果进口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进口水果需求总量较小,且集中在自身产量较小或根本不产的温带与亚热带水果,而中国盛产苹果、梨、葡萄和柑桔等温带与亚热带水果,满足了印度尼西亚进口需求。近5年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干鲜水果的金额在其进口干鲜水果所有来源地中一直稳居第一,占其进口干鲜水果总额的43%~57%。与此同时,近十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干鲜水果的金额,在2013年以前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而且2009—2011年在中国干鲜水果所有出口目标市场中排名第一,占中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额的比重最高时接近14%(2011年),近两年对印尼出口的金额虽有所减少,但在出口目标市场中仍然排名前4位。因此,中国是印度尼西亚进口水果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而印度尼西亚则是中国水果重要的出口市场。
(一)中国在印度尼西亚干鲜水果进出口中的地位
近5年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和从中国进口干鲜水果的金额波动较大,但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近两年进口额有所减少(见图8),贸易逆差也逐渐缩小。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干鲜水果的金额一直最大,而对中国出口干鲜水果的金额占其出口干鲜水果总额的不足10%,仅排名第4~9位。2014年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干鲜水果金额出现大幅增加,达5 419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同2013年相比增加了3.83倍,同2010年相比增加了4.94倍,占其出口干鲜水果总额的8.27%(也创历史新高),在其出口目标市场中排第4位(为近5年最高);从中国进口干鲜水果的金额比2013年增加4.25%,达3.45亿美元,但由于上年大幅(19.29%)减少,因此仍属近5年较低水平,与最高的2011年(4.12亿美元)相比减少了16.23%,占其进口干鲜水果总额的43.69%(为近5年最低),在其进口干鲜水果所有来源地中仍然稳居第一;贸易逆差为2.91亿美元,也创近5年新低。
图8 2010—2014年印度尼西亚对中国进出口干鲜水果金额变化
2014年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的干鲜水果主要包括未去内果皮椰子(海关编码80112)、芭蕉(海关编码80310)、其他椰子(海关编码80119)、椰子干(海关编码80111)、鲜或干的番石榴、山竹、杧果类(海关编码080450)、其他干果(海关编码081340)和槟榔(海关编码080280)等,其中,去内果皮椰子、芭蕉、其他椰子和椰子干等干鲜水果的出口量均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15.83万t,出口额合计达4 898万美元,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98.14%和90.40%。其中,对中国出口芭蕉的数量和金额在其出口目标市场中均排名第一,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占其芭蕉出口总量和总额的2/3以上;对中国出口未去内果皮椰子的数量排名第二、金额排名第一,出口额约占60%;对中国出口其他椰子的数量和金额均位居第三,所占比重较小(见表6)。
表6 2014年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较多的小类干鲜水果
2014年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的干鲜水果主要包括苹果(海关编码080810)、宽皮柑桔(海关编码080520)、梨(海关编码080830)、鲜葡萄(海关编码080610)、甜橙(海关编码080510)、冷冻草莓(海关编码081110)、柠檬及酸橙(海关编码080550)、未去壳阿月浑子(开心果,海关编码080251)、葡萄干(海关编码080620)和猕猴桃(海关编码081050)等,其中,进口苹果、宽皮柑桔、梨、鲜葡萄和甜橙的数量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27.40万t,进口额合计达3.40亿美元,分别占其从中国进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99.11%和98.48%。从中国进口苹果、宽皮柑桔和梨的数量和金额在其所有进口来源地中均排名第一,占其进口同类水果总量和总额的2/3以上;从中国进口鲜葡萄的数量排名第二,进口额排名第三,进口量和进口额约占其进口总量和总额的1/5;从中国进口甜橙的数量和金额均排名第五,占其进口甜橙总量和总额的10%左右(见表7)。另外,从中国进口的冷冻草莓、未去壳阿月浑子、未去壳巴旦杏(海关编码080211)、未去壳栗子(海关编码080241)、核桃仁(海关编码080232)、其他鲜或干的坚果(海关编码080290)、鲜草莓(海关编码081010)、桃(海关编码080930)和甜瓜(海关编码080719)等干鲜水果的数量虽然只有几十吨至几百吨不等,但进口量和进口额在其同类干鲜水果进口来源地中均排名第一,进口量和进口额占其同类干鲜水果进口总量和总额的比重大都在90%以上。
(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水果贸易中的地位
近十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和从印度尼西亚进口干鲜水果的金额总体表现为稳步增长态势,仅2013年出现较大幅度减少(见图9),近几年贸易顺差稳定在3亿美元以上。2014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干鲜水果的金额在上年大幅度减少的基础上出现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达3.66亿美元,同2013年相比增加了16.31%,但同最高的2012年相比仍然减少了15.62%,同10年前的2005年相比则增加了3.82倍,占中国出口干鲜水果总额的8.49%(为近十年较低水平),在中国干鲜水果出口目标市场中排名第3位,比上年上升一位;从印度尼西亚进口干鲜水果的金额在上年大幅(78.32%)减少的基础上出现大幅增长,达5 847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同2013年相比增加了4.41倍,同10年前的2005年相比增加了10.72倍,占中国进口干鲜水果总额的1.14%,在中国进口干鲜水果所有来源地中排名第12位;贸易顺差3.08亿美元,同最高的2011年相比减少了21.13%,同10年前的2005年相比增加了3.33倍。
