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荃++金菊++赵梓如
语文,母语,美哉!妙哉!既有男儿的豪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具女子的矜持,“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如哲人之严谨,“言行如走棋,一动思三步”;似诗人般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语文,无论从其音之韵、形之灵、义之博,还是字段篇之情意味,处处具有无穷的美感,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可是现实状况是,语文有点“枯燥乏味”“支离破碎”乃或“一成不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提出了“涵养语文之美”这一教学主张,意在以语言文字浸润、滋养学生,带领学生领略语文之美,让语文教学能够春风化雨,枯木逢春。
一
“涵养语文”暗合田园思想式的慢教育,旨在从容地欣赏语文的面目,平静地倾听语文的声音,不在于外在的求取,而在于内在的发现和体会,具有咀嚼、品味、沉思、回忆、顿悟等属性和品质。“涵养语文”与朱熹告诫读书人的“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意义相通,其条件是“虚心涵泳”,在于静心体悟;其状态强调“敛身正坐”,在于入情入境;其方式为“切己省察”,以求达到细读慢品之效。
“涵养语文之美”必须立足于“语文之美”。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语言运用能力。那么我们就需要涵养语文“言语之美”,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篇中诵读积累、赏析评论、继承创作,体悟文字何等精练、写法何等绝妙、情境何等引人。只有让涵养言语之美浸润于语文教学,学生才能以渐进的吸纳方式,主动地自学自悟,感悟语言的独特魅力。“涵养语文之美”,还需要考虑语文教学连带的非功用性的因素,也就是涵养语文的“精神之美”。浓厚的学习兴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都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它作为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最基本的态度与倾向,对其言语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涵养语文的“精神之美”以价值观念、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非功用性因素为其基础,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有机结合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二
“涵养语文之美”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并具有听、说、读、写的言语交往活动能力,以适应社会交往、改造自然和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涵养语文之美”有哪些价值与意义?我们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公民养成教育的使命昭然
“涵养语文之美”是自由的,它主张自由吐纳,既有对中国经典的传承与发扬,又立足于社会现状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它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价值体现,强调师生和谐共生,教学相长。“涵养语文之美”是发展的,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创新时代,有识之士对提高国民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公民养成教育也呼吁语文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时代对人们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语文教学自然也要随之发展。“涵养语文之美”是多元的,它必然吸收不同文化,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造就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不同学科、文化、群体融入语文,变为语文元素氧化学生,成为“涵养”的出发点和依据,这也是公民养成教育的目的之一。
2.汉语教育特点的意兴使然
“涵养语文之美”遵循的是汉语教育固有的规律,旨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从中汲取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它重视汉语言语之美,不仅有言语交流的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还强调言语表达情意的作用、遣词造句的妙处,在解析汉语语汇之妙中培养学生语言鉴赏与运用能力,丰富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的感悟。以识字教学为例,教师将语音、语素、语义、词汇、文字、文化等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理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将静态的汉语言文字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识字教学中的意蕴深远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生成科学而充满魅力的识字过程,令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丽。这其中蕴含着汉语教育的独特创造和丰厚积累。可以这么说,“涵养语文之美”致力于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自主阅读、个性阅读,乐于写作、趣味写作、创意写作,学语文、用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运用之能,体悟情感意蕴之深,它是汉语教育特点的意兴使然。
3.学科核心素养的追求应然
“涵养语文之美”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目的。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需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涵养语文之美”就是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境界中,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成为积极参与的学习者,在自身积极地尝试和学习中,在汉语言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中,提升阅读、表达、思维等能力与人文修养,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4.教学方式转变的理所当然
“涵养语文之美”强调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满足学生的真实学习与发展需要,追求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向四面八方打开,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言语实践的场所,任其自由地驰骋,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无穷魅力。
5.学生身心特点的顺其自然
“涵养语文之美”这一教学主张重视人的发展。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展现语文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它还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根据学生发展的自然之道,循序渐进,让语文知识在“涵”中自然沉淀,让语文能力在“养”中应然提升。当然,它还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倡“个性化”教学,尽量满足学生的共同需要、特殊需要、个别需要。这样,语文之美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打上永恒的烙印。
三
读万卷书,是涵养语文学问的功夫;行万里路,是涵养语文历练的功夫。那么,到底该如何涵养语文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呢?
