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帅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徐红帅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调出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时间在2013年3月~2015年6月的50例乙型肝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案例信息,对重要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以评价此类异常反应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50例案例中,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不超过1岁的占72%;异常反应主要为过敏性休克(13例)、过敏性紫癜(11例)、过敏性皮疹(10例)、局部过敏反应(6例);异常反应主要发生在接种24hr内,占78.0%(39例);异常反应主要集中在第1剂接种后,占62.0%(31例)。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引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威胁较高,基于此,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同时还应提升相关医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对能力。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规律
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性高,且威胁极大,对其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是应对乙肝最有效的方案,基于此,国家早已将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规划[1]。但不时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至接种者死亡的报告,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疫苗的信心[2]。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利用全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深入分析了出现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旨在消除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误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利用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搜集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案例信息,为了保证数据符合现阶段医疗环境,仅挑选2013年3月~2015年6月的50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数据库中的信息来源于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报告的信息,全面涵盖了我国各地区的疫苗接种情况,真实可信。
1.2 资料处理方法
1.2.1 数据处理方法 将所导出的数据及相关信息输入Excel2010和SPSS19.0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1.2.2 异常反应确定方法 本信息管理系统中全面搜集了所有医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接种疫苗后,对象出现热性惊厥、休克、皮疹、局部阿瑟氏(Arthus)反应、紫癜等。免疫规划专家进一步分析对象的实际情况,将其准确划分入: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心因性反应等。本研究则直接挑选其中的异常反应案例。
1.2.3 统计项目 统计项目主要包括患者一般信息(年龄、性别、接种疫苗类型、剂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症状、症状出现时间等)。
1.3 资料分析方法 主要通过描述性分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特点和规律。
2.1 一般情况 (1)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主要为男性,占56.0%;(2)年龄主要在1岁以下,占36.0%;(3)使用的疫苗主要是重组HepB(酵母),占56.0%;(4)主要发生在接种第1次后,占62.0%。各组疫苗种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黄爱萍.轻中度寻常性银屑病采用白芍总苷的作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1):112-113.
[2]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4-155.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2.
[4] 朱亚丽,郑磊.阿维A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面积及严重程度、TNF-α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6):91-93.
[5] 张彤,贾真.滋阴清热消风散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89-90.
[6] 曹斌.糠酸莫米松软膏联合他扎罗汀乳膏在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26):90-91.
[7] 刘丹.消银颗粒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4):114-115.
[8] Zheng GT,Jing YG,Guo LZ,et al.ShufengJiedu Capsule protect against acute lung injury by suppressing the MAPK/NFκB pathway[J].BioScience Trends,2014,8(1):45-51.(χ2=8.3912,P=0.7253)。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信息
2.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 分析可知,(1)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26.0%)、过敏性紫癜(22.0%)、过敏性皮疹(20.0%)、局部过敏反应(14.0%),各组症状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634,P=0.7637);(2)症状主要出现于接种后24hr内,占78.0%。见表2。
表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n)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预防接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这就直接导致各种疫苗预防接种至不良反应问题受到越来也多的人关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又属于极为常见的接种内容,其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自然就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近些年来不断有文章报道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接种对象死亡或出现其他严重异常反应的问题,使得人们对此类疫苗的信心越发不足[3-4]。研究证明:国产血源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至少维持9~10年,国产重组乙肝疫苗(主要为酵母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免疫持久性如何,是人们关心的重点。因为乙肝病毒缺乏易感动物模型,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考核只能应用人体考核来评价,既往研究证明应用乙肝苗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一儿传播HBV是评价乙肝疫苗的效力的最直接指标,且1~10岁儿童对乙肝疫苗反应较好。我们选择新生儿和儿童作为疫苗考核对象,进行国产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持久性研究。
乙肝疫苗属二类疫苗,为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接种后激发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乙肝抗体,从而起到预防乙肝作用[2]。运输以全程冷链运输,接种应严格无菌操作,有禁忌证患儿慎用或禁用。运输及接种程序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免疫苗出现失效或变异。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一般反应、胃肠道反应可自行缓解,多不需特殊处理,低热,也不需特殊处理,让小儿多喝水;如果出现高热,应给予退热治疗。局部红肿、疼痛的可局部热敷,一般反应较轻两三天可好转[3]。如发生紫癜、休克等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立即救治。疫苗接种完毕后按规定留观30min,接种室常规备用急救药品和物品,定期检查、维护、更新[4]。然而本文的研究结果,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公众回归理性。首先,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后真正出现异常反应的比例并不高,本例中的50例病例选取时间跨度超过了1年,这1年中接种疫苗的人数以百万计[5];其次,异常反应的症状危害程度并不都非常严重,本例中最常见的异常反应也仅为休克,且并无1例对象最终死亡;再次,异常反应的主要人群集中在1岁以下、第一剂接种时,这说明随着时间和接种次数的增长,对象出现任何异常反应的比例会越来越低[6]。因此,本研究认为,异常反应带来的威胁远远低于接种疫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公众有必要积极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
本文同时还得出了其他一些结论,可供我们有效处理或预防此类异常反应。首先,异常反应患者中男性稍多,这就提示我们应该对男性接种者给予更高的关注[7];其次,异常反应对象中有56.0%接种的是重组HepB(酵母),而接种血源HepB的仅占10.0%,这就提示我们,血源HepB可以有效减少异常反应的出现率;最后,78.0%的异常反应出现在接种后24hr内,这就提示我们,接种完成后给予对象密切的关注,能够使我们更为及时地应对各类异常反应。
另外,从本例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往往不会导致患者最终死亡,因此一旦出现这种危险情况时,必须首先怀疑是接种工作流程的不合理或者疫苗的不安全,应该迅速停止此次疫苗接种工作,并追根溯源,回收同一批疫苗,以此保证接种者的生命安全[8]。
总之,本文的研究提示,目前的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性较高,异常反应率极低,公众应该提升对此工作的信心,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 王定清,沈曲,袁中草,等.医疗模式失效与效应分析在产科新生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9-11.
[2] 韩余光.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87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3670-3671.
[3] 赵学功.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致新生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z1):94-94.
[4] 崔富强,杨维中.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与疑似不良反应[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1-2.
[5] 陈祥安,赵青山,谢超华.拉米呋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早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15(10):367-368.
[6] 尹艳雅.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54例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9(10):427-428.
[7] 纪元元,张立一.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抗病毒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2):1722-1725.
[8] 严明生,王强,杜琴,等.不同方法检测HBeAg低值血清的效果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8):2804-280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4.105
辽宁 121017 辽宁省锦州市传染病医院 (徐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