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多元化,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2016-06-12 13:34颜利珠
考试周刊 2016年38期
关键词:微型实验科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颜利珠

摘 要: 科学是一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素养的学科。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呢?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微型实验 科学小故事 谐音法 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是一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素养的学科。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呢?

一、把科学小故事引入科学课堂

(一)新课引入时采用

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毕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科学的目的是培养科学素养,而落实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体系。科学小故事在这里就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既可为新知识铺垫气氛,又可为新旧知识链接埋下伏笔,有效激起学生的想象和参与意识。如在讲月球时以嫦娥的故事引入,再问学生月球上真有广寒宫、玉兔、桂树和嫦娥吗?这样的引入马上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的最后我们得出月球是一个荒凉的寂静的没有生命的布满了环形山的世界,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十分深刻。这样的引入不仅有助于科学知识的展开,而且可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真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知识落实时使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在传授新知识时,如果穿插一些小故事,可以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如在讲解青蛙的生长发育时,先让一位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学生补充,然后整理出小蝌蚪找妈妈的顺序。问学生为什么小蝌蚪找妈妈的顺序为:大鱼-乌龟-大白鹅-青蛙,能不能换下顺序?进一步提问如果是你是否会出现找其他动物为妈妈的可能?为什么?从学生的讨论马上就能得出青蛙发育的过程和特点,从而轻松获得青蛙是变态发育的结论。又如在讲解浮力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与排开水量的关系,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马上从枯燥的物理知识中解脱出来,轻松获得应有的效果且印象深刻。

(三)便于知识应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为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科学小故事可给学生提供直观且简洁的载体。如在高速公路上有一辆失控高速行驶的大巴,为了车上乘客能够平安脱险,请学生讨论怎么办。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最后选择用另一辆没有承客的大巴用相同速度与该车并行,然后把失控大巴上的乘客接过来的方法,这是利用参照物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像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科学小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愿意学科学。

二、谐音法让学生巧记科学知识

谐音法就是把记忆对象按照相对或相似的声韵母变化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充分利用形象思维,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变成有意义的词句,一经使用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学生难以一时理解而又必须记住的知识,这时候谐音法就可以发挥作用。它可以让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有趣而又生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记住这些知识。下面谈谈我在科学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电解水实验

当讲解电解水实验时,讨论到与正极相连接的这边产生的是氧气,而与负极相连接的这一边产生的是氢气时,很多学生因为没记住,所以总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错误不断。这时候我利用谐音“父亲养羊”轻而易举地把这个难题解决。在这里,“父”代负极,“亲”代氢气,“养”代氧气,“羊”代阳极,阳极即正极,此后学生就很少出现混淆的现象。

(二)巧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原表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没有任何规律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让学生记忆比较困难。我教给学生一口诀: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金。不久全班学生都能倒背如流。

(三)记元素化合价

当我们在学习八年级第二章的化学知识时,因为学生一直在记元素符号、原子团等知识,所以再记化合价就会觉得很有负担。但是化合价又是必须记得的,这是我们准确写出化学式的前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把常用的化合价整理成八句口诀:钾钠银氢+1价,钙镁钡锌+2价,氟氯溴碘-1价,通常氧为-2价,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五价磷,单质化合价为零。在记+1价+2价时,我利用谐音“长大迎亲+1价,给妹背心+2价”记忆,学生不久差不多就记住了。

任何一种方法当然都有其局限性。客观地讲,谐音法的适用范围不广,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实效性,又不能夸大它的适应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促使他们主动学习,逐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微型实验培养建模思想

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课堂的微型实验可帮学生建立科学模型。“微型”不仅环保、经济,最重要的是取材“少、小、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取材“少、小”是为了携带、收发方便。这样把科学学习的本质就是实验真正凸显出来,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理念。下面是我做的几个尝试:

(一)磁体的性质

1.简介:学生一般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平时上课在讲台上作演示实验时,学生总是充满期待,且跃跃欲试。这时我就想如果能够给学生一些器材让他们自己试验、摸索,效果一定会出人意料。因此我就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容易找到的物品让学生自主探究。

2.准备的器材有:泡沫片一块(3*30*40mm),塑料碗或一次性杯一只(盛水),已磁化了的钢锯条2根(3—5cm),粗铁屑一小包(切割机下的铁屑进行筛选,也可用大头针或回形针等代替),记号笔1支。

