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梅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機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图书馆读者服务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具体途径等话题做一简单探究,尝试为当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经验。
[关 键 词] 图书馆;人力资源;职工素质;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174-02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中心,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作为学校信息化与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如何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管理工作体系一直是普遍受到关注的话题。人是图书馆管理体系当中最为灵活,也最为关键的一环,探究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质量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必须看到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一)人力资源
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德鲁克最早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个地区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以及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通俗意义上说,即是指一定时间内企事业单位独立经营单位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人力资源数量即指具備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人力资源质量包括劳动者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要素。
(二)图书馆人力资源
将普遍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概念带入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即是指图书馆(一个地区)工作人员(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员)所具备的管理素质(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必要先决条件,提升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图书馆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图书馆新时代工作目标,高校应当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图书馆工作改革体系,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激励与调配,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实现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
(一)忽视人力投入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一直重视对硬件设备的引进,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在大部分管理人员看来,图书馆管理就是对文献资源的管理,加大对现代技术设备的引进、重视物质资源的投入就能够提升管理质量。这种错误管理工作理念忽视了对人力的投入,没有将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求上,片面追求馆舍、设备、文献的资金投入,最终导致人力资源质量低下。
(二)职工素质较差
人力资源管理受裙带关系干扰,一些不熟悉图书馆业务的家属人员流入职工群体,造成用人的极端不合理。用人“走后门”、讲关系,真正高学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难以流入图书馆,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与图书馆实际工作需要相去甚远。职工的晋升不是按工作能力,而是论资排辈,挫伤了那些真正想服务于图书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主观能动性动员不理想,大量人才外流,整体职工素质较差。
三、提升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将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这一课题提上发展日程,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升华图书馆工作品质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图书馆内在机体重新焕发生机
人是最重要的再生资本,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取代人的价值,提升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质量,对促进图书馆内在机体焕发生机与活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员工素质得以提高,有助于图书馆文献、设备、场所等各类物质资源在高质量人才管理下实现投入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对于组织领导体系、业务分工体系和社会协调体系的有机融合也大有裨益。为使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方向高效迈进,增强员工自尊自强意识,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促进图书馆运行方式实现开放转变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应当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实现开放式管理,积极与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高校全方位合作,全面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大部分工作人员素质较差,很多家属员工、“下岗分流人员”对于现代管理设备的具体使用语焉不详,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就是以期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基本现代管理设备工作方法,转变图书馆人才层次低的不利局面。
四、提升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质量的具体途径
当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迫在眉睫,根据现阶段图书馆人力资源实际情况以及以往工作经验,我们可从三个角度尝试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一)转变落后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诚如哲学上所述:思维决定存在,存在反作用于思维。工作理念是指导图书馆具体工作开展的理论依据,想提升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首要的任务在于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思想认识高度为图书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展开这项任务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以人为本,指的就是将劳动者看作根本管理对象,在设备、文献等物质投入的同时,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资源支持,将职工素质的提高作为第一工作目标。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与图书馆文献资源、设备资源同等重要的宝贵战略资源,文献资源以及设备资源的保存和开发都有赖于人力资源管理,如果职工素质不能提高,文献和设备的正常使用也会受到影响。基于此等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重视图书馆人力资源投入,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馆舍工作人员的创造意识,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这为现在和将来图书馆工作指明了思路。树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对于充分挖掘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内在潜力、满足劳动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具有战略性意义。只有将人放在图书馆工作的中心位置,才能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水平,为展示图书馆良好形象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营造优良工作氛围,建立长效人才激励机制
环境对人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图书馆是广大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施展才华、实现职业价值的主阵地,馆领导要在图书馆内营造优良、宽松的工作氛围,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吸引更多人才。
1.在工作环境上,应满足条件优渥、资源充裕的基本特点。图书馆要做到地面整洁、空气清新、桌椅整齐,并可适当根据实际需要以及馆舍空间实际情况,在图书馆内栽培一些植物花卉,或者在墙壁上张贴激励标语,以使工作人员在优良的工作环境当中全身心投入图书馆管理工作。
2.在工作氛围上,馆领导要大兴好学上进之风,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有纪律“五有職工”为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学习先进业务知识,开阔视野,在全体职工之间形成积极进取、终身学习的工作氛围。
3.在生活环境上,学校应当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与学校教职员工同等的住宿环境,提高员工的食堂福利待遇,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生活角度出发,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4.在人际环境上,图书馆各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实现良好沟通,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加深对不同图书管理工作岗位的认识,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只有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图书馆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在营造优良工作氛围的同时,图书馆还应该构建馆舍文化,用制度告诉工作人员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激励机制是高效工作的催化剂,对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为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高校应当在图书馆内建立长效人才激励机制,对馆舍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激发全体工作人员对图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图书馆工作奖惩制度要按照岗位的类别、具体工作表现拉开距离,用不同奖金和工资档次对职工劳动价值和工作业绩做出评判,促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使他们保持工作热情。
(三)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为杜绝家属员工、“下岗分流人员”一窝蜂涌入图书馆工作岗位现象的出现,馆舍应当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将竞争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引入工作体系,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1.在职工录取方面应当建立竞争制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招聘制度,严格考评、择优录取。馆内重要工作岗位的人才录取应当及时公示,为所有求职人员提供条件公开、机会均等的良好竞争环境。新上岗的员工要组织统一培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考评工作,培训不合格者不予上岗。培训对象可通过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业务研讨会议等方式接受在职培训,重点关注对新图书管理技术、新图书馆管理设备的培训。
2.在职工管理方面应当建立监督机制。为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得其人的良好工作形势,图书馆应当建立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监督机制。从馆长到普通员工都应当成为监督对象,上级对下级形成约束的同时,还要在学校官网上开设图书馆信箱,鼓励下级职工对上级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人力资源是最具有活力、最具有能动作用的管理资源,当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满足不了职工成长的自身要求,造就了人力资源质量的低下。伴随着世界信息革命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实践证明,传统图书馆人才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想要在新环境下生存下去,图书馆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满足人力资源成长需求,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刘喜申.图书馆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及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0(2).
[2]何庆来.新世纪图书馆员工培训的构想[J].图书情报工作,2001(8).
[3]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念走向现实[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吴建中,吴建明.全球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