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
摘 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体参与、由机械接收到主动构建、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导入的设计、问题的提出以及引导学生质疑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动探究;巧妙导入;精心设问;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5-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5.090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地位的确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的是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教学,在宽广的空间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技能,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饱满的学习热情,学生才能处于探究的亢奋状态,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是主动而积极,快乐而有效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用生动的音乐来感染学生。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引入语文教学中,更能彰显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与意境,还原语文学科的生动与活泼,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以音乐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2.用直观的画面来吸引学生。小学生处于认知初级阶段,形象认知占主导,直观的图片或是画面更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以从中获取直观的感性信息,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如《桂林山水》一课,如果只是阅读,有些同学可能从文字中读出桂林之美有困难,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直观的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与小视频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对桂林山水之美印象更深,更能通过作者唯美自然的表达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3.用丰富的生活来吸引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写作的源泉,自然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观察与体验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更能以生活架起通往文学殿堂的桥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二、精心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所展开的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就要改变以往对立的师生关系,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巧妙提问,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
1.提出趣味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艺术,在导入阶段提出问题,以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实现学生的主体探究。如在学习《养花》一课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养过花吗?都养过什么花,谈谈养花的心得与感受。这样将文章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主动阅读。
2.提出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经由教师所传授的书本知识是死的知识,学生并不能转化为技能,灵活地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只有经由学生自主探究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技能,灵活地用于现实生活之中。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重难点处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走进文本,与文本互动,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我们可以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提问,这句话在在文本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这几个问题围绕着中心展开,更具探索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阅读与思考,在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主人公小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3.提出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探究深度。学生处于形象认知阶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渐进认知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教师要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的探究顺利完成。如《穷人》一课的难点之一在于让学生了解桑娜在家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为此我们可以在此巧妙设计问题:桑娜的家并不宽裕,可以说是非常贫穷,但正是这样一个家庭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此时桑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桑娜将孩子抱回后心里想到了哪些?将桑娜所想到的这些再重新安排一下顺序?进而使学生在步步深入地思考中深刻地体会到桑娜的恍惚、害怕……
三、引导质疑,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不要盲目地迷信书本与教师,而是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能够发表不同见解,自主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月光曲》一文时,学生在认真阅读文章后,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盲姑娘非常酷爱音乐,听贝多芬的钢琴曲是她最大的愿望,但是入场券太贵,无法负担,哥哥很无奈,因无法实现妹妹的愿望而伤心,但妹妹却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是相矛盾的。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就此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经过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后,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哥哥的无奈与难过,感受到妹妹的善良与体贴,感受兄妹之间的深厚情感。这样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与文本的互动,是基于自身基础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探究。在探究中构建知识,提升技能,在探究中走进语文的殿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利杰.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2] 蒋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