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帅
摘 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由于无法调节自身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类就业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表现的分析,着重探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 就业 心理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2016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伴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难以平衡自身的求职愿望与现实需求,遭遇种种就业困难与冲突,进而引发各类就业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重点分析了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1.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较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出于从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之间转换的不适应,就业目标与现实境遇之间的冲突,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体验愈发严重。毕业求职期间,大学生要面临多种选择:升学、就业、恋爱等,在多方压力的困扰下,面对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常常感到担忧,对自身的选择充满了迷茫感。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求职周期不断延长,迟迟无法找到自身满意的工作,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感会更为严重。
2.自卑心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多数大学生在经历应聘受挫之后,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无法正视自己,也无法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做出较为中肯、客观的判断。由于学生处在消极的自我评判模式下加之应聘过程中的自我迷失,导致其武断地认为自己在职场环境下的专业能力较弱,甚至比其他人要无知、无能,进而产生了种种不自信的表现,例如:简历投递环节的犹豫不前,面试环节的胆怯紧张,选择职位时的盲目随意等。过度自卑对大学生求职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甚至在就业之后也会表现出自惭形秽、抱怨、责备自己。
3.自负心理。自负心理是与自卑心理截然相反的一种心理特征。自负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大学生为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对自我就业能力产生了过高的评价。特别是一些名校、优势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自身的就业优势极高,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上均高人一筹。对待工作职位,这类学生所持态度为“挑选”而非“争取”,只愿意选择符合自身内心期待的“高薪”、“高福利”、“大平台”类型工作。如果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一蹶不振。
4.攀比心理。大学毕业阶段,是大学生面对未来选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同学生会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升学(含出国)、就业、创业等。每个学生由于选择不同,时常会出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理。攀比心理带来的不仅仅是同学之间不健康的盲目比较,更会带来由于错误对比而形成的内心失衡,从而影响对自身的判断和就业选择。
5.依赖心理。在庞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地对待压力、积极应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以“考研”、“出国”等为借口,犹豫不决。事实上,這些学生并不会下定决心积极准备“考研”或“出国”,而是持观望的态度,逃避压力、等待毕业。特别是一些长期依赖家庭、依靠长辈呵护的学生,习惯于养尊处优,很少自己做决定,没有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这些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当下的就业市场,更不会积极寻找就业机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依靠学校、老师、家长或各种社会关系,极易陷入被动等待的就业局面。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大学生的自我调适。首先,大学生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过程中的自我定位,结合自身的就业兴趣点、专业优势、综合素养确定就业目标。当发现个人期望与就业现实出现矛盾时,应及时转化“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进行情绪舒缓。在择业遇见困难与挫折时,应适度宣泄自身的紧张压力,多与身边的老师、父母、朋友沟通,同学之间要互相鼓励,面对新的求职机会积极争取。其次,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刚走出校园的求职者,当代大学生应摆正心态,理性判断就业形势,合理安排职业发展路径。调节自身的“学生属性”,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求职之前,全面客观地分析职位需求与职位属性,联系自身的性格特点、爱好专长、专业优势等做出合理的判断,将自身的未来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承认并接受现实,为目标不懈努力、争取。
2.大学生应增强自身就业能力。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在心理品质方面,大学生需要重视对健康人格的培养。面对挫折、困难时,积极乐观、适当让步、不埋怨、不苛求、独立自主、保持内心的平衡感。其次,在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应注重充实、完善自我,利用每一次应聘的机会以及日常的社交往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善于推销自我,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就业竞争优势。
3.高等院校的就业帮扶政策。应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高等院校应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就业帮扶政策。首先,就业心理疏导工作落在实处。辅导员老师、班主任应在平时与毕业班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早介入、早引导,帮助学生根据其自身情况和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就业目标,使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判断就业局面。其次,就业指导工作规律有效。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引入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课程设置应贴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多地普及国家就业政策,与学生分享真实的毕业生求职案例,帮助毕业生总结经验教训。此外,高等院校应重视举办一些与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相关的讲座、校园实践活动,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宋熹. 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40-241.
[2]彭昱,杜丽岩.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3]刘中亮.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15-118.
[4]黄群瑛.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 [J].教育论丛,2011(6):167.
[5]余磊. 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J].教育与职业,2012(2):72-74.
[6]李会勤. 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4-38.
[7]董军强.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94-696.
[8]郑云恒.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11(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