1.拓宽语文视野:开放心态中的融合与蜕变
(1)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融合。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连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一定不能与生活分离。
(2)语文教学要与民族文化融合。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语文教学也应当义不容辞地渗透民族文化的精华,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3)语文教学还要与其他学科融合。如今知识的增长速度、科学技术的发明与成果的综合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提示着我们语文教学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从而进一步加快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步伐。
增强语文意识,开拓语文空间,拓宽语文视野,无论是跨学科资源整合,还是跨领域协同发展,都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工作室成员赵梓如、赵卉、金瑶的个人课程“我是小拍客”试作说明,她们这样描述:
大千世界,周围事物形形色色,变化万千,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在脑海里留下记忆的痕迹。学生习作素材多数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多彩生活中的那些记忆痕迹,当学生需要时,就会从大脑中撷取出来并努力追忆。让学生形成“拍客”视角,利用手机等设备拍摄照片或视频,就是将学生所观察到的人、事、物定格化、永久化。它的呈现能唤醒学生观察生活的“睡点”,将情景定格、放大、唤回当初的记忆,帮助学生记录生活,积累生活。学生形成“拍客”视角,是帮助其养成观察能力的一种重要、有效且易于让学生接受的途径之一。
这样打破常规的语文课堂,就是语文与生活、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表现。引导学生形成“拍客”视角,既能加深学生对周边生活外在感官的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察力,又能引导学生拥有内在的思维运作,拥有独特的个人感受,达到活化思维的功能。将“低头族”“手机党”的功能放大,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为一体,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以独特的视角、开放的心态,让平凡变得华丽辉煌,让生活破茧成蝶,涵养出语文无穷的魅力。
2.彰显语文特质:精准把握中的遵循与突显
语文教学要精准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它的实施对象是儿童,又是儿童的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遵循儿童文化的特点,从而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凸显语文特质。请看工作室成员卢昱洁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设计:
A.下面请大家运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自学课文第4、5、6自然段。画出关键词句,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精神。
B.集体交流(以第5自然段为例):
(1)运用“换词”“删除”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潜心”“画呀,画呀”等词句对
表现徐悲鸿勤学苦练精神的
作用。
(2)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每逢节假日”对表现徐悲鸿奋发努力精神的作用。
卢老师既坚守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那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遵循了儿童语文素养的养成规律,重在培养学生必要的品析词句的能力。课堂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视、思、评能力的语文实践现场,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换”“读”“删”“联”等方法,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精神。突破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带得走的能力,也做到了眼中有儿童、心中有儿童。
3.营造语文气场:教学情境中的唤醒与诠释
气场,是对人散发的隐形能量的描述;语文气场则是对语文课堂散发的隐形能量的描述。一堂具有浓浓气场的课堂,能如磁石吸铁般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他们对学语文的热爱。
请看工作室成员执教的口语交际课《我们来讨论》片段:教者巧用读者剧场中的戏剧教学策略“墙上有耳”组织教学,首先请一位学生扮演图片中违反交通规则的小朋友,接着请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马路上不同的角色,如红绿灯、汽车、斑马线、路人、围栏等,于是有了下面精彩的一幕:
红绿灯:小朋友,等一等,我现在是红色呢。(红绿灯急得在原地直跺脚。)
斑马线:小朋友,你知道过马路要走在我身上,说明你们还是懂交通规则的。但是……
围栏:你们不能不听红绿灯的话呀,看看红绿灯,都快被你气哭了。
汽车1:是呀,我们都得按照信号灯的要求来呀。红灯停,绿灯行,刚才要不是我紧急停车,你们现在还能安然无恙?太不像话了!
汽车2:就是就是,看看我的车轮,都快磨平了。
路人:不顾红绿灯横穿马路很危险的,下次你们要注意哦!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路面上的红绿灯、汽车、斑马线、围栏等,并赋予这些事物以生命,创设别具一格的情境,换一种学习语文的角度和方式,引发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相互言说、抒发自己的感受中有效地落实了语文的教学目标,形成了强大的语文气场。整个教学过程融情境性、趣味性、交际性、互动性于一体,学生就地取材,亲历现场,或言谈,或倾听,促进了低年级学生表达与交流水平的提升。
营造语文学习气场,培养阅读内在兴趣,让学生在新鲜的情境中学习、体验、运用,从而唤醒学生对文本阅读中相关知识的更新及经验,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也是涵养语文之美的意义所在。
4.强化语文自觉:主动学习中的滋养与反哺
自觉,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从自觉语文到语文自觉,源自学生在语文听、说、读、写活动中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我认识、自我觉悟。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言语内容,只有我们关注“怎么说”,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而语文教学就是聚焦于“怎么说”,以培养语文自觉为自己的天职,并以此为起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渐渐形成语文自觉,语文教学就走上了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正确轨道。请看工作室成员执教的《剪枝的学问》片段:
师:大家完成了自主学习单2,写下了自己的收获与疑问,现在结合我们以往的学习习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出本组最大的收获和疑惑。
组1:这篇文章多次写到了小作者的心情,“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形成了课文的一条线。
组1:我们小组的疑惑是,第4自然段描写了桃花的美丽,还不如直接写长出又大又甜的桃子,第4自然段能不能删去?
