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阶段是每个大学生人生转折的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社会中思想和经济的变革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一代,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事物,所以高校应该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实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努力引领大学生把握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价值取向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朝气与活力的代名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思想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客观存在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国家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由此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1.在道德层面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意识,在价值观念面前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主义、国家主义面前之盲目的崇尚自我主义,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的意识更是明显的缺乏。
2.在生活层面上。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随波逐流、趨炎附势,人际关系相对冷漠,只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需求。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竞争压力和更为严峻的就业问题挑战,高昂的热情和尝试精神变得越来越低靡,抵御受挫的能力变得下降,对日常学习和工作产生越来越消极的影响,失去了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甚是出现严重过激的行为。
二、探究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原因
针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来的现状,我们应该究其根本,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何以造成了大学生现在价值取向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教化功能,从而帮助大学生进行准确的人生定位,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社会经济政治改革因素。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始终强调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变革之中,客观上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是市场中经济政治变革现状的反应,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传统保守的思维模式转变到如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开放性经济模式。经济政治的转型也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其过程极其复杂,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难免使市场经济中混入多元化带有优劣性质的价值观念,进而也会产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问题,久而久之人的信仰意识不在一成不变,先是被动摇而后是转向另一种价值观念的选择。
2.新科技时代下网络应用的消极因素。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各种可能,如给大学生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就会降低对自我约束的标准,受到网络上奢靡主义,个性主义的诱惑,就好比蚕被困在了厚厚的茧里,被厚厚的外壳所包围,如果他们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支撑,他们就永远不可能挣脱束缚实现人生的完美蜕变。而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辨清人生的方向,远离埋葬自己命运的深渊,走出价值观困顿中的误区。
3.西方思想入侵因素。在某些程度上西方的价值观念也是导致我国人民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原因之一,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是宣传以人为本,在利益和抉择面前更是以自己的满足程度来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只注重对外在丰厚物质的追求,而忽略自己内心的理想信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不断交流与融合,经济全球化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我国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其他国家,而此时也正是西方不良思想观念入侵我国的最佳时期,西方国家利用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合作与思想交流开始大肆宣扬个人利益至上、奢靡主义利己的价值观念。西方国家的目的就是想通思想观念的战术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战争、贸易阻碍等形式来击垮我国,从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教育上入手,通过一种和平的方式逐步消磨大学生的共产主义意识,通过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步化解大学生的思想思想价值观的堡垒,价值取向上没有了指引那么规范行动上自然也会懈怠,这些不良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思想空洞,不在以集体主义荣誉感作为价值取向,让大代大学生沉浸在自我发展之中,无意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甚是是丧失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因此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其它不良价值观念的诱惑。
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作用,创新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众所周知,高校是大学生迈向成功与辉煌实现人生价值必不可少的阶梯,高校和思想政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把握好正确的的价值取向,培育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从而使思想和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育中为大学生披荆斩棘,创新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思想道德素养,让高素质的教育者去培养下一代。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教育者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来说为师者不只是授业和解惑,还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起到引领作用,教师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教育者对大学生不只是言传更是身教,教育者作为培养人才的导师,其思想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大学生。所以说只有思想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提高了,耳濡目染,大学生深处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之中,其思想道德素质必然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2.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净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之地。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殿堂,不仅仅指对大学生传授过硬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明辨是非,让大学生在一种和谐优越的环境下激发自身的活力,为以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让大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学会运用自己的角度和态度去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和指引大学生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同时这也要求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让大学生走近教育者,贴近教育者,用一种乐于接受的态度吸收教育者的引导。
3.借鉴吸收他国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某些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如美国就注重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把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看待,通过对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小社会中的引导与发展,运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极大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从思想方面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更强调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行动中真正理解什么是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和品德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己对民族的认同感,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明确社会的主流意识并不断为之丰富发展。国家的特点是具有独立性,与之相适应的是思想政教育也具有独立性即国家的主流教育意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定共产主义领导下的理想目标,运用民主意识形态下的主流价值思想来引领大学生,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坚持国家主流思想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其他优秀的成果壮大自己和发展自己。但是在吸收借鉴的同时不能完全吸收,要根据大学生发展对思想道德观念多样性的文化需求选择那些能辅助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的思想教育观念来借鉴。
5.着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强调以个人利益为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出发点,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懂得爱护他人、尊敬他人、服务他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情操为目标。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發展的社会,更要引导大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6.要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培育榜样典型。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宣传先辈的光荣事迹,像雷锋、王进喜这样的模范人物,能吃苦耐劳,拥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忠实信仰,不计较生活的得失,心甘情愿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祖国。此外还可以让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走进校园,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其光辉事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大学生深刻感触,从而对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有一个新的定位。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当代大学生中思想政治观念不断取得进步的典型,让大学生获得认同感,以此起到示范作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总体趋势是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不断发展的,在近些年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在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把思想政教育引入课堂,更是鼓励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流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内容,更是一条抵御外辱的坚固防线,只要思想政治的防线不被攻破,我国作为一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将永远骄傲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更应该沿着主流意识的路线出发,去探索和开辟更多更便捷的路径,构思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争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共产主义伟大旗帜更加努力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接班人。尽管在这条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阻碍,感觉到种种困难,但只要有信念、有方法,相信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将会做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思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两课教学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0(1)
[3]王绍玉等著.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4]杨得广.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仼景莉,女,硕士,华北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030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