表7 2014年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较多的小类干鲜水果
图9 2005—2014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进出口干鲜水果金额变化
2014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的干鲜水果主要有苹果(海关编码080810)、宽皮柑桔(海关编码080520)、梨(海关编码080830)、鲜葡萄(海关编码080610)、甜橙(海关编码080510)、冷冻草莓(海关编码081110)、其他鲜果(海关编码081090)、柠檬及酸橙(海关编码080550)和葡萄干(海关编码080620)等,其中,出口的苹果、宽皮柑桔、梨、鲜葡萄和甜橙的数量均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26.96万t,出口额合计达3.59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98.73%和98.00%。其中,对印度尼西亚出口苹果和梨的数量与金额均位居我国苹果和梨出口市场之首,梨出口量和出口额所占比重最大,约占1/4(见表8);鲜葡萄出口量和出口额位居所有出口市场第3位,宽皮柑桔出口额居第4位、出口量居第5位,甜橙出口量和出口额位均居第6位。
2014年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干鲜水果仅未去内果皮椰子(海关编码080112)、香蕉(海关编码080390)、椰子干(海关编码080111)、其他鲜果(海关编码081090)、槟榔(海关编码080280)和去壳腰果(海关编码080132)等六类,其中,进口的未去内果皮椰子、香蕉和椰子干数量均在1 000 t以上,合计达13.85万t,进口额合计达5 608万美元,分别占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干鲜水果总量和总额的99.46%和95.92%。从印度尼西亚进口未去内果皮椰子和椰子干的数量与金额在中国进口来源地中均排名第二,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见表9);进口香蕉的金额位居第四、进口量位居第五。
(三)中印水果贸易前景展望
印度尼西亚作为全球第四人口大国和东南亚最大经济体,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鲜水果进口需求必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印度尼西亚拥有上千万的华人,是中国干鲜水果传统的、重要的出口目标市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实施,中国印度尼西亚双边贸易关系必将得到巩固发展,双边干鲜水果进出口将更加方便和实惠。
表8 2014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出口较多的小类水果
表9 2014年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较多的小类水果
目前,除椰子及坚果等干果、坚果外,中国对进口产自印度尼西亚的新鲜热带水果实行检验检疫准入制度。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6年2月6日发布的公告,目前获得准入中国市场的、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新鲜水果仅包括香蕉、龙眼、山竹和蛇皮果等4种,而这些正是印度尼西亚产量较大、且近几年出口中国数量较多的水果。尤其是近两年中国减少了来自菲律宾等地香蕉的进口,为印度尼西亚香蕉出口中国带来了良好机会,使得印度尼西亚香蕉出口中国的数量显著增加。不过,受危险性、检疫性病虫的影响,中国进口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新鲜热带水果有较大风险,而进口量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年度波动起伏较大。如中国进口印度尼西亚杧果、番石榴和山竹类的数量前几年一直还高达数千吨甚至上万吨,但2013年却大幅减少至仅31.54 t,同2012年相比减少了99.83%。中国新鲜水果出口印度尼西亚虽然有种类、数量及价格等方面的优势,但受印度尼西亚国内需求乏力等因素影响,中国大宗水果苹果、宽皮柑桔、梨和葡萄出口印度尼西亚的数量近年也出现了不同幅度地下滑,印度尼西亚也因此由前几年的中国干鲜水果最大出口市场而跌至第4名。尤其是印度尼西亚2015年发布了农业部长第4号条例《关于新鲜植物源性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并于2016年2月17日开始正式实施,该条例对所有出口印度尼西亚的苹果、柑桔、梨、葡萄(含葡萄干)、枣(含红枣)、桃、猕猴桃、李等40多种水果的化学污染物(农药、重金属以及黄曲霉素等毒素)和生物污染物(如沙门菌和大肠杆菌等)提出了严格的限量标准(绝大多数项要求都严于中国现行标准),并将采取严格的进口注册、认可及安全检查制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新鲜水果出口印度尼西亚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条件。因此,中国水果出口印度尼西亚虽有良好的传统和广阔的前景,但也面临着很严峻的现实,出口量和出口额短期内估计难有较大的提升。为此,在抓好源头生产,提高果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性的同时,出口企业要巩固已有出口渠道,并及时根据印度尼西亚相关进口的变化做好应对政策,规避出口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重庆4OO712)
责任编辑:董朝菊
收稿日期:2O16-O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