组2:我们小组读出了王大伯很会种桃树,也很爱照顾桃树,从“抚摸”“充满信心”这些词可以看出来。
组2:我们小组的疑惑是,王大伯剪掉的枝条真的不结果实吗?
生:我想解答这个问题。课文说得很明白,这种枝条长得粗壮,不结果实。也就是说,不剪掉它们,它们就会吸收其他能结出果实的枝条的营养。
师:你很会思考。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话,王大伯所说的枝条是什么样的枝条?
生:这种枝条不仅粗壮,而且到了春天还会疯长。“疯”字说明长得很凶!
生:这种枝条还会夺去其他枝条的营养,说明它很霸道,抢走了营养并且不结果实。
师:从王大伯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明白这种枝条多可恶、霸道,要剪去。
(其他小组的汇报略)
上述课例中,先是个人自主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单,运用相应的学法对课文进行自我鉴赏,获得初步的认识;随后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收获与疑惑,在合作互助中不断更新认识、解决困难,达到更深一层的认识。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学习过程的监控权、学习结果的反馈权,在这样的学习滋养中学生才能进行“自主建构”。在课例中我们也能看到,当小组提出疑惑时,其他学生会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进而解答,这种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自发的;同时还能看到整个过程中,学生或关注精妙用词,或关注段落价值,或关注文章线索,聚焦于文本“怎么说”,这就是语文自觉的体现。
5.修炼语文品质:自我超越中的提升与发展
语文品质就语言作品来说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质量高下;就学生而言,就是咬文嚼字、推敲表达的能力高低。“涵养语文之美”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触摸感知语言的魅力,进
而去探究、揣摩、学习、运用、反思、借鉴,从而习得语文知识与能力,修炼自己的语文
品质。
请看工作室成员执教的《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片段:
(师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师让生比较爱因斯坦的照片与文中描写外貌的句子。)
师:请你仔细盯着他,注意观察,注意捕捉,他有什么显著的特征?
生:我发现他的显著特
征都被作者描绘出来了,太
像了!
师:作者三言两语就把爱因斯坦的长相勾勒出来,高明在什么地方?
生:他抓住了爱因斯坦面部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
生:我知道,是抓住了爱因斯坦的显著特征。(板书:显著特征)
师:是啊,没有面面俱到。还有什么高招?作者是怎么
写爱因斯坦的胡子、眼睛、头
发的?
生:加了明显的形容词。
生:用“一撮短而硬”形容胡子。
师:用了“一撮”,还有“短而硬”,能不能用“一把”?
生:不能。“一把”说明胡子比较长,比较多。
师:用“一撇”呢?
生:不能,那样太少了。
师:“短而硬”呢?
生:说明爱因斯坦的胡子很短,而且给人的感觉是硬
硬的。
师:对,写出了胡子的长度和质感。“一撮短而硬”这五个字虽然平常,但用得却非常精准。(板书:用词精当)那么,写眼睛和头发,作者又是怎么用词的?
(一生说)
师:读了这段文字,大家有没有疑惑?看看写作顺序,感觉到奇怪吗?
生:是从下往上写的。
生:我知道了,因为她比爱因斯坦矮,而且她撞上去的时候只能先看到他的胡子,所以才从下往上写。(板书:描写有序)
师:掌声献给这位同学。
上述案例,短短38个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教师挖掘出最佳的言语训练点,陪着学生对文本“抽丝剥茧”“层层剥笋”,探寻描写外貌的门道,从而提炼出“显著特征”“用词精当”“描写有序”等写作特色,彰显作品的语文品质,也在这样的鉴赏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品质螺旋上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对文本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加以关注、提炼,它可以是词句含义的理解、感情色彩的领略,也可以是篇章结构的分析、谋篇布局的欣赏。无论是怎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真正用好课文学语文,这样学生方能在不断的“刨根问底”“自我超越”中得到提升和发展,从而修炼好自己的语文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