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视角下的政府改革

2016-06-11 11:16王雅清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

王雅清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以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的风潮,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企业家管理,注重效率、合理利用资源、结果评估的方法被移植到政府管理中来,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核心。

关键词:政府改革 企业家政府理论 企业家精神

一、为什么要改革政府

1.官僚制的弊端与政府失败种种表现。20世纪90年代中,官僚主义和官僚制度在美国的政府体制中无处不在。传统意义上以科层制组织结构构建起来的政府已经由“私营经济的积极投资者”转变为阻碍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最大包袱。传统官僚制的制定最初是为了防止大萧条时期腐败的发生,可在随后的发展中渐渐走向了制度繁琐、体制僵化、缺乏创造和竞争性、效率低迷的困境。这种制度营造了一种“大政府”的氛围,即把下层居民的几乎一切福利都交给政府去实现,把几乎所有的社会功能都压在政府的肩上,把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充到无限大。问题也随之而来:两党之间围绕税收的高低争执不下,但本质上知识为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权力,毫不关心税收的使用效率问题;过多过繁的规章制度让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作茧自缚,失去操作的灵活性,仅仅一个美国国防部的人事管理手册就多达8800页,连买一个阀门都要经过一年的审批采购,但其间浪费的效率却无人问津;居民不再把政府看做一个普通公共服务提供者,而是将它看做一个异化的个体,要么视其为冷漠之物毫不顾虑,要么无限依赖进而丧失了起码的民主自治精神。东哈莱姆的第四学区的教育在攒痛的体制下教育方式千篇一律,校长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可学生的出勤率还是低得可怜,改革前只有15%的学生达到初中生标准阅读水平。为扶持弱势群体设立的公营住房社区更是成了犯罪和懒惰的温床。

这一切都在昭示着美国官僚制政府的破产,人们发出“政府死亡了吗”的疑问,政府改革迫在眉睫,而这时以“企业家政府”为代表的政府改革应运而生。

二、企业精神与企业家精神

企业精神就是一个企业在追逐利益(实现效率最大化)过程中所秉持的指导性理念,是指导整个企业合理运营乃至盈利的根本性方针,对于政府而言就是政府的施政纲领。我将它简单的概括为市场精神,即满足顾客需要的政府;效率精神,即有收益而不是浪费,体感政府服务的性价比;竞争精神,即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当中去,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高服务水平。

企业家精神就是在管理政府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要像企业家管理企业那样思维,用他们的方式来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这里的企业家并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做生意的私营部门店主。萨伊对“企业家”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描述:“企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并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实效。”其中“新的方式”尤为引人注意,例如在税金的使用方面,因为“企业家追求机会而不是风险”故政府也不应像风险爱好者那样随意使用税金,将其投入不确定回报的领域。

企业与企业家精神试图改变传统由上至下层级分明、刻板的官僚模式,将灵活性、创造性、企业家精神注入政府。把弹性的市场机制放入政府的运营过程之中,政府不再是一个庞大的低效的组织机构。人们不再关注政府收了多少的税金、用这些税金做了什么,而是更加在意政府是怎样去做的、税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多少。

三、建立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但企业≠政府

要让以往僵化的官僚制政府重获生机,就需要使用企业的管理手段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率,合理计算时间、资金、人力的投入产出比,建立以市场、效率为准绳,以绩效、竞争为主要方式的政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政府变为企业,想企业那样运作。毕竟企业政府和政府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组织,运营方式不可能完全使用。更何况正如政府可以有企业家精神一样企业也会有官僚主义,如果所有的政府组织都像企业有几个高层领导便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走向,那人民民主将荡然无存。

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管理

1.依靠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就要求政府由目标导向型转变为结果导向型。奥斯本主张“结果为本”的管理模式,规章的存在是必要的,但若过繁过细就会压抑人的积极性,使其丧失创造的活力,降低工作效率。说起城市事务的管理,现有的行政人员大都会想到行政性的计划。他们吧自己的工作定位为“管事”而非组织市场。但实际上,城市和市场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个庞大复杂的人与机构的群体,每一个全体根据各自所得到的刺激作出决定。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把握方向,即规范市场,创造刺激性因素,推动人们朝社会群体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政府需要将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非集权化,组织市场来完成公共事业的目标。改变以往政府资助行政计划的方式,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引导消费者自己作出决定。例如,政府过去解决住房问题大多采用建设公营住房的计划,而今已经转变为刺激普通民众抵押贷款买房。

