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彬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儿童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课堂,本该就是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提升素养的地方,本该就是儿童自主学习、合作分享、培育情趣、生成智慧的场所,本该就是儿童大胆创造、自由言说、展示才情、快乐成长的殿堂。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与此大相径庭,儿童学得被动、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过度、教得无效,导致儿童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学”与“教”关系的失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面对现实,我们在思忖、在探索、在实践——回归儿童立场,解放儿童,呵护天性,让儿童在课堂上像个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问,快快乐乐地学,还课堂以本然状态。于是,我们聚焦课堂,研究儿童问学,试图以此来激活儿童思维,驱动语文课堂,改变当下语文教学的些许窘状与尴尬。
一、“儿童问学课堂”的意蕴界说
什么是“儿童问学课堂”呢?这当属一个本源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儿童这个课堂的主体。我们知道,儿童是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这种成长和发展具有一种可能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当教育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尊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自然就会产生春风化雨般的力量,在润物无声中将儿童成长发展的可能转变成一种现实,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生长,自然而然地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再来探究“问学”的意蕴。人们常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稍加留意,我们便会发现儿童的学习与成人的学习是不一样的:成人的学习始于“学”,而后“问”,即从学习知识开始,然后产生问题,进而在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生成智慧;而儿童的学习则始于“问”,而后“学”,即从问题开始,在问题的驱动下学习探究,在探究中解惑,在解惑中生智。问学,顾名思义就是由“问”而“学”,因“问”而“学”,先“问”后“学”,循“问”而“学”,这种以“问”为发端的学习正是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问学之“问”,是对疑的一种集中与概括,即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故而,“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善于“问”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知何时,儿童之“问”与语文课堂渐行渐远,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不会“问”,无权“问”。一时间,“问”似乎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专利和特权。所以,“问学”之“问”,是相对于教师“问”得过多、“讲”得过碎而言的,它强调对儿童主体的尊重,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主张把“问”的权利还给儿童,让儿童在课堂上敢“问”,会“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学”其实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汉字。它的上面部分像双手构木为屋形,下面是“子”,意思一目了然,就是教孩童学习之意。由此看出,学是一种动手操作实践。问学之“学”是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学”。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说得好:“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所以,问学之“学”,是相对于教师“教”得过度而言的,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退位让学、适度施教、以学定教,变教为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快乐地“学”,真正地使“学”能够发生在每一位儿童的身上。由此可见,“问学”,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问,而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质疑问难,是一种探索实践,是一种求知过程。儿童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主动地问,大胆地问,多方求教,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自主、合作、探究、分享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综上所述,儿童问学课堂,就是以儿童“游戏、模仿、好奇、成功、赞扬、创造”的天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使教学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关注儿童生态,守护、激扬儿童天性,面对儿童的“问学”,教师不打断、不指责、不呵斥、不敷衍,激发和引导儿童的发展,帮助儿童完善自己的成长过程,以促进每一个儿童最优发展为根本旨归的课堂教学。
二、“儿童问学课堂”的价值追寻
儿童问学课堂的根本意旨,就是要让儿童天性中最绚丽的花儿,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儿童问学课堂的价值追寻就在于让语文教学回归儿童,回归本源,使得语文学习能够真实地发生。
1.儿童问学课堂,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问”是一种学习品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儿童问学课堂,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启迪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拥有一个有教养的头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需要驱动思维,解决问题也需要思维的参与。所以,儿童问学课堂是富有思维张力的课堂,是学生不断经历思维爬坡的课堂。当然,儿童问学课堂虽然关注儿童的“问”,但也不能放弃教师的“问”,因为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的“问”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领,他们的思维有时还需要教师的“问”来激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问”来代替学生的“问”。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问”来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问”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品质。
2.儿童问学课堂,利于儿童能力的提升
儿童问学课堂,不只是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习得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的能力。所以,儿童问学课堂尤为关注学生“问”的兴趣,激发学生“问”的意识,使学生对“问”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兴趣。其实,小学六年,如果能把儿童好问的天性保持住,这远比教给孩子枯燥的知识重要得多。
3.儿童问学课堂,助于儿童智慧的生长
课堂是智慧生长的地方。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传授知识是录入数据,传授方法是拷贝程序,那么,启迪智慧就是设计程序。有了智慧,没有知识也能获得知识,没有方法也能获得方法。反之,没有智慧,最多是一台电脑;如果连方法也没有,最多只能是张刻满了数据的光盘。”多么精当的比喻啊!其实,启迪智慧是儿童问学课堂的应有之义。儿童问学课堂为儿童的智慧生长提供了土壤、阳光和雨露。儿童在课堂上“问”和“学”都是需要启动智慧的,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智慧,解决一个问题也需要智慧。学生的智慧就是在“问”与“学”之间,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来回行走,相互砥砺,汲取一种生长的力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素养。这就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非同一般的魅力。
三、“儿童问学课堂”的实践取向
“儿童问学课堂”该如何实施呢?这是对“儿童问学课堂”操作策略的探寻。
1.儿童问学课堂的“问”
(1)儿童问学,“问”什么?
