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锋,尹建,崔勇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手足外科,北京 100021)
目前有很多关于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1-6],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为第1跖背动脉逆行皮瓣覆盖。然而该手术需携带第1跖背动脉(FDMA),手术分离过程相对复杂。术前需要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第1跖背动脉的情况[2,3,7]。
1989年Earley等[8]报道了第1趾蹼动脉的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背创面。1997年Bharathwaj等[9]改进Earley手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Van Alphen等[10]通过尸体灌注试验进一步证明第1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的可行性。为了减少对足背的创伤和对第1跖背动脉的依赖性,我们尝试应用第1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趾皮肤缺损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 男,46岁,因左足背碾压伤在我院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左足趾趾间关节腓侧外露,伴有伤口感染,细菌培养为:路邓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阳性。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经开放换药后,创面渗出减少。左足第2趾中远节胫侧趾骨外露。
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跖背动脉位置及穿支部位,并作标记。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先行左足创面清创,左足第2趾行趾骨短缩剔骨皮瓣覆盖。左足趾清创后可见2.2 cm×3.5 cm创面,创面内趾间关节外露。根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旋转点:左足背第1,2跖骨头之间,距趾蹼边缘约1.5 cm,即第1跖背动脉远端皮穿支位置。线:第1,2跖骨间,平行于第1跖骨。面:切取平面在深筋膜上方,两侧边界位于第1,2跖骨干之间,近端在跖背动脉发出部位以远。本例设计皮瓣为2.5 cm×4.0 cm。手术不驱血上止血带,先于第1,2趾蹼间切开皮肤,沿皮下向两侧分离宽约1.0 cm筋膜蒂,然后沿设计线切开皮瓣胫侧切口,于深筋膜浅层向内侧分离。切开皮瓣腓侧切口,由皮瓣远端向皮瓣蒂部分离。至旋转点附近时,操作要小心,避免损伤进入皮肤的皮穿支。蒂部保留宽约1.0 cm的筋膜组织,防止穿支受到牵拉,同时可增加皮瓣血供。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良好。切开蒂部与创面之间的皮肤,旋转皮瓣覆盖趾创面趾跖趾关节克氏针临时固定。足背部创面直接缝合。
术后皮瓣血运良好,第4天局部可见张力性水疱。术后5~7 d水疱吸收,皮瓣血运良好。经换药后伤口愈合。足背部伤口顺利愈合。术后1个月随访,皮瓣完全成活,无坏死。
图1 皮瓣设计
图2 术前情况
图3 术后皮瓣
图4 术后随访
足背部血管变异较大[7,8,11,12],一般认为第1跖背动脉起源于足背动脉,向远端走行于第1跖骨间隙。在第1跖骨间隙基底附近足背动脉发出足底深支及第1跖背动脉(FDMA)。跖背动脉的起源、走行并不恒定。Hou等[7]报道大约4%的患者FDMA动脉缺如或直径小于0.5 mm。Man等[13]报道23例标本中有3例第1跖背动脉缺如。Lee等[11]报道71.9%的标本FDMA和第1跖底动脉(FPMA)从足背动脉的降部分别发出。存在的变异包括:FDMA和FPMA在足背动脉的降部共干发出,FDMA与足背动脉的直接相连,而FPMA从FDMA的中部发出。或FPMA与足背动脉的相连,而FDMA从FPMA的远端走行中发出。Hou等[7]报道86.16%的FDMA来源于足背动脉或足底深支,而9.46%的FDMA来自足底深弓或与第1跖底动脉共干起自足底深弓。FDMA在第1跖骨间隙的走行也存在变异。根据矢状面上FDMA与第1骨间背侧肌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将FDMA分为不同类型[7,8,11,12]。其中应用最广的为Gilbert分型。Ⅰ型:FDMA位于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或仅有少量肌肉组织覆盖,多数标本属于此种类型。Ⅱ型:动脉位于肌肉的深部,占22%。Ⅲ型:FDMA位于跖背动脉在骨间背侧肌内部,位置非常表浅,但是血管非常纤细,仅负责小部分足趾血供。最终FDMA在距离第1趾蹼间隙3.7 cm处,走行于浅层脂肪层内,经跖骨间横韧带上方经过,然后发出跖侧的交通支,该吻合支被称为远端交通动脉 (distal communicating arteries,DCA)。FDMA的终末分为两个足趾的趾背侧动脉。第1跖背动脉在其形成过程中发出大量的皮支营养其表面皮肤[8,9,13]。在远端趾蹼间隙皮肤血管来源于第1跖背动脉、远端交通支和趾总动脉。
