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莲红
以演解文有奇致
陈莲红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文本,达成奇致解读的效果呢?
学生和文本的每一轮“相见”,都应该是从容的,多角度的,情深款款的。用教育家朱光潜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应该“慢慢走,欣赏啊!”用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必须“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总之,语文课上的阅读就是对语言的“拥抱”。
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所谓的“文本解读”、“文本细读”,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沉入词语,培养学生到字里行间去自主发现和自主建构的习惯和能力。而巧妙地设计恰当的表演则可以有效且有趣地达成此项目标。为了实现自身的教育职责,我在阅读教学中会选择一个切入点设置表演环节,以演传言。
可以选择某个精彩的细节,咬文嚼字,以演传言。如,阅读《范进中举》时,我着意引领学生品读“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这个细节,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咬文嚼字的同时,即兴表演,看谁能借助范进特定情境下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再现,准确地揭示人物的内心。随着表演的反复进行,学生对范进的认识也逐渐到位,知道范进是一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对这个典型形象的演绎也促成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索与感悟。
也可以选择某个抽象的词语,咬文嚼字,以演传言。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啜泣”一词出现两次,我先让学生表演“啜泣”一词,然后让他们品析这个词两次出现时所披露的感情倾向,在表演中,孩子们成功体验到小主人公第一次的恐惧和第二次的委屈与喜极而泣。
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遭遇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语时,无须孤立地解释词义,可以巧妙地运用表演这一方式,让学生们做出生动的表情来,将已有的生活体验与对文本的解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表演来传达对文字的理解。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学生掌握了词语,课堂生动活泼了,教学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卵巢癌MMR基因缺陷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系统评价MMR基因作为卵巢癌预后因素的研究现状,旨在较全面认识MMR基因缺陷对卵巢癌预后的影响,为后续此类卵巢癌预后和用药提供参考。
叙事性的文本最适合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尝试以戏剧语言来阐释文章主题。通过表演,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以传达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得语文课堂学习尤其是一些经典名篇的阅读既有意义,又有意趣。
学习《藤野先生》时,我请全班九个小组分别表演了看樱花、初见藤野、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弃医从文、惜别、怀念九场课本剧,在表演中培养孩子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并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第一幕《在东京,看樱花》。
(地点:东京上野公园。)
(周树人上。)
周树人:马关条约,丧权辱国;戊戌之失,愤慨无奈。祖宗之法,固然当变,可又当变向何方?农工、医药之学,乃人之根本,救国以人之根本,当为明道。求学不易,自当把握其时,可以拯黎民于水火,成我报国之志。
(两日本人上,对花下三个大辫子的中国人指指点点。)
日甲:看哪,支那人!
日乙:看他们那辫子,油光可鉴!哈哈,真标致……
(三个梳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正在樱花树下嬉戏打闹,声音大得震天)
日甲:牲口,一群牲口一样的人,他们吃喝、玩乐、跳舞,在酒馆、戏楼和那洗澡的有女人按摩的地方都能找到支那人的踪迹,多么好的一群人!多么好的民族!哈哈哈……
周树人:恶毒的谩骂吞噬着我的神经,挥之不去。他们仿佛一边拿尖刀顶着我的喉咙,一边在嘲笑我的懦弱——可是我却无法反驳他们!东京的酒馆、戏楼里面晃荡的辫子不就说明了一切吗?!面对那样一帮浑浑噩噩的人,我又怎么挺起胸脯?民族尊严的蛀虫!令人深恶痛绝的蛀虫!我的自卑烈火一样烧灼着我的心,啊,我不堪忍受。让人黯然的东京,快些离去罢!
(火车声)
(画外音:下一站,日暮里)……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创作不一定能达到很高的水平,然而,有了创造性思维,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一片灰暗。又如学习《芦花荡》一文,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新思维,精心推敲编写剧本;课堂上自导自演,自评互评。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演得投入,看得认真,评得到位,把由我“主持”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化成了全员参加的表演实践。这样的互动,使得平淡乏味的语文课堂多姿多彩、有滋有味了。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不是为“观众”(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强调主体感受性,即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期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审美情操。在剧本创作及表演过程中,更注重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以演解文,创新思维。
课堂表演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舞台演出。因此,课本剧本的重心,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领悟,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从这一层面来说,表演可以对准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断、一篇课文,也可以是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全员表演,还可以不化妆、不设布景、不穿角色服装、不用道具,本色表演,甚至可以不背熟台词,边拿着课本边表演,即所谓的“非典型表演”。
小小的讲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跨越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表演再现文本情境。
小说、寓言、童话可以表演,散文、诗歌亦可以表演。读冰心的《纸船》,让学生边折纸船边感情诵读;读余光中的《乡愁》,让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为朗诵的同学伴舞;读泰戈尔的《金色花》,让学生们扮演孩子和妈妈的角色用第一人称改写朗读……
话剧剧本就更不用说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下”的《雷电颂》和“九下”的《威尼斯商人》等剧本的学习,都非常适合表演。
《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学生们用自己最激越澎湃的感情独白,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雷与电的洗礼。激情的独白,心灵的碰撞,他们与屈原与郭沫若以心契心,神思交汇,在表演中深刻体会了文本当中人和物所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度理解作者抒发的真情。《威尼斯商人》的表演则更是疏解了初三毕业班孩子的紧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文本对话,与莎翁交心,趣学乐学。
文言文的学习亦可如是。《唐雎不辱使命》、《公输》等都是以人物对话为主、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文,非常适合以排演课本剧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表演。把唐雎和秦王的三次交锋分为三幕,各组选择不同场次进行排演。表演前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准备时间,表演后有评议有采访有交流。无须繁琐的词句分析,无须可有可无的乏味问答,当不畏强暴、英勇沉着的唐雎和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秦王活脱脱出现在师生面前时,学生也就实现了对课文的成功解读。
像这样,以演契心,课堂表演的过程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外化的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利用课堂表演的这些特点,可以把它作为教学中一种深度阅读,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
表演,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也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收获了一份奇特曲致的生命体验。或许,当演员并不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但是,表演、观看、评价的现场参与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不言而喻的。与其让老师霸占课堂,不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表演中成长,在表演中习得文本阅读的真谛,在表演中濡染文字的馥郁。或许,起初,孩子们不一定能深度爱上语文,但是,若能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妙演中记住一些东西,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涂亮人生的精神底色,则是语文课堂的成功,更是语文教师的幸运。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钟吾中学)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要求精准。然而,课堂表演无需提出如此高的要求,它只是细读文本的一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演了评,评了再演,边评边演,以评促演,以演传言,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不断感悟文本内容,在表演中发现语言的美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