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江:支持蒋介石反共,最终分道扬镳

2016-06-11 12:54
党史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孙中山蒋介石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张静江不遗余力地支持蒋介石,实指望蒋介石能够完成孙中山的遗愿,完成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但事与愿违,由于张静江与蒋介石两人在“剿共”和国家经济建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分道扬镳。晚年张静江到了美国,信奉佛教。

为革命经商

張静江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其貌不扬,还是个跛子。他的跛脚大有历史,10多岁时,他就组织了以张氏家族成员为主的一支救火队,还参加镇上的救火工作。在一次救火行动中,他不慎摔伤腿足,最终恶化跛足。

张静江是个成功的商人,他是第一个在法国开商行的华人,在巴黎开办通运公司从中国运销茶叶、绸缎、地毯、漆器,以及古董、字画,“获利之巨,无法估计”。

1905年,张静江乘坐海轮去法国,在这艘海轮上,他遇到了一位日后的大人物———孙中山。张静江这时在清政府挂职,孙中山存有戒心,对他处处回避。张静江却在甲板上拦住了孙中山:“我知道你是孙文,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却是最赞成你的人。”经过这次不期而遇,张静江走上了革命道路,并许诺孙中山,如果革命需要钱就给他发电报:A代表1万元,B代表2万元,C代表3万元。

在海轮上相遇后,孙中山试着给张静江发来了约定好的电报,张静江则践约汇钱。此后只要有孙中山的电报,张静江从不怠慢。广州黄花岗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清廷官员良弼、关东起义等行动,都得到了张静江财力上的资助。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还给他题词———“丹心侠骨”。

1906年3月,在胡汉民等人的主持下,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之后便积极介绍浙江南浔的富豪们加入到革命的阵营中,如将大哥张弁群(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舅父庞青城(上海中国银行董事)等人介绍给孙中山,并发展成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成立之前,浙江南浔加入革命队伍者大多数为“四象八牛”成员。民间传说家财千万两以上者称“象”,五百斤两以上不足千万两者称“牛”。这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

这一时期,张静江不但在经济上支持革命,而且还资助革命者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思想,1906年6月创办《新世纪》周刊,积极宣传无政府主义即为一例。1905年当孙中山在东京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之时,发行《民报》作为其机关刊物,在东京留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与此同时,为与东京的《民报》遥相呼应,在欧洲宣传中国革命的思想,使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了解革命,赞助革命,张静江联合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汪精卫、褚民谊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世界社”,同时创刊发行《新世纪》周刊,紧密配合国内外的诸多革命报刊,大力宣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让世界从舆论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使南京临时政府举步维艰,难以维持,此时张静江等人带头以商人名义捐赠巨款,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财政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感动。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曾经将浙江南浔镇宣布为“南浔市”,可见南浔对孙中山的影响之大。

支持革命的同时,张静江的商业活动也受到影响,因赞助费出得太多,运通公司曾一度周转困难。为赞助革命,他还卖掉了巴黎的茶叶店,以及上海的几幢洋房。

由于张静江对革命的巨大贡献,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之后在大革命时期,张静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成为显赫一时的国民党著名人物。

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离穗北上会谈南北统一,不期重病住院,张静江抱病赴京探望孙中山,并在京城遍寻良医。1925年孙中山安排后事、签遗嘱时,张静江都在现场,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活动

张静江为革命捐了不知道多少钱,连国民党员私人借钱他都有求必应。蒋介石就是其中一位,经常两三百元地借钱。据说,今天的南京市档案馆还存着蒋介石的借条,有一寸多厚。蒋介石就是靠着这些借款笼络上下左右,得以站稳脚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张静江一直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活动。蒋介石攫取广东革命政府权力后,应邀由上海到广州,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1925年6月,蒋介石在广州遭到国民党内其他派系的攻击时,急忙电促张静江赴穗助己。据当时蒋介石所言:“单枪匹马前狼后虎,孤孽颠危,此吾今日之处境也。”在张静江的帮助下,蒋介石逐步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张静江由于在党内的重要影响,当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为使蒋介石将来能够牢牢地控制住军权,张静江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事宜。

翌年5月,蒋介石为在北伐期间使国民党的大权不至于旁落他人之手,便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极力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两个月后,张静江为树立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威望,力辞此职,提名由蒋介石担任,但在北伐期间仍由张静江代理该职。两人你来我往,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便逐渐登上了国民党的权力顶峰。

1927年3月,张静江到上海后,与吴稚晖等人非法召开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提出“对共党弹劾案”。不久,张静江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主持浙政,负责“清党”工作。随后,他担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旋又被迫辞职。1928年秋,张静江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929年,张静江在杭州主持举办“西湖博览会”,曾轰动一时。张静江始终遵循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遗训,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

与蒋介石决裂

然而,早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致力于国计民生的张静江与大权独揽、独裁中国的蒋介石矛盾日深。两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双方对建国之后在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张静江认为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按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把被革命破坏的生产重新建设起来,使国家变得富强,以成为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摆脱鸦片战争以来的弱国被欺的局面。

而蒋介石则想一心一意“剿共”,进而武力“统一全国”,确立自己在全国的统治地位。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使经济建设缺乏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对于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而言,无疑是个不利的因素。况且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四大家族”的崛起对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也存排挤之意。因为虽然张静江的建设委员会已经按照计划成立,但是,国民政府并没有按时为其拨付建设的经费,仅仅在其成立的时候,一次拨付10万元了事,直到建设委员会裁撤。

由于张静江与蒋介石两人在“剿共”和国家经济建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张静江于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上便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1930年代中后期渐渐地离开了中央政治的核心。自然其所管辖下的建设委员会也随着其权力的下降而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逐渐变得微弱,以至于在后来仅仅管理属于自己的几个附属企业。虽然名义上还管理着全国的电力工业,也只是发发电厂的营业执照,别的也就没有什么建设事业可言。

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机构繁多,如直属于行政院办公厅的全国经济委员会、直属于国民政府的全国建设委员会、直属于军事委员会的资源委员会,除去这三个主要的负责全国经济建设事务的经济机构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机构:隶属于行政院的铁道部、交通部、实业部等,这些部门建制重叠,互不相属,彼此分权,职责不明,根本无法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1937年12月31日,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将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第三部和第四部、资源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合并,成立经济部。随着资源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等主持国家经济建设的机构并入经济部,张静江便由港赴欧,最终赴美。但在整个抗战期间,张静江始终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

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台湾方面闻讯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台北特设灵堂公祭,蒋介石于灵堂之上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并臂佩黑纱亲自主祭。

(摘自《人民文摘》2009年第12期,《党史文苑》2010年2月8日)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孙中山蒋介石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婚罪及其司法实践——以湖北为例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国民政府内特大间谍集团破获记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