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艳
[摘 要]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机会越来越多,因而对高端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就目前的调查现状来看,英语翻译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教育生态学(ecological ecology)为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旨在为翻译教学提供生态、和谐、平衡的教学策略。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针对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生态翻译课堂的具体策略,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 键 词] 对外开放;英语翻译教学;教育生态学;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054-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我国对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翻译人才的缺口比较大,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就目前企业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很多英语翻译,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人员,其英语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中式英语使用频繁,表达方式不地道,口语交际能力不足,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等方面。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英语翻译教学存在一些弊端。教育生态学的诞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它本着“以生为本、平衡互动、和谐共生”的原则,寻求建立一种动态、和谐的生态课堂。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英语翻译教学能够摆脱“填鸭式”教学法的束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提高翻译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针对现代英语翻译课堂中的失衡现象,就如何提高翻译教育质量进行详细探讨。
二、教育生态学的概述
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在1976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Cremin.L.A.提出,他指出,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依据生态学相关原理,特别是生态平衡、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等机制,研究教育的种种现象和原因。简单来说,教育生態学就是探索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自然的和生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我国对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陆学者吴鼎福、诸文蔚、范国睿等逐渐展开了对教育生态学的综述研究。下面,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生态学的产生背景、内涵、原理、特点等进行综述。
(一)教育生态学相关原理
1.限制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最初由化学家Justus Liebig提出,他发现农作物的产量不受营养元素的控制,反而受微量元素的制约,如果稍稍增加微量元素,其产量就会大幅度提升。这对于英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教师授课内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容量过小学生会难以进步;作业过多会导致学生疲劳过度,作业太少又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班级人数过多会使教师难以照顾周全,人数太少又会缺乏互动的氛围等。这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最适度原则,在英语翻译课堂中,几乎所有的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探索其复杂性和动态性,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进行积极的教学反馈与调节。
2.花盆效应
所谓花盆效应,指的是植物在人工制造的环境中长期处于非常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中,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生长得很好。但是,马厩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萬年松。一旦植物赖以生存的适宜环境消失,作物很快就会枯萎。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这种花盆效应也是广泛存在的,我们将在后面的论述中进行详细分析。
(二)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
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首先,对于英语翻译课堂来说,整体性指的是教师、学生以及课堂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共同组成了教学系统的整体。由于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不尽相同,只有做到多元统一、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整体上的进步。同时,其中的一个生态因子出现问题,也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引起连锁反应。其次,动态性指的是生态因子之间动态流和信息流的转换应处于平衡、统一的状态。在翻译课堂中,往往处于各个生态因子“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很多教学手段的更新,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在刚开始应用实施时都会使课堂面临短暂的失衡风险,但经过适应和调整,终会重新走向平衡。同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堂主体的开放上,不仅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风格迥异,学生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地域,各自的情感和性格都各不相同,在师生的互动和交往中,彼此能产生一种激励和促进作用。同时,生态课堂也欢迎先进的、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的涌入,为翻译教学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
三、我国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下面,本文就以下两方面对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教学方式传统单一,不够与时俱进
据了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被广泛应用于英语翻译课堂,这对生态课堂的建立有一定的阻碍。首先,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善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还延用板书教学,这不仅浪费时间,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翻译实际上是交际的一种,尤其口译教学更加注重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标准性,缺乏互动会使学生丧失很多语言输出的机会。此外,翻译课堂还存在母语使用量大的问题,很多教师认为在翻译教学时使用英语会为基础差的学生带来困难,其实教师过多地使用母语会减少学生的语言输入,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英语翻译教学中“花盆效应”突出
第一,英语翻译教学所选用的材料往往是文学著作中的小说或散文,强调文体的统一和风格的一致。选用的材料也会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大体一致。然而在进入社会工作后,学生往往会发现翻译文学作品的机会非常少,大多数面对的是商务和说明文的翻译,比如,产品说明书、新闻、科技文献等,不需要华丽的修辞,但对翻译的准确度、严谨性和时效性要求非常高,这会令刚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课堂上的翻译教学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尤其是课下作业,学生还有机会借用翻译软件和字典等工具进行翻译,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这是不切实际的,一旦翻译的内容脱口而出,就没有更改的机会,因此,学生一定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提高个人的翻译技能和素质。
第三,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会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如,提示生词、时态等,有时为了节省时间甚至会为学生完全清除翻译障碍。这样,学生虽然翻译的正确率提高了,但缺乏相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一旦离开了教师为其打量身定做的“花盆”,就会无所适从,困难重重。
四、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針对以上问题和现状,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对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探索开放性教学新方法
教育生态学认为,只有开放的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内外部信息沟通和交换的动态平衡,对于英语教师来讲,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和模式,与时俱进地了解当前翻译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就业趋势,使教学内容逐步与社会生活接轨,避免“花盆效益”的局限性,促进学生向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发展。其次,教师应采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如互联网、多媒体、微信网络平台等,为学生创造全方位、多角度的翻译学习方式,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二)转变教师在生态课堂中的角色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角,是课堂的操控者和领导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这极其不利于学生对翻译的独立思考,也不利于其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反生态的教学方法。教育生态学提倡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教师从课堂的主角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由“一言堂”变为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由旁观者变为课堂的主体,当学生在翻译时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宜直接提示答案(况且翻译也没有标准答案可言),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给出一个答案,尽管可能并不完美,但那是学生水平的体现,也是思考的结果,然后让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调整,再让学生重新给出答案,教师最后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提高翻译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封闭,教育生态学提倡在开放或者半开放的環境下进行教学,因此,校方应积极开展与翻译公司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实习机会,打破“花盆”的效应,使学生接触社会,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翻译技巧。同时,教师也不能故步自封,满足现状,而是要在精通翻译理论的同时,多与社会和企业接轨,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培养知识丰富、技术娴熟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奠定基础。
五、总结
综上所述,英语翻译教学生态课堂提倡教育主体因子之间的良性互动,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满足整体性、平衡性、动态性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开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和进步。但目前我国英语翻译教学方法还存在授课方式单一,教学理念落后,“花盆效应”突出,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等情况,这要求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教学实践,使翻译课堂走上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叶兴.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商务英语翻译任务型课堂:以合同翻译为例[J].科技信息,2012(20).
[2]兰汉金.高职高专任务导向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之探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3]黄笑菡.“翻译作坊”模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4]卢少雯,蒋芬.以任务课型为载体构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
[5]解学林.任务”意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嵌入与实践 [J].海外英语(上),2015(1).
[6]史鸿雁.基于微课的高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