3.过程:①研究磁极:把钢锯条平放在铁屑或大头针上再提上来,观察吸引铁屑最多的部位,重复几次,就能得出磁极的定义,并知道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②研究为什么指南北:把泡沫片放在水面上,再将钢锯条放在泡沫片上,用手轻轻拨动让它们在水面上能自由转动,等钢锯条静止后观察两端指向有什么特点,用记号笔在指南的一端做上记号,把另一根钢锯条用同样方法再做一次,这样就得出磁体指南北的性质。③研究磁体间作用规律:将其中一根钢锯条拿在手中,让任一端去靠近水面上的钢锯条的任意一端,观察水面上的钢锯条运动情况,进行多次实验。就可得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成效:可操作性强,学生积极性高,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配合我们的及时提问和总结,学生对什么是磁极、什么是南极什么是北极、磁极之间有怎样的作用规律都能很快得出,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当然,还可以继续研究磁体总有两个磁极(折断一根钢锯条)及磁化现象等。

(二)认识“磁感线”

1.简介:磁感线和光线一样都是为了方便理解而引入的模型,为了建立磁感线模型不至于突兀,必须分析磁体周围的细铁屑分布情况。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观察到磁体周围的细铁屑分布情况,真让我动了不少心思。从细铁屑到磁分子模型;从幻灯投影到实物投影,技术、手段、方法不断改进,但学生总是不能近距观察,没有感性认识,而引入课堂微型实验教学则可解决这个难题。

2.准备器材有:细铁屑一包,已磁化的钢锯条两根。

3.过程:将装有细铁屑的纸包展开放在钢锯条的正上方,用塑料尺轻轻抹一下即可。

4.成效:①钢锯条因为是扁平的所以在操作上非常简便。现象清晰就不用说了,某些学生应该能观察到细铁屑是立体分布的;②两根钢锯条如果摆放得当,观察“U”形(两根异名平行放置)的、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场”都不在话下,然后就可以分析磁感线。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许多好处,对一般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男生,理论知识不行而动手能力却是他们的强项,在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时,他们就会特别活跃,因为这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难得的表现机会,甚至可以指导学习成绩比他们好得多的学生。我们如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引导,就为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供了契机。毋庸置疑,“课堂微型实验”的效果是明显的,但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在开展“课堂微型实验”教学时,课前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器材,还要进行必要的探讨、挖掘和试验,特别是实验一定要自己先多做几次。

四、“探究”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科学学习的核心是进行科学探究,利用科学探究可以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探究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引导学生先回顾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依据-结论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然后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手上的学具进行实验设计并获取事实与依据。最后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有无铁芯;(2)电流的强弱;(3)线圈匝数的多少。在整个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就是引导者,要关注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使每人都有事可干。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的积极性高,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掌握新知识且印象深刻。

五、“现代教育技术”让科学课堂锦上添花

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的应用中比传统教学有更多的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的画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课堂容纳量大大增加,同时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有趣而丰富,置身于这样范围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大家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前,我精心制作了课件《猴子捞月》:一开始就播出一只只猴子手拉着手用盆子在捞井中的月亮的动画,一边伴着音乐,猴子们那憨态可掬的模样马上把学生的目光吸引,最后猴子们失望而归的表情让学生非常不忍,然后来了一只猴子的独白:月亮怎么还在井中?在这里可以借机问:“谁能帮猴子解开疑团?”这样今天这节课的主题就出来了。由此可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创设直观动态的情境,创设想象联想的情境,创设激趣悟道的情境,创设迁移思考的情境,创设启迪心智的情境,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拓展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这样的科学课堂难道你还能拒绝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教育的内涵在不断地扩大,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由原来“授之以鱼”逐步变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带有律条色彩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开发智力及创新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当然,教师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课堂教学是比较困难的,这需要教师善于阅读、观察、思考、总结,让科学课堂充满科学性、趣味性和哲理性。

参考文献:

[1]郑青岳.郑青岳科学教育实录.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课程研究,2014,(1-2).

[3]陈欢庆,编著.创造力开发教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4]王香璞.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4.28.

猜你喜欢
微型实验科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创新微型喷泉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化学微型实验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