儿童问学,一要问源,学会刨根问底,追寻知识的源头;二要问流,亲历过程,自主实践,勾连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三要问法,习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经验。当然,在儿童问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问源,能够循本溯源,追寻教学源头;问流,能够尊重规律,激发动机,唤醒并引导学生自我成长;问法,注意领悟教学方法,生成教学智慧。如此,学生之“问”与教师之“问”才能相得益彰,教学相长。
(2)儿童问学,怎么“问”?
儿童问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增强“问”的意识,要对身边的人、事、物充满好奇,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二是拥有“问”的方法,“问”得巧还是有方法可循的。要切中要害,问在关键处,问在疑难处,问在空白处。三是养成“问”的习惯,从小就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问中学,在学中问,如此就能获得真知。在儿童问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包容儿童“问”的瑕疵,守护天性,让儿童毫无顾忌地、大胆地“问”,因为问的过程就是儿童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过程。
(3)儿童问学,何时“问”?
儿童问学,可以“问”在课前。上课前,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提出自己的质疑,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老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可以“问”在课中,就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潜心探究,并与老师、与同学分享交流;可以“问”在课后,就是课堂学习的内容为儿童的思维洞开了一扇窗,使儿童由此生成了新的问题,唤醒儿童探究的兴趣;也可以三者兼而有之。
(4)儿童问学,向谁“问”?
儿童问学,可以“问”自己、“问”伙伴、“问”师长、“问”教材、“问”网络。凡是遇到问题,要养成随时随地请教别人的习惯。让儿童认识到,不管是谁,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2.儿童问学课堂的“学”
我们把儿童问学之“学”分为五个实施要素,即自主探学、分享互学、优化练学、总结理学、多元评学。这些要素都指向儿童的“学”,体现了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1)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境,唤醒和诱导儿童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使儿童以探索者的姿态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让儿童进行自主探学,需要着力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会预习。具体包括:会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会将感觉精彩的或有疑问的标注在书上,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根据年段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研究、设计“问学单”来引导学生学
会预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
能力。
其二,会提问。一是质疑,对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不了解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中心、围绕语言表达、围绕行文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以疑导学,以疑生悟。
第三,会尝试。学贵有疑,有了疑问才是学习的开始。对于疑问,学生要敢于自己摸索,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猜测、验证、查阅,自己动手、动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分享互学。
分享互学,就是让儿童在合作交流中、在分组讨论中掌握新知,学会学习。
分享互学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组织。对学生而言,这是分享互学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刚开始实施时,要教导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如何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如何注意照顾到全体,等等。
第二,会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并及时修正自己的
认识。
第三,会帮助。分享互学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儿童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但教师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依此,学生要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
第四,会评价。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当自己的观点与同伴的观点不一致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同伴的观点有补充时,能及时地给予补充。
(3)优化练学。
优化练学,就是针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精编精选一些练习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确保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练学,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过关。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学生应达到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
第二,敢挑战。课堂练习设计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调整,使练习具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三,会思辨。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迁移运用。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采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习更加具有思辨性和创造性。
(4)总结理学。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看学生收获了多少,要看学生是否知晓自己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又产生了什么问题,还需要老师的什么帮助。所以,课堂的总结是学生对一节课学习结果的梳理。这种总结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总结理学,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厘清重点、难点。一节课总有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在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时,要清晰地看出学习重点、难点是什么,学懂了没有,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又有了什么新问题,这些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梳理方法。问题总有解决的方法。要弄明白这种方法是怎样习得的,对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贡献在哪里,这种方法还可以迁移运用到何种问题的解决中。
第三,理清思路。课堂上解决了问题,还应搞清楚前后知识是怎样联系的。解决此类问题,最关键的思考点在哪里,还可以从哪些途径来思考,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5)多元评学。
课堂学习的评价应是多元的,要建立多角度的评价机制。不仅要评价儿童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实践能力等,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让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多元评学应该注意:
第一,注重激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重在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注重过程。学习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评价来引导或矫正学习的进程。
第三,注重个体与群体评价的结合。合作学习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常态,因而,在小组学习时,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的,而是指向学生群体的。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这就要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让小组的成功成为小组成员共同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问学之“学”的五个要素之间不是线性串联,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或者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的。即使在一堂课上,也是可以交叉运用的。
儿童问学课堂的“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同生共构的。如果儿童在课堂上真的能够“问”起来了,“学”起来了,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无穷的魅力。“问”,会开启儿童“世界的眼睛”;学,会构筑起儿童“精神的房子”。“问”与“学”同构共生,真实的语文学习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