跖背动脉远端的皮穿支为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提供血供。Earley等[8]发现这些皮支血管大部分比较细小,仅有几支比较粗大。直径大于0.3 mm的血管为2~5支,部分血管直径达0.7mm。崔延才等[14]通过尸体解剖发现跖背动脉在跖趾关节周围发出2~4支背侧皮支,其中有一主支于跖趾关节近端1.0~1.5 cm处发出,沿跖骨间隙浅筋膜层由远端走向近端营养跖背皮肤。Yeo等[15]通过尸体足标本发现2-4跖背动脉均存在2~5支皮肤穿支,最远端的皮肤穿支位于相邻跖骨头之间,伸肌腱联合的远端,直径为0.5~0.7 mm。Van Alphen等[10]通过尸体研究进一步确认1-4跖背动脉存在2~5支(平均3.7支)皮穿支供应皮肤。皮穿支的直径为0.2~0.8 mm(平均0.4 mm)。最大皮穿支位于跖背动脉远端,直径在0.4~0.8 mm(平均0.5 mm)。这些跖背动脉远端的穿支为第1跖背动脉穿支皮瓣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关于跖背动脉远端皮穿支皮瓣切取范围的报道较少,单纯通过远端皮穿支供应的范围可能有限。Van Alphen等[10]对尸体亚甲蓝注射研究发现,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的灌注方式恒定,其方向与足的纵轴一致。从足趾趾蹼开始,平均的皮肤染色范围为21.6 mm×47.6 mm。Saint-Cyr等[16]提出了穿支体(perforasome)的概念,也就是单一皮穿支的血管范围。每个穿支体与相邻的穿支体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链式血管网连接。这些链式血管网增加了穿支的供血范围,使通过单一穿支切取更大的穿支皮瓣成为可能。国内崔延才等[14]报道该皮瓣两侧不超过相应跖骨的外侧缘,近端可至踝前皮肤横纹处。王海兵等[17]报道携带腓深神经内侧支的跖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面积可达7.0cm×4.0cm。Earley等[8]强调皮瓣要设计足够的长度以覆盖缺损,皮瓣的长宽比例为1:3或更大。Sakai等[18]应用该皮瓣时掀起皮瓣的面积为2.0 cm×4.0 cm。Bharathwaj等[9]报道皮瓣的切取范围在5.0 cm×2.5 cm~8.0 cm×5.0 cm。
皮瓣的特点:⑴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的切取平面位于深筋膜浅层,不携带跖背动脉主干及第1骨间背侧肌筋膜,皮瓣体积小,修复缺损后外观不臃肿。如果皮瓣设计面积小,供区可直接缝合,外形美观;⑵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不携带跖背动脉主干,手术过程中不必分离第1跖背动脉,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尤其是对于FDMA起源和走行变异的患者,减少了术中更改手术方式的风险。同时,由于术中没有破坏FDMA,可以更好地保证皮瓣及远端足趾的血运;⑶由于第1趾蹼间隙皮肤穿支的恒定存在,对于FDMAⅢ型患者也不影响皮瓣的成活;⑷第1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可以不携带腓深神经,保留了趾腓侧和第2趾胫侧的皮肤感觉;也可根据情况将腓深神经包含在皮瓣内,与受区的神经断端接合,重建受区的皮肤感觉;⑸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属于远端蒂皮瓣,皮瓣的血供通过趾蹼部位的皮肤穿支提供,筋膜回流通过伴行静脉和蒂部周围的筋膜组织内的静脉回流。该皮瓣的血液循环属于生理性的。而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为来自远端交通动脉的逆行血流,静脉回流通过“迷宫”式回流实现,皮瓣血液循环属于非生理性;⑹由于穿支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链式血管网的存在,皮瓣的切取范围可以较大。皮瓣切取后供区表面的软组织丰富,对于不能Ⅰ期缝合的供区,游离植皮成活率高。
手术注意事项:⑴可在皮瓣内携带伴行的静脉及皮神经,通过静脉及皮神经周围的链式血管网,增加皮瓣的血供;⑵皮瓣由足背近端(皮瓣远端)向足背远端(皮瓣蒂部)掀起,在接近皮瓣蒂部时,要小心分离,避免损伤蒂部进入皮瓣的皮穿支。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皮瓣蒂部穿支周围的筋膜组织,增加皮瓣血供,保证皮瓣静脉回流;⑶皮瓣蒂部可携带皮条,或切开皮瓣蒂部表面的皮肤,于真皮下向两侧游离,携带宽约1.0 cm的筋膜组织;⑷术前超声多普勒测定跖背动脉远端皮穿支的位置,测量旋转点至缺损最远端的距离,皮瓣长度要比此距离大1.0 cm,避免旋转后皮瓣或蒂部张力过大,影响皮瓣血运;(5)术中应用克氏针固定跖趾关节,或术后应用支具将跖趾关节固定于背伸位,减少术后跖趾关节过度活动对皮瓣蒂部造成的牵拉。
不携带跖背动脉的第1跖背动脉远端穿支皮瓣手术操作简单,皮瓣切取范围大,对供区损伤小,不需吻合血管,手术风险较低,穿支较恒定,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是重建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个较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