1.1市场的优势与计划的弊端.以往的政府往往会因为已有的计划而陷入困境。“计划”绝大多数是行政机制,公共机构雇员的垄断性组织。他们依赖着政府的拨款提供公共服务,故受选民而非顾客的驱动,没有满足应该得到帮助的人的实际需求。 计划经常与命令而非奖励连在一起,而在执行者内心的抵触情绪作用下,各地区阳奉阴违盛行,命令的手段似乎并不有效。

1.2政府的地位与应用实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与行政管理下官僚机构提供服务事业截然相反,但也不等同于自由市场。这种政策的关键就在于运用价格手段让消费者自觉自愿的作出有利于公众发展的事情。就好比对企业设定排放标准定额和对商品采取“绿色税收”,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追求更低的消费成本会选择更环保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也会全力寻找避免的方式。从源头上杜绝了污染,还可以将受益用于保护资源。

2.人员的内部管理,等级制到分权合作。此处的分权指的是决定权的下移与基层自决。具体的实施方法有减少等级、授权、决定前的基层问询制。领导阶层由于主要从事宏观战略的研究分析,所以并不能取代雇员对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又由于领导的决定都要通过基层工人的实际操作才能完成,所以一个能领导组织正常运转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和雇员同甘苦最起码能在一定程度满足雇员要求的。当今时代,信息的传递量是无穷尽的,雇员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指挥信息的上传下达已经容不得有丝毫的等待。以往的“大政府”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已经呈现出不堪重负、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只有通过群策群力让下属作出更多的决定来减轻负担,而不是把作出决定的权力集中在已经紧张和乱套的政府中心。这么做有利于增进灵活性;提高办事效率,第一线的工人接触的问题最多,故最能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对于高素质的雇员来讲还有一点好处是至关重要的,就是体现了对其尊重,增进了管理的核心价值观,靠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驱使其向预定的方向行动。分权制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政府的管理中更加重视了人的影响因素。把权力分散到多个个体的手中,细化操作,增强个体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为了缩小人对改革的阻力,文中提到了“无解雇政策”。我对这一点却不敢苟同。这样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改革的参与热情,只要有饭碗就可以安身立命了,没有危机感也就不会真正的思考自己的岗位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将改革最终还是留于领导层的设想中。为了吸纳这样一批组织中根本不需要的冗员而增设一些闲散的机构,本身就是对效率的降低。而且不能打破“铁饭碗”的思想,调动不了基层雇员的积极性,还可能造成有权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3.政府的使命感。“不要命令式的告诉人们如何去做,只需制定出大致的目标,让其运用自己的智谋完成即可”,即用自治自决代替计划命令,这一理念成为主流思潮。 此处提到政府的使命感,即政府实施政策的根本目的。现有的政府工作形式由于受到繁复规章和明细项目的制约,往往流于形式,而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它把事情的解决过程无限制的拖延,使政府的行政效率变得极低。与此同时,还限制了个人的积极性。犯错的人得不到惩罚,而强有力的特权集团却受到保护,每一个特殊要求得到尊重——工作人员为了明哲保身开始畏首畏尾,不敢做他們认为对的事,生怕会因漠视规章而受惩罚。原有的养懒人的、滋生犯罪的社区在改革里摒弃了许多过时且僵化的计划与规章,通过授权在社区内部形成了一系列有使命感的非正式的小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对社区的生存状况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办事上责任到人,及时快捷。这样的管理模式就冲破了以往固有的政府管理法,充分发挥了居民自治的力量,提高里管理的效率和成效,增加了事情解决的灵活度,提高了社区居民捍卫生存权利的士气。内部的权利意识和监督机制,使得政府的使命感蔓延到了每一个普通居民,非正式组织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开始发挥作用高,他们决定为自己争取什么。

参考文献:

[1]吴湘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美国行政改革的新趋势一一《改革政府》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

[2]李克强.用企业精神改革政府——论政府如何提供公共产品[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3]薛凯.改革政府:新西兰的经验[J].学术论坛(专版),1998.12(1).

[4]王彬.论《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的政府改革思想[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10.4.

猜你喜欢
企业家精神
大学英语教学中企业家精神培养问题研究
时代赋予企业家应有慈善情怀
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农民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
双创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内涵辨析
社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的人格特质差异分析
技术哲学语境下德鲁克制度创新思想及启示
论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关系
企业家精神、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